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的师兄张绣本是依附刘表,后来投降了曹操,由于师从童渊,张绣有一个名号叫”北地枪王“,而赵云是跟着刘备的,在长坂坡之战中,张绣遇到了师弟赵云,两人大战,最终赵云以”七探盘蛇枪“击败张绣的”百鸟朝凤枪“,斩杀张绣,一战成名。三是影视形象。影视形象就很好理解了,就是电影或电视剧中的形象,影视形象与正史形象及文学形象都不相同了,完全是凭导演主观意志创作,参杂了赵云的各种形象,以至于都掩盖了赵云的真实形象,很多人以为影视形象就是历史,并不是,这完全是虚构的,这个看看就好,没必要计较。

舒尔哈齐地位仅次皇帝,满清的大功臣,为何最终未能善终?

努尔哈赤在对外征战时,对内部的团队建设也丝毫没有放松。为了集中权力,努尔哈赤与舒尔哈齐发生争斗。舒尔哈齐是清显祖宣皇帝塔克世的第三子,与努尔哈赤同为喜塔拉氏所生。他五岁时,努尔哈赤九岁,母亲去世,兄弟两同甘共苦;在打江山的最初阶段,兄弟两同生共死;当事业逐渐有了气色,兄弟两就开始同床异梦;当舒尔哈齐屡建奇功,逐渐做大时,兄弟两就开始同室操戈。

名扬四海,光芒万丈的“船将”努尔哈赤称王时,舒尔哈齐凭借战功以及兄弟情义,被称为“船将”,也是第二号人物。随着事业的壮大以及威望日隆,舒尔哈齐渐渐威名远扬。在明朝人心目中,舒尔哈齐的地位与努尔哈赤不相上下。他们称努尔哈赤为都督,也称舒尔哈齐为都督,给兄弟两相同的待遇。努尔哈赤三番四次派舒尔哈齐到京城朝贡,明朝给他的礼遇也非常高,万历二十五年:“建州等卫夷人都督、都指挥舒尔哈齐等一百员名、纳木章等一百员名,俱赴京朝贡,赐宴如例——《明神宗实录》”舒尔哈齐在兄弟中排行第三,明朝也因此称其为“三都督”。

明朝并非有意抬高舒尔哈齐地位,主要是因为他与努尔哈赤一样,都是明朝在辽东的威胁。明朝镇守辽东的总兵官李成梁,为了安抚女真,特地让其子李如柏娶舒尔哈齐之女,以示友好,便于维护辽东安全。等到李如柏出任大明辽东总兵官时,当地还传出歌谣:“奴酋女婿作镇守,未知辽东落谁手!”从这也能看出,舒尔哈齐在女真有非同一般的地位与影响力。

东边邻国看舒尔哈齐,也是如此。李朝使者何世国等前往努尔哈赤驻地,努尔哈赤在家中招待,按照惯例行礼、设宴。然后,再到舒尔哈齐家,同样的规格行礼、设宴。兄弟两人都向使者赏赐礼物,唯一不同的是,努尔哈赤宰牛,舒尔哈齐宰猪。同时,李朝使者也看到两人的差别,如万历二十四年申忠一出使建州所见:努尔哈赤有诸将一百五十多人,控制军队上万人,舒尔哈齐有将领四十多人,手下士兵五千多人,但服装颜色与努尔哈赤一样。

所以,李朝很早就将舒尔哈齐看做建州女真的“二把手”。随着个人势力的增长,舒尔哈齐已经不满意现状,行为也开始不安分,他想与努尔哈赤平起平坐,共享决策权。在接待申忠一时,舒尔哈齐对他“直抒胸臆”:“日后你若送礼物,不可将我们弟兄分出高下。”这话已经透露出舒尔哈齐的“心声”,他不甘心屈居兄弟之下,想要并驾齐驱。

兄弟冲突愈演愈烈,最后彻底撕破脸舒尔哈齐的“占权”与努尔哈赤的集权,势必水火难容。两人的第一次冲突,发生于万历二十七年,努尔哈赤亲率大军征哈达部的战役。战前,舒尔哈齐自告奋勇,主动请缨,要求充当大军前锋。努尔哈赤同意,让他带领一千人马先行一步。让人费解的是,舒尔哈齐到了哈达城下,见城头守军密布,城下敌人出城迎战,他却按兵不动。

努尔哈赤痛斥舒尔哈齐,接着亲自带兵进攻。舒尔哈齐受责骂后,又开始组织进攻,但道路受阻,只好绕道而行,哈达兵从城上放箭,军中伤亡惨重。后来,努尔哈赤苦战六天六夜,终于攻下哈达城。但由于舒尔哈齐贻误战机,造成大量伤亡。舒尔哈齐之前作战勇猛,从未有过按兵不动的行为,这次很有可能就是出于保全自己的目的,没有充分配合,不听调遣的消极怠工行为。

两人第二次冲突是攻打乌拉的事。万历三十五年,努尔哈赤与乌拉贝勒布占泰爆发乌碣岩之战。他先命令舒尔哈齐、褚英、代善、费英东等人,率领三千人到乌拉斐优城接俘获人员。到达斐优城时,天空出现异象:“时夜阴晦,军中大纛之上有光。众以为异。扪视无有,复树之,光如初——《清史稿》”舒尔哈齐非常相信这类天文怪象,认为是“凶兆”,准备退兵。

 7/8   首页 上一页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童渊  曹将  长坂坡  赵云  对付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