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体现出的是周天子的正统性和不可侵犯的权威性,所以即便是在战国早中期,七国攻伐仍然不敢及周,畏其名也。更何况此前的春秋时期。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丶宋襄公,这五位春秋时期的霸主,在那个礼崩乐坏,造成周天子对诸侯控制力日损的年代,无一不在维护着周天子的形象。首位称霸的是齐桓公。是他奠定了此后诸侯称霸的原则。

即代天子行驶权力,拱卫周室。此原则源于管仲。当时,他跟齐桓公说,周室未屏,邻国不附,想要让天下诸侯听你的话,应当尊周而亲邻国,弱者扶之,强者抑之,这样,才能建立起威信,从而达到目的。但在经历一番努力,成为霸主后,又出现了新的形式,‘’四夷交侵中国不绝若线‘’。在这种情况下,最终确立了‘’尊王攘夷‘’。

这就是后来我们常说的方针路线。从此,除楚国外,凡具有称霸的实力的诸侯都没有脱离这条方针路线的指引,尤其值得一说的宋襄公,虽说是五霸里排名最菜,但绝对是齐桓公的老铁。更是把尊王攘夷的大旗举得高高的。宋襄公,到死都以仁义作为立身之本:打仗还要等人家准备好,从来不杀头发斑白的士兵……究其原因,这些诸侯国大都是周王室分封的有血亲的姬姓之国。

齐国是姜子牙的封国,并不是姬姓,所以尊王攘夷的口号,必然得到他们的拥护和支持。秦国是因周平王东迁洛邑,勤王护驾有功,被赐为华夏诸侯国。在尊王攘夷上,未敢有貮。只有楚国,可以这么说,从羽翼渐丰的那一天起,就有并吞中原之心。楚国有点特殊,系颛顼帝孙重黎之后,虽为华夏一脉,但当时来讲,处于南方蛮荒之地,楚武王勤于为治,始大其国,于是向周桓王提出要求,封他为王,以弹压蛮夷,桓公不许,武王闻之,怒日:‘’吾先人有辅周之劳,仅封微国,远在荆山,是不公也;今郑人射王肩,而王不能讨,是无罚也。

无赏无罚,何以为王。‘’于是僭越为王。此后不断南进,相继灭了好几个小诸侯国。对于楚国的大不敬之举和不齿行径,齐桓公亲率八路诸侯以王命征讨,楚国迫于形势,答应恢复向周进贡苞茅,并在召陵盟誓,与华夏诸国世通友好,永做藩屏,拱卫周室。再说继齐桓公之后的晋文公重耳,曾流浪他国十九年,目睹王室衰微,华夏诸侯彼此争雄,造成礼仪缺损。

他以捍卫华夏道统为己任。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复国继位。在“城濮之役‘’大败南进的楚国,从此称霸,一直执行既定方针不动摇。期间的秦穆公霸于西戎,国力虽今非昔比,但没有称王中原之望,依旧如前。再说楚国,虽遭两次碰壁,但都不是致命打击,不久雄厚的国力就得以恢复。公元前614年,第六任王芈侣即位,是为楚庄王,这时楚庄王明显受到了中原霸主的影响,不同于他的先代国王。

这一年秋,楚庄王率领军队到达周天子的都城,借机窥视周天子的王鼎,便向周王派来劳军的王孙满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说:‘’天命有在,鼎未可问也。‘’在王孙满的奚落下,楚庄王甚是惭愧,自此,打消了并吞中原之念,只称霸不为王。(这个王相对楚,是取代周天子之意)其实,楚庄王也只是想想罢了。如果他真的把象征天下王权的王鼎拿走,取周而代之,可能楚国就有大难了。

光是中原霸主晋国就不答应,更别说楚国周边的强国吴国、越国、秦国、齐国等。楚国公开挑衅周天子,刚好给了他们一个灭它的理由,所以说,楚庄王只称霸不称王完全是聪明之举。在成为华夏霸主后依然维护既定方针,丝毫不敢懈怠。此外,周朝本身采用的是分封制,周朝的疆土被分给不同的诸侯,周天子的权力就已经被削弱了,那些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本来就是土皇帝,要说取代周天子,首先是没这个胆儿,二是压根就没有那个实力。

所以,齐桓公尊王攘夷的口号,大家心里都十分明白,谁也别想多占周天子的便宜,维持均衡最好。这样一来,周王天下共主之位就必须全力维护。当然,这只是诸侯们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关健还是周王室的影响力。周王在,则周礼在;周礼在,则九鼎在。到了战国末期,吕不违向秦始皇建议废掉周王。因为只要有他在,天下就无法一统。

如果在东汉末年给你一州之地称霸,你会选择哪个州,为什么?

自然是冀州。自古欲取天下,山川形胜之地莫过于关中。四周有山河险阻,利于防守 。中间有开发良好 ,面积足够大的平原 ,可以保证拥有足够多的粮食和人口 。但是在东汉末年,这里却是最早就破坏严重的地区 。经过董卓及其同党之乱 ,已经是山河残破,人口稀疏。想要在此经营,如果没有从外部来源的人口物资等资源,极难恢复繁荣 。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称霸  天下  看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