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暂且考虑是作者省去了期间办了几场诗社,但五十两是什么概念?宝玉生日众丫头凑分子,拢共才几两银子就办了四十多碟果子,试问这几个贵族小姐是饮牛饮骡么?那剩下的银子到底去了哪里,谁也不知道,谁也不敢问。而在李纨和王熙凤的对话中,我们知道贾府对李纨这位寡妇是怜悯加优待的,事实上也只有物质才能对李纨母子稍作宽慰。

而李纨则似乎早就看出贾府的假大空和不长久,暗中敛财,未雨绸缪。独善其身、冷漠、悭吝,这样的李纨,能在贾府败落后,做出什么善举呢?可是我们也忘了,李纨虽然不会去接济援助那些家人,但她绝不会害人,而当日纵情声乐,挥霍奢靡的那些贵族小姐公子太太们,又怎么有权力责问李纨?那么作者为何纠着李纨不放呢?要知道王熙凤这个人,做了一辈子的坏事,却因为偶然施了一个善举,她的女儿就得到善报。

可是李纨做错了什么?她没有害过人,仅仅是没有做不在她责任范围内的好事而已。所以只有一个解释,便是现实中作者曾经遇到这样的亲戚。作者曹雪芹半生潦倒,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日子,在他朋友墩诚的诗《寄怀曹雪芹》中,有一句“劝君莫弹食客鋏,劝君莫叩富儿门,残羹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我们可以得知曹雪芹应该曾经扣过富贵亲戚的门,但都被冷眼相拒了,为此,作者感到了人情的冷漠,亲情在金钱面前不足一提。

农家常言:“阴德多藏,子孙满堂”是什么意思?

阳德就是让大家都知道自己做过好事,或者自己说出去了;阴德,是默默无闻做的好事,本着平和心,不求回报、不求名利,阴德的福报更大。我们要想获得更多的福报,除了去积德行善以外,其实做到这三点,也可以让福报增长。不贪求贪婪的心,是永远都不懂得满足的,也永远体会不到真正的快乐。因为欲望总是越来越大,我们所求越多,福报耗损就会越多,因为你的所求必然会失去。

做一个少欲知足不贪求的人,才可以滋养我们的福报,才可以积累更多的福报。佛说:宁静来自内心,千万不要向外去追求,愈追求,苦恼就愈多。当我们想要求财时,你要耗费时间精力甚至还要耗费自己的健康,你越是求得越多,失去的就越多,痛苦就会越多,所以佛陀当年修行时都是把舍字放在第一位的,只有你舍弃的越多,所求越少快乐与福报才能越多。

内心不贪婪任何的事物,保持平常心,心情自然是愉悦的!人生短暂,有得有失。一个人快乐与否,取决于计较多少,幸福与否,取决于付出多少。所以,人生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放下多少。生活艰辛,知足常乐。心愉悦了,快乐就向我们走来了!心满足了,幸福就向我们靠近了!不执着在学佛修行的路上,我们时时可以听到“放下”这个词汇。

而这个词汇为何会频繁出现,原因是什么?其实都是告诉我们,需要扩大心量,才能增加福报。正所谓“心量有多广,福报就有多厚。”面对别人的伤害,懂得去宽恕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是一种福分。与你无缘的人,他说话再多也是废话,不要执意不肯放手。与你有缘的人,你的存在就能惊醒他所有的感觉。其实,人生是一个短暂的过程,只有顺其自然,才能活的坦然。

不要给自己定位的太高,不要执着于不该执着的东西。一个人若是什么都放不下,什么事都哽在心里,就会觉得又苦又累。就会过的很累,心里永远得不到平静,幸福开心又谈何而来!因为产生了压力和焦虑,因为紧拽着不属于自己或者应该放过的东西。只有当你懂得放下,生活的简简单单,仅仅是随缘做些事,享受每时每刻,珍惜每一个眼前的人,你的幸福感就会高很多。

不比较世间众生,有人财物具足,有人幸福快乐,有人长寿无病,有人容貌姣好,有人家庭幸福,有人权势强大。也有人恰恰相反,可能从小出生家境并不富裕,可能面貌长的一般般。所以,有人抱怨命运不公,嫉妒别人出生就赢在了起跑线,嫉妒别人轻轻松松就能取得成功,自己却是一无所获。因为你的心里总是认为自己与别人是不同的,总是拿别人和自己做比较。

一比较自己比不上别人,就会让自己陷入痛苦,当分别心越重越是愚痴,福报被耗损的就越多。人一旦起了嫉妒的心态,就看不到别人的优点,也让自己过得痛苦,因为别人任何的好在他眼里都是折磨他的利器。但是,我们要明白,这些富贵、长寿、幸福等等都是个人福报现前的表现,只要我们自己多行善积德,积累福报,我们也是可以达到的。

所以,千万不要去作比较,使得慈悲心被嫉妒蒙蔽而无法生起。我们应该学会随喜那些成功的人,欢喜每个生命所拥有的快乐,这种欢喜之心是治嫉妒最好法门。不比较不嫉妒,多随喜赞叹,也是一种功德。其实,我们做到这三点,无非就是用智慧去平衡内心,从而守住自己本来的福报。而且,福报是一定要去积累的,若不去积累福报,当福报损减或耗尽时,霉运和灾难也随之而来。

老人们常劝人“积阴德”,传统文化的“阴德”到底是什么?

阴德一说,与天人感应学说有关,也作阴骘。了凡四训第三篇说,“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同时又说,“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道家《阴骘文》解释,阴德就是凡人不必通过轰轰烈烈的场面来表现自己,只要心地善良,从一点一滴的善事做起,便可以得到报应,当然这种报应是上天的答复,善良的结果。

近一点报在自身,远一点报在儿孙身上。《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余庆不单指自己一身,也指能惠及后世子孙。司马光在家训中曾说“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如何积阴德呢?《了凡四训》指出有大约十种途径,一是与人为善;二是爱敬存心;三是成人之美;四是劝人为善;五是救人危急;六是兴建大利;七是舍财作福;八是护持正法;九是敬重尊长;十是爱惜物命。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道德经》中的这几句有何深意?

“德”并无所谓的“上下”之分,老子的“上”犹言“尚”,“下”犹言“弃”,“德”犹言“得”抑制好恶之心以“道”作为万物约束自身的唯一标准,称之为“尚得”。以好恶之心为导向的主观意志作为万物约束自身的唯一标准,称之为“弃得”。约束而不干预万物,称之为“不有得”。以“不有得”存“得”,谓之“有得”。以爱恨之情胁迫万物,称之为“不失得”。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 下一页

文章TAG:记降  太平广记  阴德  太平  出自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