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运使在清朝是肥差,有许多额外的收入,因此,皇帝规定各地盐运使除了办理正常业务以外,每年在固定的时间里向内务府报效贡品。也因此,盐运使一职都是内务府派出或由与内务府有渊源的官员出任。有清一代,盐运使中最肥的缺份就是长芦盐运使和两淮盐运使。长芦盐运使驻天津,同治九年以前是天津最高行政长官,也是清朝最早的外交事务负责人。

火烧圆明园时,长芦盐运使甚至成为抵抗英法联军的主帅之一。而两淮盐运使驻扬州,把扬州经营成当时的世界一线城市,盐运使和盐商们穷奢极欲,成就了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繁华。皇帝这些收入已经非常丰厚了,据统计,乾隆十年到乾隆六十年,内务府库银总收入为6880万两,支出为6770万两。皇帝的钱都花到哪里去了?当然是皇家自己的开销,吃穿用度,太后,甄嬛和令贵妃她们花的一切,还有生儿育女等都是皇帝自己掏腰包。

此外,皇帝对大臣的赏赐也要自己掏,不能从户部支取。皇帝在庆典时请臣下吃饭,比如他晚年办过百叟宴等,都是他自掏腰包。这以外大的开销就是园林山场的修建,还有修寺庙。康熙朝和雍正朝,主要修了圆明园工程。乾隆皇帝也修园子,但主要是修修补补。乾隆朝主要是修寺庙,整个乾隆朝,皇帝在北京和承德大兴土木,修建了大量的藏传佛教寺庙,承德避暑山庄就是那个时候成规模的。

当然,皇帝也不是一味捂着自己的荷包不放手,真遇到大事,也是舍得的。咸丰元年,太平天国在广西举事,咸丰皇帝派大臣前往镇压围堵,但这个时候国库空虚,一点银子也拿不出。无奈之下皇帝一咬牙,把内务府库银倾囊而出,一下子拿出两百万两银子,命军机大臣赛尚阿为钦差。可惜塞尚阿是个废物,三两个月的光景,不仅把几万兵马打光,还花光了咸丰的家底,所以咸丰皇帝暴跳如雷,一直到死都不肯原谅赛尚阿。

皇帝的开销肯定是入不敷出的,因此免不了时常要动用国库收入,只不过清朝的家法很严,历朝皇帝都不敢像万历皇帝那样公然向户部要钱花,而是采取釜底抽薪的方式暗度陈仓。慈禧太后想重建圆明园没有钱,不是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从库银中直接拿钱,而是向各省募捐,号召各地督抚和大臣们“报效”,因为恭亲王奕訢等人阳奉阴违,成效很差,才由醇亲王奕譞出面找李鸿章,以办海军的名义募集了两百万两银子,以理财的方式存在汇丰银行作为修颐和园的基金。

修建颐和园也没有花很多钱,因为颐和园的原址是圆明园的“天地一家春”,原本就是圆明园中破坏较少的部分。说慈禧修颐和园花费巨帑的是康有为,他自己后来承认是故意给慈禧造谣和抹黑。公平地说,有清一代没有一个皇帝明目张胆地动用过国库的银子,甚至也没有向户部临时拆借过。当然了,皇帝的小金库也是民脂民膏,从这个意义上说,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明朝嘉靖皇帝二十年不上朝是如何控制朝政的?

明朝皇帝几乎个个都是有故事的人,每个人都很传奇,而嘉靖则是其中最奇葩的一个。他的奇葩在于他跟万历一样,二十七年不上朝,然而大明朝不仅照样运转,而且还出现了嘉靖中兴。嘉靖十五岁即位,他的皇位完全源于一场意外,明武宗驾崩,他没有子嗣,武宗近支皇室,也就是明武宗的堂弟朱厚熜即位。这个15岁的孩子刚踏进皇城,给了那帮重臣一个下马威,朱厚熜要求追封自己的亲生父亲为兴献帝,生母为兴国皇太后,当时朝政和话语权在杨廷和手里,他当然不能坐视不理,让一个孩子做出这么无视祖宗礼法的事情。

朱厚熜围绕“宗法意义上的父亲”跟群臣展开舌辩,群臣发现,他们加起来也说不过一个十五岁的孩子,朱厚熜不卑不亢,有理有据,言辞犀利,舌战群儒,比当年的诸葛亮威风多了,最终成功压制群臣,稳固了自己的地位,这个历史事件被称“大礼议之争”。这场辩论最重要的意义似乎更为深远,打击了以杨廷和为首的文官实力,加强了皇权。

朱元璋刚上位时就削弱了相权,目的就是加强皇权,后来文官和宦官权力渐大,威胁到皇权,三权角逐导致政令不畅,互相掣肘。朱厚熜还没坐上龙椅,就狠狠地打了文官的脸,坐上龙椅后,开始削弱太监的实权。当时司礼监是管奏折批阅的,他们“票拟”处理意见,再拿给皇帝看,说实话这个皇帝有没有都一样,反正太监把方案都写好了。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花钱  可怕  皇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