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如果活着,孙刘联盟会破裂吗?

官渡之战不久,曹操统一北方广大地区,生产生活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国力强盛,兵精粮足,士气高昂。八十万大军饮马长江。大敌当前,江东上下人心惶惶,疲于奔波的刘备如惊弓之鸟。派诸葛亮联合东吴抗曹。不联合,曹军各各击破只是时间问题,联合吧,孙权、刘备都是人之龙凤,不甘久居人下。抱团救火迫于严峻形势,权宜之计。

东吴少壮鹰派代表人物周瑜,在赤壁之战中起主导作用,充分发挥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排兵布阵,对战局把握得心应手。曹军大败,落荒而逃。周瑜系出名门,安徽舒城士大夫家族,其父兄都身居要职,耳熏目染,励精图治,精忠报国思想,大丈夫当建功立业,马革裹尸,荣归故里是他的追求和想往。三十岁出头,血气方刚的周瑜,自然看不起屡战屡败的刘备。

要不是我东吴广大官兵奋勇杀敌。哪有他刘备安身之地。荆州乃兵家必争之地。岂能轻易送人,简直就是痴心妄想,我东吴广大官兵浴血奋战,他刘备倒坐享其成,打起我荆州主意。如今曹操损兵折将,元气大伤,外患已除,我东吴岂能作他人嫁衣,为天下人耻笑。纵然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兵少将寡,国小民弱,也难成大事。次日,上书吴候,段断然拒绝刘备借荆州的无理要求,孙刘联盟随之烟消云散。

三国中,孙刘联盟为什么分分合合?

乱世之中,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这句话放在孙刘联盟一事上最合适不过了。这也是他们之所以会分分合合的原因。接下来我们看看孙刘联盟的始末:对抗曹操 第一次联盟建安十三年,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开始挥师南征。荆州刘琮不战而降,新野刘备落荒而逃。兵锋所指,直向江东。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有了第一次孙刘联盟的行成。

先主至於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於孙将军。”《三国志诸葛亮传》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三国志鲁肃传》刘备为什么要结盟?是因为凭自己的力量抵抗不了曹操。孙权为什么要结盟?是想借助刘备的力量来共御曹操。说到底孙刘两家之所以会结盟,只是迫于曹操强大的威胁下,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

其目的都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从本质上来讲,是属于被联盟的。也正因为这样,注定了这场联盟不会牢固。奇袭荆州 孙权背盟曹操兵败赤壁后,实力犹存。因此孙刘还得保持着联盟关系,才能使曹操顾忌。但随着刘备势力的扩大,孙权政权的稳固,这种联盟已经名存实亡了。而孙刘两家,在处理赤壁的战果荆州问题上,也一直摩擦不断。

到襄樊之战开始后,孙权见有机可图,便跟曹魏行成了短暂的联合,出兵奇袭荆州,彻底背弃了孙刘联盟。当初结盟是为了抵抗曹操,保存利益。如今背盟攻取荆州,是为了获取利益。联盟不是关键,信誉也不是关键。尔虞我诈的乱世之中,利益才是王道。夷陵之战后,再次结盟夺取荆州,杀害关羽,致使孙刘两家彻底反目。刘备亲率大军前去攻打,结果兵败夷陵,托孤白帝。

按理说东吴跟蜀汉集团的关系更应该是血海深仇,水火不容。可结果却不然,诸葛亮再次跟孙吴订下盟约,孙权也欣然接受。这是为何呢?因为夷陵之战同时消耗了蜀吴两国的国力,此消彼长之下,曹魏政权自然就成了受益方,何况曹魏的实力本就是三国中最强的。因此蜀吴两国想要使自己的政权得到保障,能继续维持三足鼎立的局面,就只要再采取联盟的手段,从而牵制住曹魏。

孙刘联盟破裂之时,刘晔给曹丕谋划的一统战略为何不被采纳?

刘晔是曹魏阵营中非常优秀的一位谋士,在曹操去世之前,刘晔帮助曹操攻占了汉中,并且劝说曹操趁着刘备在益州立足未稳,将刘备一举消灭。然而曹操没有听从刘晔的意见,最终导致了汉中丢失。孙权杀害关羽后,刘晔又预测了刘备将要伐吴,并且在刘备伐吴的时候,劝说曹丕趁机一鼓作气消灭孙权,但是曹丕没有接受刘晔的意见。刘晔还曾经劝说曹丕不要把孟达安排在新城,结果曹丕仍然没有听从刘晔的意见,后来孟达在新城叛乱,险些成为曹魏的心腹大患。

从曹操和曹丕对待刘晔的态度来看,曹操和曹丕都不是十分的信赖刘晔,刘晔提出的很多好的计谋都没有得到实行。曹操和曹丕不信赖刘晔,主要是因为刘晔是汉朝宗室。刘晔和汉献帝的关系非常近,两个人都是汉光武帝的后人,在100多年前就是一家人。刘备和汉献帝都是汉景帝的后人,两个人在300多年前是一家人。因为刘晔的身份特殊,曹操和曹丕一直把刘晔当成一个参谋使用,从来没有授予他实权。

刘晔一生谋无不中,如果曹操父子能够听从刘晔的计谋,在曹操和曹丕统治时期,曹魏可能就已经一统天下了。除了刘晔不受信任之外,刘晔提出的这个计谋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刘备伐吴时期,曹丕主要有三个选择,一个选择是联吴灭蜀,一个选择是联蜀灭吴,还有一个选择是坐收渔翁之利。蜀汉是一个小国,联合吴国灭掉蜀国,吴国仍然能够同曹魏南北对峙。

而联合蜀汉灭掉东吴,则能够打破三国力量平衡,直接进一步一统天下。不过趁机伐吴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假如在曹丕进攻孙权的时候,刘备和孙权突然再次结盟,这时候曹魏的处境就非常尴尬了。刘备有4-8万伐吴大军,东吴也调集了5万以上的部队参与夷陵之战,如果这些军队联合起来攻打曹魏,曹丕就会偷鸡不成蚀把米。而坐收渔翁之利则是最没有风险,收益最客观的一个计谋。

在夷陵之战结束后,蜀汉大军全军覆没,东吴的军队也死伤过半,这时候正是曹魏伐吴的大好时机。只是曹丕的伐吴大军以失败告终,人们才想起了刘晔的计谋。刘晔提出夹击东吴的计谋,主要是因为刘晔断定刘备会为了给关羽报仇,不顾一切的伐吴。然而刘备是一个政治家,如果孙权开出足够高的条件,刘备肯定会放弃进攻东吴,调转矛头进行曹魏。

孙刘联盟究竟是被谁给破坏的?是关羽还是孙权,还是另有原因呢?

首先在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挥师南下要踏平江东,当时孙权和刘备只有联盟才能抵抗曹操。在战后三家共分荆州,曹操拥有北边的襄阳和樊城,刘备拥有荆南四郡,孙权拥有江陵和江夏。当时刘备的势力还很弱小,为了抵御曹军,孙权把江陵借给了刘备。这就是所谓的借荆州。常言道没有永远的朋友,仅有永远的利益。孙刘联盟也只是暂时的。

随着刘备入川占领了益州,又北进攻取了汉中,领土已经横跨荆益两州,势力达到了巅峰。这时孙权开始忧虑起来,关羽在长江上游,如果想要攻取江东,顺江而下非常顺利,东吴无险可守。孙权曾向关羽求亲,关羽不但不答应这门亲事,还把孙权羞辱一番。在关羽北伐的时候,军粮短缺,居然私自征取东吴的粮仓。这一系列的事情,都说明关羽根本没有把孙权放在眼里。

孙刘联盟的脆弱与什么有关系?是刘备一毛不拔,还是孙权斤斤计较?

孙刘联盟为的是共同应对北方最大的敌人曹操,曹操挟"83万"雄兵南下,志在必夺。孙刘不结盟,就将各个击破。无论孙刘二家谁被击破,到头来更大的危胁就会落到自己身上。所谓"唇齿相依","唇寒"必"齿亡",二者只有互相抱团,加强合作,才有可能应对危局,转危为安。而联盟的建立是应对危局,一旦赤壁大战胜利了,危局消除了,联盟就会松懈。

而孙刘两家为了各自利益丶要求归还荆州,就带来了新的矛盾。关羽镇守荆州,就自然首当其冲。他光顾着横扫曹魏,却放松了后防。孙权为了讨回荆州,也可以背弃盟约,同曹魏结盟。结果关羽腹背受敌,被孙吴暗箭射伤,身陷囹圄。三国就等于三角恋爱,一会儿孙刘和好,一会儿孙曹联手。而关羽是夹在中间的三夹板,不注意细节,孤芳自赏,大意就要失荆州,败走麦城了。

曹操是孙刘联手对抗的人,难道曹操就没有想办法破坏“孙刘联盟”吗?

曹操当然采取了措施,试图拆散孙刘联盟。为此,曹孙刘之间,产生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谋略之争。曹操第一招:驱虎吞狼曹操利用“挟天以令诸侯”的优势,试图挑起孙刘的纷争。他表奏周瑜为南郡太守,程普为江夏太守。这一手,暗藏杀机!这基本是无本买卖。曹操几乎没有任何成本。南郡,此时本就在孙权手中,而江夏郡,此时主要由曹操、刘备、孙权分治(刘备占多)。

这些任命,就是以朝廷之命,制造孙刘纷争,“驱虎吞狼”。驱虎吞狼的要义,在于挑起联盟强势方发起对弱势方的进攻。更重要的是,这么做,非常符合联盟强势方孙权的利益,很可能得到执行!当时,孙权的南郡,北边是曹操,南面是刘备的南四郡,东面是曹、刘分治的江夏(程普的沙羡等地在江夏东)。南郡与江东之间的联络,几乎都要过江夏。

因此,孙权,确实很需要江夏!曹操抓住了孙权的需求!孙刘化解之策:换地,狼虎共生。不过,孙权刘备,可不是吕布袁谭袁尚之类的人可比的。这个时候闹翻,几乎等于自杀!孙刘之间通过一系列换地,化解了这场危机。刘备,让出了夏口(江夏郡治)等一部分江夏地盘,并将长沙郡分出一个汉昌郡,让给了孙权。作为交换,孙权将南郡南岸的公安让给了刘备。

如此,孙刘不但没有因为曹操的挑拨而分裂,他们还通过换地巩固了联盟。由于夏口、汉昌等地划入孙权地盘,江东与南郡之间联络畅通,孙刘发生摩擦的概率反而降低了。而刘备得到公安,地盘也更为紧密,统治更为便利了。再后来,随着形势发展,孙权将南郡“借”给了刘备。如此,刘备的力量被释放了出来,承担起了西线的防御重任。

曹操得知刘备“借”南郡的事情时,正在写字,当时惊得笔掉在地上。看来,孙权、刘备都是枭雄,比曹操之前的对手厉害。简单的“驱虎吞狼”难以奏效。要离间两家,还需慢慢来。曹操第二招:东重西轻,“缓之则相攻”。“驱虎吞狼”不能奏效,曹操遂转取“缓之则相攻”之法。荆州,三家在此的地盘犬牙交错。这里更是孙刘两家利益交集之地。

因此,曹操在荆州方向采取了守势,只以乐进、文聘等人在此相持,企图令孙刘在此“缓之则相攻”。曹操进攻的重心,放在了淮南方向。自208年底到217年,曹操“四越巢湖”用兵于淮南,却未曾在荆州方向大规模用兵。如此,孙刘之间的出现了极大的不平衡:孙权仍然承担着主要的抗曹任务,而刘备却得以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寻求发展。

“缓之则相攻”的危险,开始出现。孙刘应对之策:克制刘备入川后,孙权大骂刘备“猾虏”。彼此的裂痕已经出现。从后来吕蒙兵不血刃取得南三郡来看,孙权并不是没有能力干涉。可是,刘备入川,耗时三年。孙权并未加以干涉,仍然以和平交涉为主。到刘备取得西川后,双方矛盾终于激化。215年,孙权、刘备各以数万大军对峙,剑拔弩张。

不过,此时双方虽各怀不满,但两位枭雄均能基本上以大局为重。得知曹公攻汉中,双方议和。刘备让出零陵、长沙、桂阳三郡,双方以湘江为界面,孙权也未趁机“敲竹杠”,保持了克制。孙刘联盟虽然破裂,但曹操计未得逞。“白衣渡江”,孙刘联盟还是走向了破裂。某种程度上说:孙刘联盟的破裂,与曹操“缓之则相攻”的策略有一定的关系。

刘备获得了远超过孙权的发展机遇。雄踞上游的刘备,成了对东吴的巨大威胁。可是,要说曹操计划得逞,则过于牵强。孙刘破裂之前,刘备取得西川、汉中;孙权取得交州。他们与曹操的鼎足之势,已经形成!想来,这样的结果,绝非曹操所希望看到的。孙刘的破裂,只是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并非曹操离间所至。孙权、刘备,成为三足鼎立的一员,不是没有原因的。

刘备,枭雄,把握时机,迅速做大。同时,在大部分时候,能够适当让步,维系关系。孙权,人杰,长时间保持了克制,维系着“两强抗一弱”的格局。因此,曹操的分化之策,长期未能得逞。但是,孙权、刘备,未能从根本上摆脱“两弱之一”的窘境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刘备,对利益冲突认识不足,未能及时预防;关羽,甚至连盟友的情绪都不照顾,顾前不顾后,留下空虚的江陵给人可趁之机!孙权,袭击南郡虽能实现他“全据长江”的企图,但却失去了向北发展,进一步打击曹魏的最佳机会。

赤壁大战导致孙刘联盟,孙刘联盟在赤壁大战后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吗?为什么?

非常必要!十九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说过一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联盟与否,完全根据孙刘两家综合实力和利益决定的。一、孙刘联盟的背景1、孙刘联盟前的天下形势公元200—207年,曹操降张绣、杀吕布,灭二袁、征乌桓,统一北方,冀、青、幽、兖、并、徐、豫七州控制七个州。208年率兵南征,荆州牧刘琮率众投降。

刘备率众南逃,曹操一边以五千精骑以一日一夜行三百里的速度追击刘备,一边迅速展开外交攻势,致书信孙权威慑江东,书信的核心意思率大军:“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东吴上下一时恐慌,战、和纷争不下。孙权继承父兄基业,历三世,割据江东,虽有长江之险,有地利优势,但也势力单薄。整体形势是曹操强,孙权孤,刘备弱。在曹操占据荆州后,对刘备和孙权形成了军事上的灭顶之势和心理上的巨大压力。

诸葛亮建议刘备联吴抗曹,并亲赴东吴展开外交游说,得到周瑜、鲁肃的积极呼应。当时孙权方面“文主降,武主战”争论异常激烈。面对实力悬殊的对比,孙权也犹豫拿不定主意。最后在东吴大都督周瑜和谋臣鲁肃的坚持下,在诸葛亮舌战群儒,纵论形势的分析下,孙权下定决心与曹操决一死战。孙权和刘备为了解决生死存亡的危机,组建孙刘联军5万多人,在周瑜的统领下,与曹操在赤壁一带相会相持,寻机决战。

2、赤壁之战曹操为克服北方士兵不习水战的缺点,把所有战船铁索相连。周瑜让老将黄盖采用诈降之计,火攻曹操水军大寨,曹操水陆大寨大火连片。曹操在孙刘联军的夹击之下,只能将余船焚毁,领兵撤退,败走华容道。赤壁曹操元气大伤,实力聚减。刘备在诸葛亮的运筹帷幄之下,从征战多年还没有立锥之地,一举夺得非常富足的荆州南部四郡战略要地,实现了《隆中对》跨有荆益,联吴抗曹的战略第一步。

孙权也乘此机会扩大了很大的地盘。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一个分水岭,赤壁之战后基本奠定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割据。3、赤壁之战后的形势分化赤壁战后,曹操返回北方,仍然开始做着重新南征的准备,在淮河训练水师。孙刘联合一起攻打下江陵,孙权因为一家面对曹操的压力,害怕曹操的威胁,为了让刘备一起面对曹操的战略形势需要,把江陵借给了刘备,刘备一下子和曹操直接接壤,曹操直接受到两方的牵制,真正的三国犄角产生了。

二、孙刘联盟分裂1、孙刘两家的国策决定了联盟不稳定性(1)孙权的国策是他与鲁肃同塌聊天,问计鲁肃,最后确定了《榻上策》。内容如下: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

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重点就是:一是汉朝没希望了,曹操势大不可能短时间灭亡;二是稳固江东统治,等待天下有变,寻找机会;三是以长江为天险,划江而治;四等待时机称帝,统一天下。整个国策指向就没有政治纲领,就是固守见机逐利的实用主义。

(2)刘备的国策是他三顾茅庐与诸葛亮在隆重畅谈的《隆中对》,核心内容如下:“……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重点就是:一是曹操不可能短时间击败;二是结好孙权和四周的戎、夷、越等族;三是夺取荆益两州;四是汉室复兴,一统天下。

五是待机从荆州出宛洛,从益州出关中征讨叛逆,振兴汉室。整个国策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据荆、益以图霸业。(3)孙刘两家的国策是有着共同目标就是荆州,而且这个荆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自古兵家必争的核心区域。鲁肃曾对孙权形容荆州的险要和富饶:“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下,外带江汉,内阻山险,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安富。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矣。”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还有东吴国策“竟长江所及,据而有之”对益州同样有争夺的野心。两者的国策决定了两者必有纷争,联盟是暂时的。2、关羽北伐赤壁之战后很长一段时间,曹操、孙权和刘备在巩固自己的地域,同时向周边发展。曹操巩固北方并向西出兵关中,兵指汉中;孙权向南取交州;刘备向西经营益州。

整个210年——218年,孙刘基本上都是在配合互动牵制曹操,曹操东西两线作战苦不堪言,最后在东线打败孙权,孙权被迫投降。闲置修养七年的关羽看到曹操、孙权疲惫,错估形势,盲然发动北伐,攻襄樊,擒于禁、杀庞德,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把曹操打得痛彻骨髓。2、魏吴结盟曹操联合孙权合力碾压关羽,东吴在关羽背后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被俘身死。

孙权把人头被送给曹,想搞两不得罪。但曹操厚葬关羽,乐见孙刘相争。3、联盟分化(1)联盟破裂。荆州就是三国相争的死地,没有一家可以回避。因而打打和和,是野心和实力的动态平衡调整。孙刘两家也由小范围的磨擦升级为大范围的冲突。刘备222年东征东吴在夷陵和东吴发生决战。大败,血本无归。联盟彻底破裂。(2)联盟修复不管如何,始终无法改变孙、刘弱,曹操强的客观局面。

因此,孙刘联盟依然为了生存有存在的必要性。在夷陵之战前,孙权已经遣使求和。可是,盛怒的刘备断然不许。而且,东吴的求和并没有多大诚意。直至双方大战一场,互相损失惨重,曹丕准备趁火打劫,才再度走向联合。《三国志·邓芝传》记载:“丞相诸葛亮深虑权闻先主殂陨,恐有异计,未知所如……乃遣芝修好于权。”其实,就是没有曹丕的趁火打劫,孙权看到刘备留驻白帝城生怕再战,也服软求和了。

《三国志·先主传》:“十月,诏丞相亮营南北郊于成都。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尽管刘备在夷陵之战战败,但赵云和马忠的救援,刘备实力还很强大。在刘备的实力面前,孙权服软了。《三国志·先主传》中记载:“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兵败的刘备尽管很不愿意和孙权再度联盟,但却不得不接受战败的现实。

三、吴蜀联盟进入后三国时代,吴国、蜀国总体实力依然弱于魏国。蜀国方面诸葛亮实质掌握着蜀国的军政大权,“孙刘联盟”的外交路线基本得以贯彻和落实,吴蜀之间相安无事,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发展,也维护了吴蜀之间的相对稳定,为各自开拓南方积聚实力提供了保障。但天下大势,社会发展大势总归阻挡不住,三国总归归于消亡。综上所述:孙刘联盟的兴起和沉寂,只是双方弱势抱团求生存的一个缩影,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局限性。


文章TAG:孙刘联盟如何破裂  论第一次孙刘联盟破裂的原因  孙刘联盟  刘联盟  联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