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比如说明清辽阳、沈阳之战,面对前来支援的川军秦邦屏部,后金军一开始也用铁骑冲击川军营垒,但是效果并不好,被川军接二连三的挫败,“建州以铁骑四面扑攻,诸将奋勇迎击,败白标兵,又败黄标兵,击斩落马者二三千人,却而复前如是者三”,后来还是使用步兵、楯车加上火器攻击才攻破了川军营地。附图。还有进攻辽阳的时候,由于参加夺城战,骑兵作战当然很不方便,女真军便下马作战夺壕占城,“右翼四旗兵因骑战不便,皆下马步行,穿行于两壕之间,以薪柴填内壕而战”。

以上战例,如果女真军只知道马上作战怎么啃的下来?其实这场战役的记录来看,在女真军队里面,步兵承担起了非常繁琐的任务,如用楯车掩护全军,如放箭掩护进攻,如填平壕沟,这都是由步兵来执行的,骑兵待最后决战才猛然杀出,给予敌人致命一击。《明史纪事本末·熊王功罪》:建州兵结阵,前一层用木板约至五六寸,用机动如战车,以避枪炮,次一层用弓箭手,次一阵用小车载泥填沟堑,最后一层仍用铁骑,人马皆重铠,俟火炮既发,突而出,张左右翼殊死战,人莫克当者。

而从建州女真崛起的早起来看,女真兵喜欢下马作战,与他们对弓箭的运用方式有关,女真八旗军喜欢震荡式射击,喜欢在近距离,瞄准要害再放出箭矢,来确保一击毙命,“贼于五步之内,专射面肋,每发必毙”,这种精确的杀伤方式,对射击稳定性要求比较高,这样骑射就没有步射来的这么靠谱。就比如清太祖努尔哈赤,一些时候他下马作战都是且射且行,其原因无非就是保证命中率。

如他攻打哲陈部的时候,其遇见敌兵,便下马步射,杀入敌军阵营获胜。《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见敌兵不动,遂下马,将马逐回,率其弟木儿哈奇,并二家人杨布禄、鹅凌刚,四人奋勇步射,直入重围,混杀敌兵二十人,遂败其兵。所以,后金(清)之所以下马步战,是有实际的战争需求在里面,但是如果战场条件允许,后金军还是偏好重骑兵冲锋来解决敌军。

就如萨尔浒之战,朝鲜人对后金军的骑兵冲锋印象深刻,所谓“才得成列,贼骑齐突,势如风雨,炮铳一放之后,未及再藏,贼骑已入阵中”。再如,面对郑成功的铁人军,八旗军就祭出了他重骑兵冲锋的招数,“其兵铁甲如雪”,而且还连续进行反复多次的冲锋,幸好铁人军是优中选优,身披重甲的精锐战士,否则真的不一定能扛的住,“清兵三却三进,郑阵如山,而清之长技尽矣”。

再如潼关之战,面对刘宗敏的农民起义军,清军也是依靠骑兵冲锋来解决战斗的。《满汉名臣传·图赉》:贼遣伪侯刘宗闵沿山列阵以拒,图赉以骑兵百四十人进战,一以当百,设伏掩击,尽殪之。所以,对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如果地形条件适合骑兵作战,清军会用重骑兵直接进攻改装一句东北话,就是“能用重骑兵打死你,就不和你用步兵叨叨”,如果战场形势复杂,就会步骑协同作战,这个时候步兵作用就很重要了。

古代战争为什么感觉骑兵很厉害,对付骑兵不是一根长棍子的事吗?

答:二十多年前,曾在全球票房大火的“好莱坞大片”《勇敢的心》里,一段把多少“业余军事爱好者”看得血脉喷张的剧情,正是“长棍子打骑兵”。影片里那位“苏格兰大英雄”,面对英格兰国王麾下那支武装到牙齿的“三百重骑兵”,果断祭出了“长棍子打骑兵”的战术。这群连盔甲都没有,穿得破衣烂衫的起义军,硬是抄起长棍子朝英国骑兵乱捅,竟把这“三百大军”杀得稀里哗啦,打出一场堪称战争电影史经典的“神作”。

如此“神作”,也让不少“业余军事爱好者”心生疑惑:既然一根长棍子,就把不可一世的骑兵揍趴下了。这古代传说中很厉害的骑兵,也没什么了不起嘛。其实,“长棍子揍骑兵”这事儿,从理论到实践,也确实是可行的。不过古代的正规军,用的都是升级版的“长棍子”——长枪。就以中国古代战争来说,秦始皇兵马俑里出土的长枪,最长就达到了六米。

诸葛亮北伐时,其军队的木柄枪长度在四米以上,竹柄枪长度在五米以上。此后的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长枪一直是军队里的标准装备。宋军里的“拐突枪”“抓枪”等长枪,长度都在两丈以上,还有了特制的“枪车”——都为对付骑兵。那有了长枪,是不是就能对付骑兵了?要是有这么简单,骑兵这个兵种,早就给淘汰了。首先,在真实的古代战场上,骑兵绝不会像《勇敢的心》里那么傻。

 5/6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骑兵  打仗  步兵  古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