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火器是什么时候崛起的?明朝吗?

欧洲火器是什么时候崛起的明朝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这是个非常大的话题,只能从一个侧面来说。早在宋代,中国就开始大量使用火器。比如和金军的海战中,宋军曾用火箭大破金军木质军舰。到了元代,火器更是使用频繁。当时金属的火炮和火铳已经大量出现,并且投入战场使用。大家都知道,朱元璋的宿敌陈友谅鄱阳湖大战时,双方使用大量火器。一说陈友谅之死,就是被火器打中。

明代也大量装备火器,逐步淘汰冷兵器。早在朱棣时期,就开始编组主要是用火器的神机营。该营是京军三大营之一。朱棣在亲征漠北之战中,提出了“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作战原则,神机营配合步兵、骑兵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是弓箭手需要漫长的训练,至少需要几年的时间。而明朝的宿敌蒙古人强于骑射,明军必须以远程火力进行克制。

弓箭手难以占据上风,易于训练和使用的火器就是最好的补充。蒙古骑兵由于技术的限制,是无法装备火器的。但是,大明的火器并不说是很先进的。敌人主要是北方的蒙古骑兵,大明火器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局限。重炮对于明军来说意义不大,不适合在风沙很大的北方作战的火绳枪,也没有大量装备。所以,明军大量装备的是发射霰弹的火铳和轻型火炮。

即便如此,当大明接触到葡萄牙人、荷兰人的火器时,还是发现到自己的落后。重炮和火绳枪的落后,主要是我们对付蒙古人用不上。然而,大明仿造的葡萄牙人火器中,就包括我们自己本来就擅长的轻型火炮。洋人的弗朗机火炮可以通过快速更换子炮,连续炮击,甚至可以达到前三炮射击总共费时不到20秒。这对于抑制快速的蒙古骑兵,有着巨大的实战意义。

而大明之前的轻型火炮,虽射程、威力类似,射速是不能和弗朗机相比的。而弗朗机只是洋人船只上的小型火炮,没什么了不起的。可见,在轻型火炮的设计思维上,大明还是相对落后。至于鸟枪和野战重炮,差距就更大了。上面说了,敌人主要是蒙古人,野战重炮并不被大明重视。这些重炮难以对机动灵活的蒙古骑兵造成威胁,只能用于守城而已。

大明的重炮发展速度较慢,但仍然有大将军炮这种重炮,在壬辰倭乱中对付日本步兵是足够了。然而,大将军炮相比后来的红衣大炮,还是有明显的差距,主要是在射程上和威力上差距很大。一般认为,红衣大炮在当时来说已经非常先进,是世界顶尖的重炮。随后满清的200多年到1840年,西洋火炮就根本上来说,没有脱离红衣大炮的框架,只是技术上有进步而已。

大明重炮只是稍微落后世界,通过仿制很快就追上了。至于鸟铳也是如此。鸟铳就是火绳枪,是可以取代弓箭的利器。但是,鸟铳不适合在北方和蒙古人作战。这主要是北方风大,鸟铳火绳点火的火药巢是开放的,遇到大风就会导致点火击发失败。况且,鸟铳射速太慢,需要几分钟一发,难以对付快速的蒙古骑兵。所以,明军大力发展的是三眼铳这种,可以连续射击霰弹的火铳,而不是火绳枪。

事实证明,这是偏颇的。世界的趋势是火绳枪和后来的燧发枪逐步淘汰了弓箭,成为真正的战场霸主。而火绳枪在北方的缺陷也不是没法客服的。事实上,大明的鸟铳同日寇使用的精良火绳枪已经没有差别,只是大明没有正儿八经大量装备全军而已。其实,火枪训练的简易程度,恰恰是大明所需要的,大明具有人数的绝对优势,草草训练的民兵拿着火绳枪,在城市防御战中也是可以对付满清的。

战国的赵国名将李牧是什么时候“崛起”的?

战国的赵国名将李牧是什么时候“崛起”的

李牧因一战歼灭匈奴十余万人而成名。不过,此役的具体时间,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公元前246年,李牧被调回京城,因此,破匈奴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46年之前。根据史书所记,李牧经营北疆,前后十余年,由此推算,大约在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与邯郸之战(公元前259至257)期间,李牧开始崭露头角,成为赵国镇守北方的大将。

关于李牧的早年,我们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曾经在代、雁门等地防备匈奴的进攻,并且一步一步成为赵国北疆最重要的军政人物。当时赵国北部是华夏族与游牧民族的混居区,故而赵国政府采取了一种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统治模式,地方军政大员在行政、财政上有很大的自主权。在行政上,地方长官可以自行设置官吏,无需经过中央政府的批准,赏罚自决;在财政上,李牧也有自主权,他在军区内开设贸易点,所得租税皆入将军幕府,以作为军队的军费。

这也从一方面看出赵国在经受长平之战、邯郸之围后,国家财政也遭严重削弱,故而地方的军队,更多依靠地方自己供养。由于赵国在长平之战及邯郸之战中损失数十万的青壮战士,国家一度陷于危亡边缘。李牧在北方采取坚壁清野,以守代攻,直到十余年后,赵国新一代青年长大成人,兵力逐渐恢复后,才一战大破匈奴,确保北方十几年的安全。


文章TAG:洪门  崛起  公测  剑灵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