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什么也没得到。东吴伐魏,就属于打酱油,根本没有发力,也不敢发力。也就是说,当时的中国土地上出现了三个皇帝,那这三个皇帝究竟谁是正统呢?这个问题问的是魏和蜀,我认为,在一开始也应该加上东吴,虽然东吴不论是实力和正统上都比不上为魏和蜀。

魏和蜀,哪个才是正统?为什么

魏和蜀,哪个才是正统为什么

【新锐历史】为你深入解读:中国古代,一个时期,皇帝称号只能由一个人使用。可是有趣的是,三国时期,曹魏、蜀汉、东吴,分别称帝建国。也就是说,当时的中国土地上出现了三个皇帝,那这三个皇帝究竟谁是正统呢?这个问题问的是魏和蜀,但是我认为,在一开始也应该加上东吴,虽然东吴不论是实力和正统上都比不上为魏和蜀。一、在《三国演义》之中,罗贯中认为刘备的蜀汉政权是正统。

这一点从书中的描述就很容易看得出来。因为《三国演义》本身就是一本以刘备为中心的小说,在这里面,拥刘反曹,轻视东吴的思想是非常明显的。在书中,刘备是刘皇叔,而曹操就是汉贼,曹贼。刘备为了大义不惜携百万百姓出逃,曹操则不管不顾追杀刘备,从这里不难看出,罗贯中是有偏心的。不仅如此,在《三国演义》中,还神话了诸葛亮的智慧,关羽的忠义,刘备的仁厚与赵云的忠勇无双。

同时为了凸显出蜀汉的人物,不惜丑化与诋毀他人,如大都督周瑜被诸葛亮活生生的气死,鲁肃则成为了一个忠厚无用的人。而罗贯中之所以认定刘备是正统,主要与当时的局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因为罗贯中处在元未明初的混乱时期,他曾当过元未起义军首领张士诚的谋士。在这个时期, 对比曹操的奸险和刘备的仁厚,刘备自然是受当时人们欢迎的,再加上刘备是汉室宗亲,自然也就成了正统。

二、与《三国演义》不同,史书《三国志》中以曹魏为正统。虽说陈寿是益州人士,跟随刘禅降魏,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偏袒蜀汉,而是按照他自己的理解编撰《三国志》。而陈寿认为曹魏是正统,也是有原因的。 从当时的实力情况来看,曹魏无疑是三家之中实力最强的一家。虽说曹操曾在赤壁 之战输给了孙刘联军,在汉中之战输给了刘备,但他能在官渡之战击败袁绍,更能 在战败后依旧两线作战,不惧孙权与刘备的联盟,本身就能证明曹魏阵营的强大。

不仅如此,曹魏政权在经济、人才和文化各个方面,都是明显优于其他两国的。 更重要的是,曹魏代汉是合理合法的。要知道当时是汉献帝将帝位禅让给曹丕,曹丕才能登基称帝。虽说汉献帝是被逼禅让,但从当时的法律角度来说,这个禅让是有效的,是被认可的,因此曹魏自然是正统。总结综上所述,我认为,虽然刘备号称他自己是汉室宗亲,但他的登基称帝算不上名正言顺,自然也比不上曹丕的登基,从这个角度来说,曹魏政权确实是三国时期的正统。

诸葛亮猛打魏国时,吴国在干什么?

诸葛亮猛打魏国时,吴国在干什么

根据吴蜀双方联盟协议,攻打魏国时,要两边夹攻,设想是好的,但是相隔太远,造成信息不对等,所以几乎没有什么效果.关于诸葛亮北伐的次数,《三国演义》说是六次,就是我们熟知的“六出祁山”,实际上诸葛亮总共只有五次北伐(以《三国志》记载为准) 一、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年初;第一次北伐,声势最大,形势最好,也最为知名。

上面我们讲了魏延想用奇兵制胜,但这一次北伐,因为魏国毫无准备,所以也可以称为奇兵。因为马谡的失误,造成街亭的丢失,对诸葛亮的北伐成果几乎造成了致命的伤害,魏军可以长驱直入关西,诸葛亮蚕食陇凉的计划已经没有实现的客观条件了。诸葛亮风占不到什么便宜,只撤军,蓄谋已久的第一次北伐就这样地收场了。诸葛亮什么也没得到。

第一次北伐应该想出奇不意,估计没有通知东吴。 二、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年底;第二次北伐的契机是这年五月,魏军大举伐吴,却惨遭失败。魏军横东跨西,在打退了诸葛亮的第一次进攻后,曹叡就把精力放在了东线,对付孙权。诸葛亮认为魏军主力都被孙权牵制在了东线,关中的魏军兵力相对空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诸葛亮选择陈仓为突破点,应该是个临时决定,或者认为陈仓魏军较少,可以一战破取。蜀军只带了为数不多的粮食,得志满满的来攻陈仓,结果在陈仓城下,诸葛亮吃了陈仓守将郝昭一记大闷棍,“陈仓已有备,亮不能克”。一千多魏军在郝昭的率领下,抵抗数万蜀军足足二十多天,蜀军没有一点办法。再加上魏军主力已经火速前来增援,蜀军又面临缺粮的局面,诸葛亮只好再次撤军。

 1/5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酱油  有句  吴国  东吴  后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