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如此记载:“后汉,众务悉归尚书,(三公)但受成事而已”(杜佑《通典》),“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后汉书》〈仲长统传〉),“今与陛下共理天下者,外则公卿、尚书,内则常侍,黄门。”(《后汉书》〈李固传〉)。东汉末年到三国时代,有以尚书令兼领录尚书事的,也有其他职务兼领录尚书事的。

例如,192年,董卓被刺死之后,司徒王允兼领录尚书事。曹操在195年官拜镇东将军,兼录尚书事,他以荀彧为尚书令。诸葛亮以丞相兼领录尚书事,此时尚书令李严为他的副手。诸葛亮之后,蒋琬以尚书令录尚书事,成为蜀国第二任决策者。蒋琬之后,费祎任尚书令,迁大将军,录尚书事,成为蜀国第三任决策者。曹魏时代,还有陈群,曹爽,司马懿等做过录尚书事,蜀汉时代,有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做过录尚书事,东吴有刘基,腾胤,全尚等做过录尚书事。

录尚书事这个职位比较特别,它不是个独立的职位,要兼领才行 ,不是说做了这个位子就有实权,而是说本身有大权的重臣兼领这个职位,就可以全面控制朝政大权了。(2)三公,名义上的最高行政长官。①太傅和太师。【太傅】:本意是皇帝(太子)的老师和辅政大臣,本是三公之一,东汉时期,太傅是太子宫中的最高官职,一般来说,太子做了皇帝之后,太傅很容易成为录尚书事,因此地位显赫。

东汉的时候,太傅不在三公之列,称为上公,后期废除了这个职位。【太师】:东汉末年,董卓把都城迁往长安,自命为太师,实际上,东汉没有这个职位,董卓这是变相的攫取权力,因为他把太师列在太傅之上。“(初平)二年春正月辛丑,大赦天下。二月丁丑,董卓自为太师。”(《后汉书·孝献帝纪第九》)司马懿做过太傅,许靖做过蜀国的太傅,诸葛恪做过东吴的太傅。

②东汉的三公指的是太尉,司徒,司空,名义上三公之长百僚,但是因这个职位无实际意义,所以,一般把三公看作是名义上的最高行政长官。东汉时做三公是很没意思的,一个要求是你学问要高,二个是有名无权,真正权力掌握在录尚书事等手里,三是出了事三公要被重责,是职业背锅人。【太尉】:由大司马改来的职位,本职是负责官兵的考核评定等,东汉时期,做太尉的兼领录尚书事的人很少,所以太尉并无太大的行政决策权力。

东汉末年汉献帝的时候,董卓,杨彪等做过太尉,特别的是,大司马和太尉本是一职,但是在董卓时代,董卓自命为太尉,又将太尉刘虞改为大司马,一职变两职。【司徒】:主管全国民政:“司徒,公一人。本注曰:掌人民事。凡孝民孝悌、逊顺、谦俭、养生送死之事,则议其制,建其度。凡四方民事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后汉书·百官一》)汉献帝时期,杨彪,王允,赵谦等先后做过司徒,蜀国的司徒则为诸葛亮,东吴则有孙邵,顾雍,陆逊,诸葛恪等先后做过此职。

 2/7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州牧  刺史  要设  刘焉  有刺史为什么要设州牧  为什么说刘焉将刺史改州牧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