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兵对步兵有优势,为什么古代满洲人经常下马徒步进攻?

题干的前半部分说的不全对,骑兵对步兵的优势不是绝对的,只能说在一定条件下骑兵对步兵是优势明显的。若在平原旷野这种冲击距离足够的情况下,其冲击能力和机动性相对于步兵来说优势相当明显。但是,战场地形情况各异,而战场需求也是瞬息万变,骑兵也有短板,岂有包打天下之理?例如现代战争中的坦克兼具机动性、火力、防护性,饶是如此,亦要有步兵进行掩护,所以打仗的时候各兵种合成作战的胜算比单一兵种大的多。

而八旗军就是典型的合成型兵种,重骑兵、重步兵、炮兵一应俱全,战场适应性确实比较强。而题干的后半部分说的确实是事实,后金(清)在崛起的过程中其士兵经常下马步战,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战绩,早在努尔哈赤尚未反明,在兼并女真各部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步战记录,就比如说在攻灭乌拉部的时候,面对三万乌拉部兵,努尔哈赤的军队在百米距离上,命令士兵下马迎敌,大获全胜。

附图。《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布占太率三万兵步行,列阵以待,两军相距百步,满洲兵亦下马进战。而八旗军之所以敢于下马步战,总体上看,是有两个原因:一是有这个实力。重步兵兵员素质好,装备精良,经过严格训练,纪律性强。女真族是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渔猎民族,他的经济模式构成是多元,既有农耕的生产方式,也从事畜牧业和狩猎,长期的劳作和狩猎生涯养成强壮的体格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大家都知道重步兵身披重甲作战,行军作战,直前搏杀,都需要有充沛的体力来支撑,而女真人恰恰符合这一要求。

以史料载之,部分八旗军人在攻城战的时候甚至敢于披挂三层铠甲,向上攀缘,以一副铠甲20斤来计算,就是身上负重60斤攻城,体力不可谓之不好。附图。《江阴城守纪》:二都督恃勇衣三层甲,腰悬两刀,肩插两刃,手执双刀,独登云梯,毁雉堞,跨上城垛,执刀乱砍。再加上女真人从事农耕,做为集体劳动者,比以游牧为主的蒙古人组织纪律性更强。

所以女真人是非常好的重步兵兵源,正如徐光启所说“奴之步兵极精,分合有法”。另外,从生产力角度来说,建州女真农业化程度到明末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所谓“各牛录出男丁十人、牛四头,始于荒地耕种之”,甚至还兴建粮库以备灾荒之年。附图。《满文老档》:自是免征国人粮赋,国人无所忧苦,粮贮转为丰足,兴建粮库,此前则无粮库。

又于较早的时候发现金属冶炼行业,万历已亥年(1599)的三月,“始炒铁、开金银矿”。由此可以看出,在建州女真崛起的过程中,有着丰富的物资供应。所以,可以确保作战的时候每一个士兵都有铠甲披挂。优质的兵源再加上生产力足够保证装备供应,这都是形成优质重步兵的先决条件,没有这个作为凭借,优秀的下马重步兵无从谈起。

其次,八旗作战的过程中,需要借重于步兵作战。我在上文中提到骑兵实力再强,也是有很大的缺点的,并不能面面俱到。而明军在长期与蒙古军交锋的过程中,早已形成了一套克制骑兵的战术,这就是车营战术。车营就相当于木制的移动城堡,车营内的明军往往依托这些厚重的战车,在辅以密度很高的火器,往往能起到遏制骑兵的效果。车营图而努尔哈赤曾在明军效力十多年,他也知道明军的车营遏制骑兵特别有效果,怎么可能还傻乎乎的会拿骑兵乱撞,所以面对这种骑兵解决不了事态,必须运用重步兵来解决,所以围绕步兵开发出不少战术。

就比如在萨尔浒之战,后金的下马重步兵就承担了工兵队的职责,面对明军龚念遂的车营,八旗军一部分直接下马切换到步战模式,其目的就是依靠重甲,强顶火力,摧毁明军的车营战车,以确保骑兵突破。《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帝率四王,领兵不满千人,令一半下马步战,大明兵一齐发炮,四王率骑兵突入,步兵遂摧覆战车,大败其兵。

还有驻扎在斐芬山上潘宗颜部队,也是让部分骑兵充当下马重步兵,“命半数兵下马”,最后仍然被推倒战车,突破防线,以至全军覆没。《满文老档》:明军于山上竖盾牌,发枪炮以战,我军全然不顾,一拥而上,推倒其盾牌。未刻,尽杀其一万兵,乃收兵。还有面对修筑营垒的明军,后金军摸索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步兵推着楯车节节推进,在楯车的掩护下,靠近明军营垒,然后趁势冲杀。

 4/6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骑兵  打仗  步兵  古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