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姜凭借自己摸爬滚打的经验,认为周可以和东夷搞好关系,于是就充当间谍去策反东夷叛商。古史专家王玉哲说:“周人大概为了牵制纣王在西方的兵力,派遣打入商内部的间谍吕尚,入东夷为之鼓动叛商。”老姜的目的有两个,最主要的是策反东部诸侯,让他们与商决裂,与周交好;如果这个目的达不到,那也尽量使这些东方小国制造一些事端,从而牵扯商纣王更多的注意力,别只盯着姬昌不放,让姬昌能够有所喘息,为将来对商作战做准备。

至此,老姜的能力终于在新工作中显现出来了,而姬昌也非常信任老姜,很多大事都会听从他的建议。比如孔颖达《毛诗正义》中引皇甫谧云:文王问太公:“我用兵孰可?”太公曰:“密须氏疑于我,我可先伐之。”管叔曰:“不可。其君天下之明君,伐之不义。”太公曰:“臣闻先王之伐也,伐逆不伐顺,伐险不伐易。”文王曰:“善!”遂侵阮徂共而伐密须。

密须之人自缚其君而归文王。姬昌对于老姜来说,有知遇之恩,是老姜的伯乐。文王死后,老姜也迎来了他的第二任领导,也是他的女婿——周武王。公元前1048年, 武王想要试探一下周的威望,于是进行了一次灭商演习,演习的最高军事统帅就是姜子牙。当时老姜左杖黄钺,右把白旄,亲自对全军将士发号施令曰:“苍兕苍兕,总尔众庶,与尔舟楫,后至者斩!”随后率师到了盟津,没想到,八百诸侯不期而会。

但由于殷纣集团的核心还未瓦解,最佳的灭商时机尚未成熟,所以武王和姜子牙决定暂不伐纣,这是个明智的决定。两年后,纣王作死,把比干杀了。武王觉得机会来了,就算了一卦,结果卦象不太吉利,而且当时还不知怎么突然刮起一股妖风,把一群人吓得半死。但姜子牙却面不改色,他觉得时机已到,极力劝武王伐纣,武王听从了他的建议,最终在牧野伐纣成功,建立了西周。

《诗·大雅·大明》中赞此事:“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涼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姜子牙在灭商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武王很器重他,也不想浪费他的才能,于是把他分配到了堪称穷乡僻壤的齐地,去讨伐东夷。于是,姜子牙就成了齐的建国者。除此之外,姜子牙还把自己的女儿,一说是妹妹邑姜嫁给了武王,这样他就成了国丈。

至此,姜子牙从一个无业游民变成了国家级领导人,彻底逆袭了。武王死后,姜子牙迎来了他的第三任领导,也是他的外孙——周成王。成王少时,管叔蔡叔叛乱,于是他找来姥爷姜子牙帮忙平叛。等到姜子牙的重外孙周康王继位时,姜子牙早已年过百岁,没过几年就去世了。而成王和康王时期,由于有周公旦摄政,国家蒸蒸日上,史称成康之治。

历史上往往对周公歌功颂德,但我们不能忘却在此之前,年迈的姜子牙辛辛苦苦打下的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姜子牙被封到齐地后,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使得齐国逐渐强盛起来,《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记载:“太公至国,脩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由此看来,姜子牙不仅打江山有一套,治江山也有一套。

姜子牙死后,他的长子吕伋继位,一直发展到齐哀公不辰执政时国力渐强。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哀公的强大引起了周夷王猜忌。与齐国相邻的诸侯国纪国国君乘机上书诬告哀公不轨,夷王怒而杀哀公,并把哀公的尸体煮成了肉汤。后来,周夷王立不辰的弟弟吕静为齐国国君,称齐胡公。再往后,齐国经历了历代国家都会有的兄弟争权、王位更迭等事件,直至周王室衰微,齐桓公小白重振了齐国。

再往后发展到战国时期,田氏代齐,公元前379年,姜齐康公死,姜子牙绝祀。03 成神之路历史人物的“神化”往往是文学作品的功劳,老姜的“神化”之路也不例外。有关姜子牙的历史记载,散见于《诗·大雅》、《战国策》、《史记》、《左传》等著作中,这些记录往往零散而模糊,不过这对于文学家来说已经足够,他们发挥着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最终把姜子牙的逆袭奋斗史吹上了天,也让老姜从人变成了神。

早年的姜子牙生计难以维持,文学家便利用这样的经历,把他塑造成了一个大隐隐于市的高人。而姜子牙钓鱼也被文学家进行了一系列深加工,钓鱼的神秘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他根本不可能钓到鱼,比如《武王伐纣平话》卷中说:“姜尚因命守时,直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另一类是他钓到了鱼,但这鱼不是普通的鱼,鱼腹中往往另有乾坤——藏着刻字的玉器、帛书、兵书等,比如《尚书帝命验》中记载:“望钓得玉璜,刻曰:姬受命,吕佐旌。

 2/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封神  季它  转生  再度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