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在赤壁战场,孙刘一方齐心协力,曹操一方却矛盾重重。(三)东风助攻曹军大败曹操的军队和孙、刘联军在赤壁相遇,战斗打响。瑜等在南岸。在袁术麾下,孙策和孙坚旧部地位低下,生活水平与昔日在长沙时叛若云泥。周瑜也知道曹操的主力其实是陆军,因而在击败曹军水师后并未追击,而是将战船停靠在南岸赤壁一侧,与曹操隔江对峙。

怎么评价三国的赤壁之战?

怎么评价三国的赤壁之战

读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的一场著名战役,既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也是一场决定天下大势,国家是否统一的战役。这次战争中东风助阵,孙刘联军用火攻打败了强大的曹操,直接导致了天下三分,三国鼎立的局势形成,中原大地再次出现分裂的局面。赤壁之战中曹操为什么会失败?他真的是输给东风了吗?一、赤壁之战的前因后果(一)战前的天下大势东汉末年,群雄争霸,中原战火纷飞,天下陷入了大乱。

其中势力最为庞大的有三方军团势力:长江以北地区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号称雄师百万,势力最为强大;长江以南地区孙权雄据江东,占有江东六郡,有精兵六七万人;东南方向刘表占据荆州管辖南阳、襄阳、江夏等八郡,有水师七、八万人。公元208年,曹操统一北方之后,起兵83万(这个数字是曹操用来吓唬人的),挥师南下,准备一统天下。

而荆州作为长江口的军事重镇,人口众多,土地肥沃,是曹操进军中原的咽喉要道,如果说谁占据了荆州,谁就占据了争夺天下的先机,一点也不为过。在这关键时刻,刘表因病去世,他的儿子刘琮继位,刘琮眼见曹军势大,闻风而降,曹操接收了刘琮水军七万余人后,声势更加浩大。曹操率军顺江而下,在长板坡与刘备军队相遇,大败刘备,刘备所率人马几乎全军覆没,刘备本人带领几十名亲卫狼狈逃到夏口,与刘琦军队、关羽的水军合兵夏口,大约有两万余人。

曹操率大军沿江陵而下,直逼夏口,威胁江东,形势已十分危急。(二)孙刘联军对抗曹操面对号称有83万人马的曹操,刘备和孙权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唇亡齿寒的道理,孙权是明白的,如果刘备被击败,那么孤掌难鸣的他将更加困难。所以孙权和刘备两家一拍即合,双方正式组成联军,决定背水一战,共同抵抗曹操。孙权组织精锐军队3万余人和刘备的2万军队合兵一处,以周瑜为大都督,老将程普、黄盖和鲁肃协助,与曹操隔江相望,赤壁之战正式开始。

(三)东风助攻曹军大败曹操的军队和孙、刘联军在赤壁相遇,战斗打响。周瑜沉着冷静,指挥联军以逸待劳,初次战役就取得了胜利。一时间士气高涨,联军终于看到了战胜曹军的希望。曹操初战失败后,退到了江北,隔江与孙刘联军对峙。北方军队不习惯水战,立在船上就晕船,这可愁坏了曹操,这样还怎么战斗呢?这时有人建议,把所有战舰用铁链拴在一起,士兵在上面就可以如履平地,把水上战争变成陆地战斗。

曹操一听好注意,下令马上实施。一天夜里,长江上东南风很大,吹得人睁不开眼。周瑜的部下黄盖写信假意称要去向曹操投降,带了十艘艨艟斗舰,里面满载着灌了油的柴草,顺着风势直向曹营驶去。与曹军相距不远时,黄盖点燃舰船上的柴草,战船熊熊燃烧,向曹营冲去,风助火势,加之又侵了汽油,曹军舰船一下被点燃。那些船舰因有铁索锁住,仓促间也无法分开,一时间烈焰冲天,曹操的水寨一下子化成了火海。

火势蔓延,不一会儿,曹军岸上的营寨也被点着了,曹军人仰马翻,被烧死溺死的不计其数。这时,孙、刘联军分水陆两路乘势进攻,向曹军发动了猛烈攻击,曹操本人带领少部分人马从华容道逃跑。赤壁之战曹操遭到了惨重的失败,损失了精锐部队十几万人,加之部队中瘟疫流行,士气更加低落,曹操只得下令搬师回朝,由曹操发动的赤壁战役宣告失败。

(四)赤壁之战的后果赤壁之战后,曹操军队大伤元气,从此再也无力南下发动统一战争,中国大陆也失去了一次绝佳的民族统一机会。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掉汉帝,自立为皇帝,国号魏,建都洛阳。公元221年,刘备自立为皇帝,国号汉,建都成都。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建都建业。三国鼎立局势正式形成。

二、对赤壁之战的分析和评价赤壁之战的结果是曹操万万没想到的,战役失败后,孙刘两家势力彻底做大,中原大地由以前的一家独大变成了孙、刘、曹三家势力大体相当,三国鼎立,曹操有生之年再也无力南下统一天下。曹操兵强马壮,兵力是孙刘联军的数倍,在战前具有绝对的优势,为什么反而在赤壁之战中惨败呢?(一)曹操准备不足如果说赤壁之战是场局部战争,不如说是一场影响天下大势的关键战役。

曹操统一北方后,急于挥兵南下,凉州马腾、韩遂还未完全归顺,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这使得曹操要在许昌屯重兵以保护后方的安全,这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曹军的主要战力。刘琮所率荆州降兵虽然有六、七万人,但这部分军队是新投降人员,忠诚度大打折扣。要将这些降兵投入前线做为战斗的主力,至少短时间内难以办到。同时曹军主力是北方人员,到江边长时间生活后,难免出现各种不适应的状况,这些都影响了曹操部队的战斗力。

如果曹操不要操之过急,占领荆州后,广积粮食,训练水军,整顿荆州降兵,争取当地大户的支持,做好充足的准备后,再打赤壁之战,我想历史可能会被改写。(二) 曹操兵力没有那么多,双方的实力差距并没有那么明显《韩非子》里讲究“兵不厌诈”,而曹操无疑是“使诈”的高手,可惜这一次,他的“诈”却被削弱了应有的作用。曹操自称有八十三万大军,以为能把敌方势力都吓得丧失战意、乖乖投降,他的计策确实也成功了一半,威慑到了许多东吴大将,可殊不知孙刘势力早已准备好了背水一战,联合周瑜、诸葛亮两大智者,莫说八十万,就是百万雄师,孙刘势力依旧不得不奋力起来拼死一战,更何况曹军实际上只有二十万士兵呢?其中还包括有七八万人是投降不久的荆州水师,曹军中真正能战斗的精兵估计不到10万人。

而孙刘联军虽然只有区区5万人,但这些都是真正的精兵强将,熟悉水战,为了保护家园,舍生忘死,以一当十,此消彼涨,所以双方的实力差距并没有那么大。(三)曹操的军队是疲劳之师曹操的领地大概是今天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以及湖北、安徽、江苏的北部地区,辽宁的东部和南部,军队里多为北方士兵,此次挥师南下,就犹如二战时期德国军队从气候温暖的本国深入苏联雪境,习惯了开阔地作战后却不得不打巷战。

同样的,长期的跋涉加所处气候环境的巨大改变严重影响了曹操军队的作战能力。加之曹军连年征战,士兵们早已疲惫不堪,曹军的整体战斗力并不高。(四)决策失误导致战役失败曹操为了解决北方士兵不熟悉水战和晕船的问题,把战舰用铁锁连在一起,谁能想到就是这个决策直接导致了赤壁之战的全面失败。孙刘联军的决策者抓住了机会,利用了东南风起的天时,黄盖诈降推动了计划的实施,最终火烧赤壁直接导致了曹军南征的失败。

综上,曹操与孙刘联军在赤壁的大战,曹操虽然人多势众,但孙刘联军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一举改写历史,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赤壁之战后曹操郁郁寡欢,最终病死,使天下三分,战乱不断,人民生活困苦,这既是曹操的悲剧,也是中华民族的悲哀,大大推迟了华夏民族统一的时间。我是@淡墨飘香,换个角度看历史,欢迎留言和关注我。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究竟是怎么打的?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究竟是怎么打的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赤壁之战”描写的极为精彩。不过,《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毕竟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实际上赤壁之战的过程并不复杂,分为“赤壁初战”和“火烧乌林”两部分。简单叙述一下这场战争的过程吧。曹军南下,刘琮投降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之后,开始讲战略中心转向南方。他一方面积极在邺凿玄武池用来训练水军,另一方面抽调张辽、于禁、乐进等军队向南移动,积极准备南征。

同时,令马腾及家属迁居至邺以为人质,以减轻西北压力。(局势大致如下图)同年七月,曹操开始挥军南下。八月,荆州刘表病逝,刘琮继任荆州牧。九月,曹操率军滴答新野,刘琮投降曹操。驻军于樊城的刘备得知刘琮投降后,无奈之下只得放弃樊城南逃。曹操率军抵达襄阳后,得知刘备已经逃走,于是率军五千前往追击,双方在长坂坡展开激战,刘备丢妻弃子慌忙逃窜,曹操俘获大量人马辎重,后追至当阳桥,由于张飞拆毁桥梁,这才停止追击。

后曹操抵达江陵,大肆封赏功臣。孙刘联合,周瑜出兵江东方面,在得知曹操南下后,孙权派遣鲁肃前往探查虚实,却得知刘琮已经投降曹操,刘备则已经向南撤退。鲁肃找到刘备后,劝说其与孙吴联盟,刘备同意后进驻樊口。曹操从江陵出发后,诸葛亮与鲁肃前往江东见孙权,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动孙权。孙权于是和大臣们商量对策,此时曹操战书也送达了东吴,东吴官员却大多主降,只有鲁肃主战。

在鲁肃的劝说下,孙权召回了周瑜,在周瑜的劝说下,孙权终于下定决心与曹操一战。于是,孙权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各自带领万余人与刘备合力迎战曹操;又任命鲁肃为赞军校尉,协助筹划战略。同年十二月,孙刘两军合军一处,逆水而上,抵达赤壁,赤壁之战爆发。赤壁初战,火烧乌林赤壁之战的过程其实相对来说较为简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赤壁之战,二是火烧乌林。

赤壁初战:曹操一方由于大多是北军,不识水性,水师主要以荆州水军为主,于是曹操将军队分为水陆两军。中央水军沿江而下,而陆军则分南北两岸,与水军一同行动。孙刘联军抵达赤壁后,与曹军相遇,此时曹军内部瘟疫横行,而新编水军及归附的荆州水军又协调不力,军队战斗力不强,因而被周瑜打败。曹操无奈之下,只得将军队“引次江北”,与北岸的陆军汇合,将战船停靠在北岸乌林一侧,一边操练水军,一边等待良机。

周瑜也知道曹操的主力其实是陆军,因而在击败曹军水师后并未追击,而是将战船停靠在南岸赤壁一侧,与曹操隔江对峙。火烧乌林:曹操为了应对北地将士不习水战的问题,于是将舰船首尾相接,这样人马行于船上便如履平地了,他陆军的优势就可以发挥出来。在得知曹操将战船连接起来后,周瑜部将黄盖献“火攻之策”。于是,东吴方面选取蒙冲战船十艘,装上易燃之物,又浇上火油,外面裹上帷幕,上插旌旗,预先备好快艇,系在船尾。

之后,黄盖送信曹操诈降,曹操信以为真。当时东南风急,黄盖于是率领船队驶向北岸,在距离曹军还有二里多远时,十艘快船同时点火,火船顿时像箭一样射入曹军舰队,风助火势,曹操舰队顿时燃起大火,甚至蔓延到了曹军设在陆地上的营寨。顷刻间,浓烟烈火遮天蔽日,曹军人马烧死、淹死者不计其数。赤壁之战后续曹军动向:曹操大军被一把火烧了个灰头土脸,周瑜则率领精锐战士紧追不舍,曹军行伍混乱、士气全无,顿时被杀伤大半。

曹操率领残余人马从华容道撤退,周瑜、刘备则率军水陆并进,紧追不舍。曹操回到江陵后,害怕由于赤壁失利而导致后院起火,连忙独自返回北方,留曹仁、徐晃继续留守南郡,文聘驻守江夏,后又派乐进守襄阳,满宠守当阳。东吴动向:曹军战败后,孙权亲率大军向北进攻合肥,却因中计退兵。周瑜则率军与驻守江陵的曹仁隔江对峙,另遣甘宁攻向夷陵,曹仁则同时分兵围攻,甘宁求救于周瑜。

周瑜于是和吕蒙前往营救,以凌统断后。甘宁之围被解后,东吴军队围攻前来迎战的曹仁部将牛金,却反被曹仁两次突入包围圈救出。之后,周瑜与曹仁多次大战,周瑜更是亲自跨马上阵,却被流失射中右肋,身受重伤,于是退军。刘备动向:刘备在赤壁之战后,上表请封刘琦为荆州刺史,自己则南下谋取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并以诸葛亮总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

《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曹操为什么没有死?

《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曹操为什么没有死

最主要原因是历史上赤壁之战曹操没有死,小说自然不能让他死。另一个原因,罗贯中要突出武羽毛是“武”与“义”的化身。因此杜撰了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关羽走投无路时曾入曹营,倍受曹操青睐,不辞而别后曹操还飞马送袍。因此曹操没死,还得让关羽放走,以完善他“义”的形象,倘若让关羽若杀曹操,后世也不会立关帝庙了。小说中还一个原因,曹操赤壁战败后,残军败将尚有二、三万,张飞、赵云都没能拦住,凭关羽五百名校刀手,只怕想拦也未必就能拦住。

为何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对南征没有了多大的兴趣?

谢谢邀请! 赤壁之战,曹操打败!曹操在江北大营醉酒高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此时曹操已经五十死岁了,他已经感到人生悲凉。战败以后,曹操也非常明白,再南征已经晚了。

赤壁大战,是曹操,刘备,孙权,三股势力在荆州形成势力的均衡。使刘备在荆州站稳了脚跟,有了自己的地盘,从而有了大的发展空间,很快占领了荆州其他四郡。与孙权联合,联合抵抗曹操的大的局势形成,一时难以攻破这个联盟。 曹操作为军事家他是能看出来的。再有此时,马超韩隧起兵复仇。曹操一时没有精力,主要是南征已经失去了最好的时机,所以曹操也没再次南征了!。

为什么曹操能打赢官渡之战,却打不赢赤壁之战呢?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获胜,是因为曹操有人和的优势。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则是因为失去了人和的优势。官渡之战,曹操的人和优势。官渡之战时,之所以说曹操有人才优势,是相对于袁绍来说的。袁绍麾下的人才济济,可是却不团结,互相争斗。195年,皇帝从长安、洛阳一路流浪东来,沮授、田丰要求袁绍迎天子到河北来,“挟天子以令诸侯”。

颍川派系的淳于琼、郭图,却认为皇帝是个烫手的山芋,迎不得。199年,袁绍集团决定南下攻曹,内部谋士们又在战略问题上闹了起来。沮授、田丰从客观事实出发,认为曹操人才济济,军队兵力规模小,却战力强悍,不宜强攻,也不能过早的与之决战。但是他们认为曹操的地处平原,四面受敌且粮草不足。所以,沮授、田丰提出派骑兵袭扰曹操,同时派兵压境,拖跨曹操。

曹操的地盘全是平原,最利于骑兵袭扰。曹操四周的诸侯们无不觊觎中原,对曹操虎视眈眈。如果袁绍采用沮授和田丰的战略,曹操天大的本事,也会活活被拖死。可是又是颖川派的郭图、审配,为了反对而反对,坚持用兵力优势一战消灭曹操。反看曹操集团,却齐心协力。曹操的内部谋士们分两派,一派是铁杆的曹派,一派是忠于皇帝的保皇派。

这时的保皇派,是倾向于帮助曹操的。虽然曹操对皇帝不好,可是毕竟还接纳了皇帝。让衣食无着,四处流浪的有了安顿之所,而袁绍是拒绝接纳的。保皇派清楚的知道,如果袁绍获胜,皇帝的环境会更加恶劣。因此,曹操内部是团结的,大家群策群力,打败了袁绍。赤壁之战时,曹操内部矛盾日益加剧。孙刘两家各自的内部,为了利益,空前团结,齐心合力的抵抗曹操。

一,曹操的恐惧,关于邺城不得不说的事儿。凡事都有两面性,曹操把天子和朝庭弄到自己的根据地许都,收获了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奇效。但是曹操也因为天子的到来,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愿意跟随天子辛苦流浪的重臣公卿们,无一不是忠心耿耿的人。他们只认大汉,其余的人谁敢有不臣之心,就会被他们诛杀掉。天子初入许都,或许还会对曹操的收留有所感激。

但是在许都一段时间后,曹操集团的人仍然只认曹操,不认天子。天子的大臣们,虽然拿着曹操提供的俸禄养家,却无缘于权柄,这是不能容忍的。所以生活安定下来后,这些大臣们就结成保皇派,对曹操起了杀心。天子和保皇派,论治国安民不如曹操,玩权谋之术却是融化在血液里的东西,很熟练。毕竟他们当初有阴死董卓的经验,再多一个曹操又如何

他们给曹操挖了无数的或明或暗的陷阱,让曹操心惊胆颤。躲过了保皇派多次的明枪暗箭,曹操真的害怕了。这种害怕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发自曹操内心深处的。曹操居然对自己的许都感到不安全,因为保皇派的势力在许都影响力太大了。曹操在官渡之战后,逐步攻下了邺城这个都市。曹操立刻有了在邺城建立第二个“许都”,以避开皇帝和保皇派。

曹操带兵到邺城没几天,就声称梦到了一道巨大的金光冲天而起。翌日,曹操就给人讲了自己的梦,并让人到梦中之地挖掘,挖出了一只铜雀。文武众人皆以为,铜雀的出土,是天命归曹的征兆。曹操大喜之下,修铜雀台,营建邺都。曹操奸诈的很,梦铜雀的故事,与曹操说的“吾梦中爱杀人”一样,不过是个托词罢了。而且明眼人一下子就看出,曹操刚到邺城就做梦,挖出铜雀,分明就是事先早就筹划好了。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曹操从此对邺都的营建很关心,把邺都放在了比许都更重要的位置,比如,建安文学的发源地就是邺都,而不是许都。更重要的是,曹操训练水军的玄武池,也建在了邺都。一切都说明,曹操与保皇派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正因为因此,曹操才放弃许都而重新修建邺都的,把许都当做监视保皇派的地方。曹操的措施,保皇派和天子都是知道的。

他们对曹操更加绝望,反对和反抗也更激烈。因为,天子和保皇派知道,曹操打败江东,势必会天下无敌,很快就会统一天。到那时,天子和保皇派就真的彻底没有翻盘的机会了。曹操带兵南下时,先杀了靠近保皇派的孔融,逼迫皇帝罢免了原来的公卿,任自己为首相,这才敢带兵出征。可见,曹操对许都的保皇派是多么的不放心。曹操内部不团结,还表现在军队里。

赤壁之战,主要靠水军。然而,曹操没有嫡系水军,曹操的水军是投降的荆州水军。曹操阵营里,武将以北方人居多,他们拒绝荆州水军的武将们的融入。曹操也对荆州的降将也不待见,因为一点疑心就杀了蔡瑁,张允。蔡瑁,张允是荆州水军的重要将领,曹操说杀就杀,荆州水军岂能不寒心。曹营的对岸,孙权和刘备两家,却空前团结。刘备集团所有人都希望打败曹操,因为在刘备集团里他们可以一言九鼎,富贵至极。

被曹操打败的话就沦为一届草民,终日为温饱操心。孙权集团的情况,和刘备集团差不多是一样的,甚至比刘备还要心齐。孙权集团比曹操集团形成的更早,是靠打仗起家的,且经过几十年的考验,人和这一块自是不缺。孙权家里时代都是江东富豪,在江东很有声望和人脉。172年,江东出现一万多人的暴乱事件,当时所有的人都感到无奈。

孙权的父亲孙坚,挺身而出,和几个好友招募了一千多人平叛,从此孙坚有了自己的军事领导团队。孙坚本人因平叛之功,做了三任县丞(副县长),专司军事职责。黄巾起义爆发,朱儁奏请孙坚担任左司马。孙坚带着精挑细选的1000多人,与黄巾军血战无数,足迹踏遍南北大地。事后,孙坚因功升迁别部司马。不久,孙坚又随张温到凉州平叛,因功到中央做了议郎。

187年,长沙爆发叛乱,朝庭派孙坚前去平叛,让孙坚做了长沙太守。在长沙风平浪静后,孙坚又帮助临近的庐江太守平叛,因功晋升武成候。汉朝没有异姓封王的,西汉的韩信也是封个淮阴侯。孙坚有长沙这个地盘,又被封武成候,等于是一路诸侯了。跟随孙坚的程普等人,也因此身价倍涨,富贵加身。消息传开后,江东的豪门子弟,皆欲投奔孙坚建立功业。

孙坚尝到了做一方诸侯的甜头,野心从此一发不可收拾。189年,孙坚打着北上讨伐董卓的旗号,吞并了荆州、南阳,拥数万精兵,有了争霸中原的实力。然而孙权集团兴奋的去中原争霸时,却遭遇惨败。兵败中原后,孙坚没有了退路,粮草都 成了问题,只好依附于袁术就粮。后来孙坚打着袁术的旗号去进攻荆州,实则是想私自吞下荆州,却中了埋伏身死。

孙坚死后,孙策和部将只好依附于袁术。在袁术麾下,孙策和孙坚旧部地位低下,生活水平与昔日在长沙时叛若云泥。强烈的落差,让孙策和部将们不甘曲居人下。孙策费尽心机,得到了袁术的信任。194年借着为袁术收取江东为由,带着一支几百个人的小部队脱离袁术,前往江东故地。孙策前往江东途中,江东的各路兵马纷纷来投,攻无不克的孙策越来越强大,军队规模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

加上孙策很有领导才能,情商高,很快把江东的人才和豪门团结在一起,占领了整个江东。昔日的孙坚旧部,富贵更胜昔日。200年,孙策遇刺,孙权上台了。到赤壁之战时,孙权已经精心治理了8年,江东海晏河清,很是兴盛,俨然有了一个兴盛国家的气象。昔日跟随孙坚、孙权打天下的老将们,都享受到了开国元勋的待遇。曹操要求孙权集团投降,这是孙权和那些江东老将们不能容忍的。

他们有昔日依附袁术的经历,知道降曹后,富贵就会化为乌有。为了保住富贵,孙权和武将们决定和曹操拼了。他们先先强硬的告诉文官们,与曹操必有一战,然后起倾国之兵对抗曹操。于是在赤壁战场,孙刘一方齐心协力,曹操一方却矛盾重重。看似强大的曹军,其实已经因为心不齐而落了下乘。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心齐,泰山移。

曹操大败赤壁后直哭郭嘉是为何,郭嘉对曹操有多重要?

曹操赤壁大败从内心里很窝火,精兵良将确被周瑜小儿而打败,输的不甘心,只要赤壁这仗打嬴,一统天下指日可待,但是败的很惨,手下谋士如云确一个没看透对方的计谋?不由的痛哭郭嘉,可以理解为二层意思,第一很可能曹操输的惨怕是手下人不服责怪他,故痛哭奉孝死的早埋怨郭嘉,如果活着他劝我,还有这么大的损失吗?哭上几声把责任推给死人郭嘉,自己逃脱责任,在一个就是鼓励手下向郭嘉学习,敢于进言积极的出谋划策,也有可能让手下人想,看来主公真的没有识破敌人诡计,不由的心里都悯惜曹操,这也是曹操茏络人心的一种手段。

第二曹操很可能是真伤心真悔恨,眼看大业要成,谁知道这么惨败,谁让我固执沒听你们这些谋士之话了,恨自己太相信敌人了,好好一手好牌让我打烂了,我以后怎么再有脸面面对众将士呢?越想越窝囊不由得放声痛哭奉孝,这样也发泄自己 胸中窝气,重新让自己振作起来。再一个曹操和郭嘉配合的非常默契,二人也很了解对方难得的知己,失去郭嘉等于失去左膀右臂,想到以后再重整部队不是很容易之事,这次惨败曹操心里也明白了一统天下,是不可能的了三足鼎立格局己形成。

郭嘉真的对曹操有哪么重要吗?看一看郭嘉的业绩就知道了,帮助曹操平吕布,定河北,灭乌桓,个人杰论 “十胜十败"。郭嘉原本是袁绍手下的谋士,投靠第一诸侯袁绍,他看袁绍胸无大志,不会用人,不顾别人的劝阻果断地离开。曹操的重要谋士戏志才早年英世,经荀或举荐给曹操,经过初次高谈阔论,曹操就很欣赏郭嘉,叹息有点恨晚,并直言:“你就是我成就大业的人。

”郭嘉也很佩服曹操的一言一动,认为你就是我要辅佐的明主,你看第一印象很重要,要谈的来才能再低点也无防,关键是心心相印,情投意合,曹操很高兴地接受了郭嘉。郭嘉也沒辜负了曹操的期望,郭嘉每逢大事,给曹操出谋划策,曹操言从计听,在官渡之战,郭嘉力排众谋建议先灭吕布,以防攻打袁绍受吕布攻击,众谋士认为先打吕布袁绍会来救援,郭嘉分析袁绍见事迟疑不会出兵,正如郭嘉所望袁绍果真沒出兵,再郭嘉大力鼓动下曹操生擒吕布并杀死。

火烧赤壁时,曹操手下的谋士,除了徐庶没人看出点猫腻吗?

事实上,整个曹营内,除了徐庶,至少还有三人看出了火烧赤壁的猫腻,包括曹操自己都看出了其中的问题!那么既然他们都看出了连环计的猫腻,却为何都对此置之不理,最终酿成惨败呢?赤壁之战关于赤壁之战,其实正史中远没有三国演义中那么精彩,所以我们今天就站在三国演义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曹操在彻底统一北方后,选择南下进攻,要一统天下。

当时的荆州实力其实并不弱,只不过刘表去世得不是时候,导致荆州群龙无首,最终都选择了投降曹操,原本曹操还打算耗费大精力和荆州军作战呢,没想到荆州集体投降了,这给了曹操极大的自信,相信自己能趁势拿下江东,一统南方!于是赤壁之战便在这种背景下发生了!当时的整个曹营,其实都是非常自信的,因为荆州得来太轻松了,不费一兵一卒,以他们当时的兵力(演义中号称70万),每人吐一口唾沫,估计都能淹死东吴众人,所以说,其实整个曹营对于拿下江东,都是比较乐观的!反观东吴这边,情绪则比较悲观了。

他们和荆州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都无法拿下荆州,结果曹操一来,轻松拿下荆州,那还打什么?曹操这么猛,军队这么多,怎么打?不如投降算了,反正大部分人都是打工的,给曹操打工似乎和给孙权打工没啥两样,倒霉的是孙权,又不是自己。于是整个江东朝堂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大部分人都劝孙权降了算了,连孙策留给孙权的辅政大臣张昭也是这种态度,可见当时孙权的处境是多么差!也幸亏当时的孙权还年轻,还有一点血性,不愿意就此投降,最终逆风翻盘。

要是换成后来的孙权,估计他也就直接投了!孙权坚决抵抗,周瑜也鼎力支持,鲁肃还把刘备给拉了过来,看起来孙权阵营能勉强抵挡曹操了,不过实际上孙权阵营仍然没有多大的胜算。虽然周瑜乃是天纵奇才,能力非常强,但曹操也不差,人家能一统北方,手下人才也是一大堆,根本不输于周瑜,更为重要的是,曹操手下的军事实力是远远超过周瑜的,所以周瑜根本不敢和曹操硬碰硬!自始至终,其实曹操都是处于胜势的,只不过因为长江横亘在面前,而曹操手下很多人都是北方将士,不通水性,所以无法杀过长江,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东吴也就凉凉了!正在曹操发愁之时,庞统送来了连环计,建议曹操将大船用铁索连起来,这样的话士兵们在船上就如履平地,根本不会晕船了。

驾驶着这种船横渡长江,杀进东吴,曹操一统南方的梦想就可以实现了。原文:统曰:“大江之中,潮生潮落,风浪不息;北兵不惯乘舟,受此颠簸,便生疾病。若以大船小船各皆配搭,或三十为一排,或五十为一排,首尾用铁环连锁,上铺阔板,休言人可渡,马亦可走矣,乘此而行,任他风浪潮水上下,复何惧哉?”曹操下席而谢曰:“非先生良谋,安能破东吴耶!”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曹操采用了庞统的连环计,把大船都用铁索给串联起来了,最终被周瑜一把火烧得精光,落得个赤壁大败,他一统天下的美梦也就此破灭。

对于蜀汉和东吴阵营的人来说,曹操大败,乃是天下之幸事,然而对于支持曹操的人来说,这场大败无疑是令人惋惜的。而在惋惜之余,也有不少人疑惑,曹营中那么多人才,难道就没人看破庞统的连环计,难道没人看出火烧赤壁的猫腻?事实上,整个曹营中,至少有4人曾看出了火烧赤壁的猫腻!一、徐庶徐庶应该算是第一个看破庞统的连环计之人!庞统刚刚向曹操献出连环计,准备走人时,徐庶就拦住了庞统,当面拆穿了庞统的连环计,把庞统给吓了个半死。

原文:统拜别,至江边,正欲下船,忽见岸上一人,道袍竹冠,一把扯住统曰:“你好大胆!黄盖用苦肉计,阚泽下诈降书,你又来献连环计:只恐烧不尽绝!你们把出这等毒手来,只好瞒曹操,也须瞒我不得!”吓得庞统魂飞魄散。庞统闻言,吃了一惊,急回视其人,原来却是徐庶。不过当庞统发现来人是徐庶时,也暂时放下心了,因为他和徐庶早就相识,而且知道徐庶虽然在曹操手下,但是他其实本是刘备阵营的人,他身在曹营心在汉,所以他最终劝服了徐庶不要声张,并为徐庶安排了远离之法!庞统给徐庶的建议是散布谣言说西凉韩遂、马腾谋反,自己请命去阻挡西凉军!徐庶按照庞统给的方法,果然成功地撤离了赤壁这个是非地。

总得说来,徐庶是看穿了庞统的连环计的,只不过他一直忠心于刘备,发誓不给曹操献出一谋一策,所以他并没有将此计谋告诉曹操,而是选择了自己独自逃离!二、程昱在演义中,程昱乃是一个颇具谋略之人,他经常跟随在曹操身边,为曹操出谋划策,多次立下大功。程昱如此聪明,自然也是发现了连环计的猫腻!当时曹操下令打造铁索,并将大船连在一起,让士兵们去大船上操练,并邀请众将一起观看成绩,正是在此场景下,程昱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原文:程昱曰:“船皆连锁,固是平稳;但彼若用火攻,难以回避。

不可不防。”从程昱的这番话,我们可以发现,他其实是看出了铁索连环的问题的,那就是容易遭到火攻!程昱不愧是曹操手下五大谋士之一!不得不说,曹操之所以能取得半壁天下,并非运气使然,人家是有真正的实力的!手下人才这么多,不崛起才怪呢?不过遗憾的是,对于程昱的提醒,曹操并不以为然,接下来,又一员谋士出言附和程昱,指出连环计中的猫腻!三、荀攸荀攸是荀彧的侄儿,才能非常出众,被人评价为曹操手下的谋主,足见荀攸是多么的厉害!程昱说出自己的担忧之后,曹操不以为然,说程昱杞人忧天,荀彧以为曹操没有看到这一点,于是也出言附和,说程昱说得对,应该小心被火攻。

原文:荀攸曰:“仲德之言甚是。丞相何故笑之?”从荀攸和曹操的对话来看,很明显,他也是看出了铁索连环的猫腻,他认同程昱的观点,认为将大船用铁索相连容易遭到吴军的火攻,到时候真的燃起来了,大家根本跑不掉!不得不说,曹操手下的能人确实是比较多的,要是荀彧、郭嘉、贾诩等人在此,估计也同样能看出问题,会提醒曹操。

然而大家都看出猫腻了,曹操却执意不听,这又是为何呢?四、曹操事实上,不仅是徐庶、程昱、荀攸三人看出了铁锁连环的猫腻,曹操自己也看出来了。这有点出人意料吧?要是曹操早就看破了连环计呢?又为何会有赤壁大败呢?事实上,我们从曹操和程昱、荀彧二人的对话便可以看出,曹操为何在明知铁索连环有问题的情况下,却仍然要这么干,最终导致大败!在程昱提出大船相连,有被火攻的危险后,曹操直接回复了一句:“程仲德虽有远虑,却还有见不到处。

”这话是什么意思?意思是曹操知道大船连起来有被火攻的危险,但是他认为这是远虑,暂时用不着操心。而他说的程昱有“见不到处”指的便是东风!原文:操曰:“凡用火攻,必藉风力。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耶?吾居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惧哉?若是十月小春之时,吾早已提备矣。

”看看曹操的解释,他说火攻要想有效,必须得借助风力,而当时是隆冬季节,江面吹的都会西风和北风,根本没有东风南风,既然没有东风南风,火自然就吹不到曹操的营地。这番话其实这说明曹操是提前就关注过天气的,而他之所以提前关注,其实就是在评估火攻的风险!他认为此时遭受火攻的风险很小,所以采用了铁锁连环的计谋,因为要是不这么干,他几十万人根本不可能打过长江,去进攻江东。

原文:操顾诸将曰:“青、徐、燕、代之众,不惯乘舟。今非此计,安能涉大江之险!”最后,曹操又补了一句,说“若是十月小春之时,吾早已提备矣”,这句话更加说明曹操早就考虑到了火攻的风险,只不过经过他的评估,此时是不会有东风南风的!最终,大家都被曹操给说服了,并没有再提出不同意见,因为大家也知道,这个连环计虽然有风险,但是确实能很好地解决曹军无法适应水面作战的困难,行军打仗嘛,哪有万全之策,总归是有风险的,况且这一次的风险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原文:诸将皆拜伏曰:“丞相高见,众人不及。

”事实上,曹操的安排其实是非常妥当的,无需指责!曹操之所以会遇到东风,之所以会导致如此大败,其实并非他的错,而是诸葛亮借来了东风,或者说,是罗贯中强行刮来了一阵东风,这是天意,曹操改变不了!在正史中,其实曹操在此战中最大的损失并非是火烧赤壁,而是瘟疫导致的战斗减员!结语综合来看,火烧赤壁时,曹操手下的谋士,除了徐庶还有另外三人也看出了其中的猫腻,他们分别是程昱、荀攸、曹操!你没看错,曹操确实也看出了铁索连环的猫腻,只不过他认为当时的隆冬季节不会刮东风南风,而且曹操如此自信,且能说服手下众谋士,说明他们是经过多方考证的,至少在当时老百姓的生活经验中,隆冬季节确实不会有东风!所以说,曹操并非败在了没看明白连环计,也并非败在了骄傲自大,而是败在了诸葛亮的逆天本领,败在了罗贯中的上帝视角,竟然给刮来一阵东风,这还怎么玩?(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曹操在官渡之战能够以少胜多,为何在赤壁之战却以优反败?

一、官渡之战是古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案例。袁绍(?-202年6月28日),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人。司空袁逢之子,四世三公,封爵大将军。拥有了冀、青、并、幽四州之地,兵多将广,地处北方有黄河天险,外部环境极佳,内养兵蓄锐、气势滔天。曹操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豫州刺史部谯(今安徽亳州)人。

挟天子占据豫州、徐州、兖州和司隶的大部分区域,总兵力大约三、四万。外部概况:董承政变、刘备叛逃、刘表暗反、孙策谋袭;“吉利”不利。因此社会中上阶层的士族地主阶级都看不好曹操,一些如名士孔融更是在许都嘲戏曹操,见风使舵、沽名钓誉地散布袁绍不可战胜的言论。而“王佐之才”荀彧和毒士贾诩等一般将领的却坚定的站在曹操的一边分析时弊,众将领的舍“公”其谁,让曹操也自感踌躇满志。

战争的进行异常艰苦。(公元200年)春,袁军进黎阳,兵分两路攻击白马和延津。曹操胜而立退,放弃白马和延津,回官渡,避其锋。初秋,袁军到阳武。中秋,袁军已逼至官渡,沿沙丘一带东西绵延数十里安营扎寨。曹操退无可退,向,战争进入相持胶着阶段。许都荀彧来信点明曹操:袁军已经倾巢而出,就是想孤注一掷,与明公决一死战啊!如果不能战而胜他,就一定会被消灭,明公没有第三条路的选择!曹公呀曹公,成功与失败就在当下。

贾诩很及时分析利弊,激励道:您的智慧超过袁绍,勇敢超过袁绍,用人超过袁绍,决断超过袁绍,万无一失的策略是没有的,只有抓住机遇,及时痛击敌人,片刻之间就能可以大功告成。机遇总是青睐有智慧的人,并及时地被捕获。袁军的许攸的叛逃。让曹操一把火烧光了袁军粮库乌巢所有的军需物资和后勤设备。而接下来的刘备开溜,郭图谗言,以至张郃、高览反水。

袁绍大军真如贾诩所言,顷刻如千里决堤,瞬间土崩瓦解,全军覆没....这则的战争典范的胜负缘由,贾诩已经分析的十分到位。如果再进不一步的分析,可以说是曹操是新生势力阶层的代表,而袁绍代表的是守旧的士族阶层的代表。新生势力阶层的积累,量变到一定程度终将引起质变。二、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的战争典范。

1、联合:(公元208年)秋,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从宛(今河南南阳)挥师南下,轻取刘表,顺长江东进。面对着曹操号称百万雄兵,东吴和刘备联合起来,与曹军对峙于赤壁。2、谋将:周瑜一番查勘发现蔡瑁和张允帮助曹军训练水军深通精妙。于是将计就计,在蒋干来劝降时,演了一出“群英会”,诱导他盗走伪造的蔡、张“投降书”,曹操中了反间计,斩杀蔡瑁和张允。

3、连舰:波涛滚滚,船体颠簸,曹兵疲惫不堪;不擅水战的北方兵水土不服,苦不堪言。曹操正为此发愁时,庞统献上了“连环计”:“......建议您将大船用铁索锁上,几十条船揽成一排,大小搭配,再在上面搭上木板,就不会摇晃,人在上面往来行走就相当平稳”。4、诈降:周瑜的一番“苦肉计”阚泽又给曹操递上诈降书。让黄盖装满油燃之物的舰船,长驱直入于曹军战船之间。

5、火攻:由于连体的舰船最忌讳的火攻,终于发生了。曹军之舰船、军队,顷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曹败!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三国之期的两大战役,是战争史上典范,这也是三国最佳魅力所在。袁绍败于,智拙而优柔寡断。曹操败于,多智而急于进取。附:【三国演义】赤壁之战的疑点1、曹操真会中反间计吗?曹操虽然多疑,但从赤壁之战之前看,他深知兵法,且颇具谋略,更是狡诈多思,更擅长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就算知道敌将使用反间计,感觉他的第一个念头不是杀,而是反用反间计。

倒回来诈回一次敌将,这才是曹操。2、曹操真会中连环计吗连体舰船担心火攻,以曹操的谋略及用人之长,能相信一个不能完全信任的无名谋士庞统吗?显然不会完全相信,因此这时候的对“风向”的认证,曹操军中竟然没一个出谋划策,作出相应的对策?曹操招揽人才之能是众所周知的,就算帐营里的谋士没看出来,在这时候难道荆州之中没有一个“有识之士”投靠曹操,并说出:赤壁之风也有其特殊性?3、徐庶看破了庞统连环计,而向庞统求教救命之法。

庞统就让徐庶去曹营散布谣言说马腾进攻长安,这时候他们用什么来保证,曹操一定会派徐庶这一个用胁迫手段得来的谋士去长安镇守?4、周瑜深熟水性,对江东的天时地利应该已经了如指掌,怎么会为“风向”的缘故而呕血呢?5、诸葛亮不杀曹操是因为自己还没有立足之地,如杀,孙权第一个就会对付刘备。这一点孙权看的一清二楚,杀曹操对孙权来说,好处多多,这时候,周瑜会没考虑到吗?怎么没看他有相应的策略呢?。

《三国演义》中,如果郭嘉不死,赤壁之战曹操是否能打赢?

奇哥来回答吧!设想一下,如果被后世称为“奉孝不死,卧龙不出”的谋士郭嘉尚在,曹操打得赢赤壁之战吗?三国之后,民间将诸葛亮与刘备之间食则同器、寝则同榻的情谊比作君臣间的典范,诚然如此,不过,你可知道三国之所以为三国,其中有多少巧妙之处吗?蜀国有五爪牙(演义中为五虎上将),魏国有五子良将,吴国有江表虎臣,同样,刘备有诸葛亮,曹操有郭嘉,孙权有周瑜,只不过诸葛亮没有早死,早死的是法正。

此番前述的重点在于阐明郭嘉对曹操的重要性,从史书记载来看,郭嘉死后,曹操痛心疾首,向朝廷上表道:"军师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也即是说,曹操每逢重要事件拿不定主意时,都要靠郭嘉决断,平定天下的功劳,郭嘉最高,可见郭嘉对于曹魏集团的重要性。

赤壁交战双方是曹操与孙刘联军,当时曹操兵力号称百万,但实际上,曹操人数最多的部队是青州兵,约有三十万,可青州兵并未参加赤壁之战,而是正在后方搞农作,曹操南下的主要兵力是从北方带来的十五万杂牌军(有袁绍的有袁术的再加上他自己的),算上荆州十万降兵,总兵力至多不超过三十万。再来看看刘备,刘备从樊城离开时所率部队预计不过数千,路过襄阳时,刘表次子刘琮的部下及许多荆州士人主动投靠刘备,到当阳时,随行百姓超过十万,辎重数千,按一般比例计算,此时刘备的兵力大约为两万。

长坂坡之后,刘备军死伤惨重,与刘琦率领的一万江夏士兵汇合后,总兵力约为两万。刘备见周瑜时,问周瑜有多少兵力,周瑜回答说有精兵三万,加起来,吴蜀联军共有士兵五万。五万,对比曹军三十万,1比6,还好,比起官渡之战时曹操对袁绍的1比10,的确是还好。《孙膑兵法》有云:“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天时指的是气候,地利指的是环境,人和指的是人心,战场形势,无非这三者。

不用说,吴蜀联军已占据了天时与地利,为什么?因为赤壁是东吴的主场,且由于三万吴军与一万江夏军常踞天堑,习惯水战,自然也不会有水土不服。看起来,刘备的一万士兵似乎成了短板,但刘备此人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虚怀若谷,这一点从他与关、张两人的关系,以及以47岁高龄三顾茅庐迎26岁诸葛亮上就能看出,他不像袁绍或吕布那样刚愎自用,不像刘表或袁术那样妒才,所以刘备一定能遵从大局,做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上。

有一个成语叫此消彼长,既然孙权是主场,曹操自然就是客场,既然孙权占优,曹操必然就占劣,事实也的确如此,曹操的北方军队不但不擅水战,大多还水土不服。再来看人和,人和指的是人心向背,在这一点上孙权和刘备各有一个劣势,但同时又是优势,而曹操却有两个劣势。刘备的劣势是,他的势力集团一直是无根之草,四处飘摇,他先后投靠公孙瓒、吕布、曹操、袁绍、刘表,时至今日仍无根基,被曹操追的到处跑,如今曹操统一北方,刘备跑到东吴,相当于跑到了天边,还能往哪跑?出海去日本吗?孙权也是,东吴三代基业,身边是效忠三世的江表十二虎臣,不打怎么办?所以吴蜀联军是哀兵必胜,恨兵必勇,是走投无路,是狗急跳墙,这是劣势,同时又是优势。

至于曹操的两个劣势,首当其冲就是荆州降兵。公元192年,黄巾军青州部无条件投降曹操,连带行军家属共计百万,这百万人是曹操的喜,同时也是曹操的忧,因为百万人意味着一百万张嘴,如果安置不当,就是令时局动荡的不安因素,此时,这近十万的荆州降兵也是。荆州降兵熟悉南方水战,使用得当,事半功倍,使用不当有临阵叛逃者,必然对全军士气造成打击,所以曹操一定不敢以他们为主力先锋,又不能放置不管。

而第二个劣势,就是长途跋涉后疲劳不安的军心。从史料来看,当时曹操的军队被疫情所苦,这恐怕也是赤壁兵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记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当然,陈寿是晋朝史官,自然要顾忌曹操的面子,所以才有了这样的说法,“公至赤壁,大疫,乃引军还”《三国志吴书 周瑜传》中是这样写的: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瑜等在南岸。也就是说,在开战之前,疫情就已经爆发了。宋代史学家裴松之做注时是这样写的:曹公曰:"孤不羞走",后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由于不涉及利害关系,所以裴松之的注解一般比陈寿所著《三国志》更为可信,只是有一点矛盾之处,就是《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写的是:“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

三英战吕布是真是假,如果是假,那么当时他们各自在哪里?四人同时在战场上碰过面吗?

三英战吕布是真是假,如果是假,四位当时在啥地方?刘关张与吕布,战场上见过吗?三英战吕布的真实性比较小,但刘备、关羽张飞参与讨伐董卓,曾为联军一部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据三国志.刘备传 :【 为贼所破,往奔中郎将公孙瓒,瓒表为别部司马,使与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绍。数有战功,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在刘备鞭打督邮,挂印弃官,带上关羽张飞,远走他乡后,在那个乱世,曾被黄巾旧部打败,刘备走投无路,投靠老同学公孙瓒,公孙瓒上表推荐为别部司马,这些过程是真实的。

公孙瓒先参加讨伐董卓联军,让刘备会同田楷,替自己对抗袁绍这件事,是联军散伙之后发生的。所以,公孙瓒参加诸侯联军时,带上刘备兄弟,可能很大。因为是老同学,相互了解,刘备、关张的武力都不错,闲着没事,带上能扩大自己影响力。战场上,刘备、关羽、张飞见过吕布、并就此认识吕布的可能性很大;但吕布可能见过刘关张,不一定会认识。

这是因为,吕布名声很大,引起联军将领、士兵关注很正常,而刘关张是小人物,吕布虽可能见过,印象不深也很正常,对武艺高强、脾气大、容貌奇特的,比如美髯公关羽、燕人张翼德,一次没记住,两次以上,肯定会知道名姓,甚至特点爱好等。以上虽否定三英战吕布,但只是说,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同一场战斗,一齐共战吕布,不排除三人中,某一人某次作战中,曾对吕布扎勢,甚至叫战。


文章TAG:人物立体图鉴介绍  赤壁图鉴对对碰在哪里  人物  立体  立体图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