然而,要想理解现代世界的兴起,就必须理解它在中世纪的开端。全球性的现代文化是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自我演进的一种产物,其先决条件是人的自我理解的一种转变,这种转变与对上帝、上帝与人、上帝与自然的关系的不断变化的理解密切相关。文艺复兴时期对透视法的兴趣是理解这种发展的一把钥匙,阿尔伯蒂的《论绘画》对此作了简洁表达。

但与此兴趣密切相关的是关于上帝无限性的神学思辨,库萨的尼古拉的工作特别清楚地反映了这种关联。现代的自我肯定(self-assertion)必然笼罩着虚无主义的阴影,后现代思想已经对现代世界的发展提出了质疑。然而,只有理解了现代世界的正当性,我们才能开始理解和面对其非正当性。正是本着这一精神,本书最后呼吁一种或可称为后后现代(post-postmodern)的地心说。

11荐书者:刘加平《梁思成全集》作者:梁思成梁思成先生是我国杰出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全集》是梁思成先生1930年代初期的研究成果,曾在1934年由中国营造学社出版。在梁思成先生诞辰百年之际,2001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在国内外发行。主要内容:第一卷 是1920年代后期和1932年的古建筑调查报告和文章以及《中国雕塑史》等,证实梁思成先生是研究中国雕塑历史的开拓者。

第二卷 编入了1933年至1935年期间写的古建筑调查报告,由孙大章校阅并注释。第三卷 主要内容是1935年至1946年期间写的文章及调查报告。由杨鸿勋、王世仁校阅注释。第四卷 收入了梁思成先生的重要专著《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之两部“文法课本”》《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等,由王世仁校阅并注释。第五卷 编入1945年至1971年间写的文章和书信,由左川校阅并注释。

第六卷 收入的两部专著《清式营造则例》和由梁思成主编、刘致平编辑的《建筑设计参考图集》都是目前建筑工作者从事古建筑修复及设计所必不可少的参考书,由郭黛姮校阅并注释。第七卷 是宋代李诫著《营造法式注释》由徐伯安、王贵祥校阅注释。第八卷 是梁思成先生用英文写的《图像中国建筑史》,由梁先生之子梁从诫翻译并注释,由孙增蕃校。

这部专著是梁思成抗战时期撰写的。第九卷 主要是梁思成先生的建筑设计作品、绘画作品和梁思成年谱,由林洙女士编辑。设计作品共收入10项,有照片和图纸。第十卷 2001年出版的九卷本《梁思成全集》的补遗卷。主要包括山西应县佛宫寺辽释迦木塔、信件、梁思成工作笔记摘录等内容。12荐书者:赖德林《Remaking Beijing》作者:巫鸿赖德霖:其实对我专业学习影响最大的并不是一本书,而是一篇文章,它不仅影响了我的专业发展,还影响了我的生活道路。

这篇文章是巫鸿老师1991年发表在Representations(《再现》)杂志上的的论文“Tian’anmen Square: A Political History of Monuments”(天安门广场:一个有关纪念碑的政治史)。这篇文章讲述了天安门广场从帝制到共和国时期的发展,讲述了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对它的空间形态和象征意义的影响,讲述了权力表现与建筑的关系,还讲述了空间所经历的不同政治力量的角逐。

1992年我从哈佛大学张光直先生的一名博士研究生那里听说了这篇文章,又在1994年通过朱剑飞兄得到了这篇文章的复印件。当时我已经获得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的博士学位,通过在清华大学的12年学习,耳濡目染听过和看过不少有关天安门广场和建筑设计的介绍,还曾经为杨永生和顾孟潮先生主编的《20世纪中国建筑》一书写过有关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和毛主席纪念堂等建筑的条目,自以为对天安门广场的历史还算了解。

但巫老师的文章将建筑史、空间史与文化史、政治史、美术史、视觉文化史相结合,令我耳目一新,从中领略到建筑史研究的一个全新境界,是这篇文章最终促使我下决心在35岁时到美国接受再教育,到芝加哥大学巫老师门下学习美术史。所以我说它对我专业学习影响最大。这篇文章后来成为巫老师2005年出版的专著Remaking Beijing:Tian’anmen Square and the Creation of a Political Space(《再造北京:天安门广场与政治空间的创造》)的第一章。

《建筑师》希望我推荐一本书,在我看来,这本书和巫老师所有的著作都值得向建筑界的读者们推荐。我从1980年上大学就开始读《建筑师》杂志,现在一期不少,都有收藏。又从1993开始在《建筑师》上发表文章,2003年起担任编委,可以说见证了这本学术期刊的发展,也自觉与这片学术园地很有缘分。在世界读书日之际,我衷心祝愿《建筑师》——这份中国最好的建筑专业期刊之一,能够越办越好,再上层楼!。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 下一页

文章TAG:一位德国建筑师镜头里的中国古建之美  中国古代建筑类文献有哪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