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绞尽脑汁得到谋士徐庶,为何不设法加以重用反而将其“雪藏”?

我是清风醉史,我来回答此问题。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典故“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恰似很好地解答了此问题。中国人对他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真相是如此吗?一、《三国演义》情节徐庶化名单福,先是在荆州刘表处为官,但是觉得刘表不能成大事,于是与之辞别,前往三国奇人水镜先生司马徽处继续学习,被称有王佐之才。

刘备投靠刘表,被安排在新野屯兵之时,徐庶自荐成为刘备的军师。曹操南下攻打荆州,得知刘备于新野驻军,派遣大将曹仁为先锋攻击刘备军,徐庶用计遣张飞、赵云大破曹军,并将曹仁手下偏将二吕斩杀。曹仁正面打不过,那就来斗阵吧,于是摆出八门金锁阵,徐庶稍作观察,识破阵中破绽,指导赵云破阵。曹仁不甘心再次失败,定下晚上偷袭之策,但又被徐庶预料到,曹仁大败而归,徐庶又设计夺取了樊城。

曹操得知前后经过,十分担忧,这时曹操谋士程昱献计,先将徐庶的老母掳至许昌,之后模仿徐母的笔记给徐庶写了一封劝降信,徐庶是个大孝子,救母心切,只身前往许昌救母。徐庶到许昌见了母亲,才知自己被曹操给骗了,徐母大义,随后自杀,徐庶痛心疾首,并且感念刘备的知遇之恩,终生不为曹操献一计一策。每每读到此处,感慨颇深,一代谋士大家,在三国鼎立之前,其出色的军事才华还未施展,就成为一个不发一言的“哑巴”,令人哀叹不已。

但小说毕竟是演绎,它不是历史,大家多读读史书,就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徐庶。《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徐庶投靠曹操的原因,仅仅是在战斗中母亲被曹军所俘获,徐庶为了保全母亲的性命,便辞别刘备,前往曹营投靠了曹操。跟小说种不同的是,徐庶没有表现出很强的军事素质,曹操也没有忌惮徐庶的本领,更没有设计诱骗徐母的事情发生。

显然,在小说中,特意夸大了徐庶的能力。史书没有记载徐庶归曹后,徐母因“大义”自杀之事。根据徐庶后来一直在曹魏集团为官的史实推测,曹军在掳获徐母后,应该是善待有加,徐庶投靠曹操也是真心办事。二、徐庶入曹营真实的经历徐庶本名徐福,为颍川郡寒门子弟。同一时期的颍川名士有:荀或、荀攸、陈群、郭嘉、钟繇、陈纪、陈谌等。

看到前面几位曹魏时期大谋士的名字,是不是有如雷贯耳的感觉。徐庶因出身寒门,年少时“好游侠”且有杀人罪名,所以知晓其根底的世家子弟是瞧不起他的,即便是徐庶一开始想出仕时,不是找同为北方势力最强大的曹操,而是辗转到荆州投靠了刘表,在得不到重用之后跟随了刘备。在投靠曹操之后,史书《魏略》中关于他的事迹,只有两处,且一带而过:1、延康元年(220年)徐庶与众多官员一起联名上奏,劝曹丕进位。

第一次出现距离他归曹已经过了整整12年,且是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2、黄初四年(223年),徐庶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作为服务了近15载的老臣,没有任何爵位的封赏。徐庶的官职1、武官位东汉末年,中郎将已经不是汉初品秩二千石的重要官位了,被各势力广泛加于武官(那时是个武将领个杂牌将军号都比这个官位大),也不再限于禁卫统领的要职,成为了一个大致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的尴尬位置。

2、文官位御史中丞是御史大夫的副手,原本清贵异常。但曹操一度把它改名为“宫正”,起纠弹百官朝仪的职责。在三国时期,此官位应该属于表面光鲜的闲官,并无多大的实权。这也是史书记载,徐庶在曹营最后、也是最高的官位了。几年之后,徐庶病逝,《魏略》记载中,没有给其任何的哀荣。(一般曹魏重臣死后都有追封、谥号、陪祀、封妻荫子等殊荣)诸葛丞相之言隐藏真相《三国志诸葛亮传》:逮大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此话,是诸葛亮说曹魏不重用人才替二人打抱不平,其实从中揭示了曹魏和蜀汉的人才对比:曹魏人才济济、蜀汉人才凋零。

《三国演义》曹操的嫡系曹仁,曹洪,和夏侯惇,夏侯渊两兄弟,曹操信任哪两兄弟?

曹操之所以能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从一地方小武装,成为雄据天下十三州中的九州之地,三分天下有其二,除了曹操本人的非凡能力外,还与曹操获得了同乡曹氏及夏侯氏宗亲的紧密支持是分不开的。两汉时期的家族观念尤其浓重,上阵父子兵,打仗同宗族,当时的地方豪强和世家大族都是以宗族为单位抱团取暖,以宗族利益高于一切利益,所以就有了延续数百年的士族门阀,代代相传,世世作官。

东汉末年的乱世,一般情况下,都是同一宗族聚集在一起成为一方势力共同创业或者抱团取暖,比如曹操宗族,孙坚宗族,陈登宗族,也有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的宗族势力,比如诸葛亮宗族,荀彧宗族。乱世之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毫无疑问是信任、是忠诚,尤其是那种沾亲带故或者血浓于水的宗亲家族,一般情况下是值得信任的。乱世之中不是你有才能就会让领导信任你,比如韩信是军事天才,照样受到刘邦的猜忌被杀,就连与刘邦同乡的萧何也受到猜忌,还是萧何自毁清白,送上宗族子弟作人质,才消除了刘邦的猜忌。

乱世之中也不是你有名声就会让领导信任你,边让、孔融、杨修诸多名士都被曹操所杀,能让曹操得到信任的,只有曹氏及夏侯氏宗亲。因为曹操手中的所有兵权都是曹氏及夏侯氏宗亲掌握的,乱世之中有兵权,就是一切行为的资本,也是创业打天下的基本条件,曹操可以让荀彧等一班文人去处理朝政及与汉献帝的关系,但是对于兵权,曹操永远是一直牢牢控制在自已的信任的人手中,也就是曹氏及夏侯氏宗亲。

按照理论来说,无论是曹仁、曹洪、夏侯惇还是夏侯渊,都是得到曹操同等的信任,他们四人之所以有职务高低之分,是因为他们四人的能力有所不同,从信任上说,首先他们四个人姓曹或者姓夏侯,并且与曹操有着千丝万缕的亲戚关系,其次曹操根据四人的能力不同,给予不同的职务和责任。曹仁是曹操的从弟,两人共一个曾祖父。曹洪也是曹操的从弟,两人也是共一个曾祖父。

夏侯渊与曹操是连襟,夏侯渊的妻子是曹操老婆的妹妹,夏侯惇是夏侯渊的族兄,夏侯兄弟祖上也是共一个曾祖父。从亲疏关系上来看,曹仁、曹洪与曹操的亲戚关系更为亲近,至少比夏侯渊、夏侯惇兄弟亲近得多,但从受曹操重用及能力上来看,曹仁、夏侯渊、夏侯惇三人地位差不多,都是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只有曹洪的地位稍低。从曹操中后期的部署来看,夏侯惇是曹魏东部合肥战区的总司令,曾经都督26军镇守居巢,防备南边的孙权;曹仁是曹魏中部襄樊战区的总司令,率部都督襄樊及宛城一带,在襄樊之战对抗关羽的主力也就是曹仁的军队。

夏侯渊是曹魏西部关中战区的总司令,率领曹军坐镇长安及汉中一带,在汉中之战,正是夏侯渊率军在汉中抵御刘备的攻击,夏侯渊阵亡后,曹操才匆匆赶往汉中与刘备对战。而同一时间的曹洪只是归夏侯渊节制的一员大将,同样在汉中抵御刘备的军队,包括手下的曹真、曹休这些将来的曹氏二代中精英人物,都在当时的曹洪手下。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四人中,曹操并没有特别信任哪一个人,而是根据各人的能力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而已。

四人中综合能力最强的是夏侯惇,其次是夏侯渊,再次是曹仁,最后是曹洪。所以与曹操亲戚关系最远的夏侯惇,在曹魏的地位和官职是最高的,同时封邑也是最高的,夏侯惇在曹操在世时,就被封为前将军,与关羽在蜀汉政权的官职相同,而夏侯惇早在公元207年,他的食邑就达到了2500户,位居曹魏当这无愧的第一。相比之下公元216年的夏侯渊食邑才800户,公元219年的曹仁食邑是1500户,公元220年的曹洪食邑是2100户。

夏侯惇的能力不是主要体现在军事上,而是综合能力,夏侯惇既能行军打仗,又能治理地方,而受到曹操的重用。夏侯渊与曹仁的能力主要体现在行军打仗上,夏侯渊在关中及凉州一带独自领兵获得了很多战功,可以说夏侯渊的地位及封赏都是来自战功,当然首先是曹操给了夏侯渊这么一个领军的机会,然后夏侯渊创造了战功并得到了封赏,巩固了自已在曹魏的地位。

曹仁也是如此,早年大多随曹操从征,曹仁进攻没有多大战功,但是守城却创造了非常大的功劳,比如赤壁之战后发生的南郡之战及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都是因为曹仁的死守,才创造了曹魏的有利条件,尤其是襄樊之战,正是因为曹仁死守,才导致关羽没法继续前进攻打宛城,为后来徐晃击败关羽创造了前提条件。相比之下,曹洪能力就差多了,曹洪在汉中之战还搞歌舞表演,就连曹魏内部官员都看不惯,再加上曹洪贪财吝啬,曹操曹丕父子二人都看不惯曹洪的所作所为,只不过曹操时代并没有计较,而曹丕则敲打李曹洪一把。

 7/7   首页 上一页 5 6 7 下一页

文章TAG:曹仁守  樊城  曹仁  江陵  重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