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恭部被围到断粮,煮盔甲和弓弦吃。匈奴在下面劝降,耿恭说: 你说什么,我没带眼镜听不清,你派人上来说。匈奴就派出使者,耿恭见到使者就把他砍了,把尸体在城头上烧烤吃了,烤吃了,吃了。所以,岳飞是用典,耿恭才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的那位。时间就这样从春天拖延到冬天,朝廷里发生的一切也让人不由得仰头自豪我们之所以为汉。

新皇帝面前讨论要不要救,有人觉得,咱们知道的太晚了,就算去救,等军队到,也只能给人收尸了,还未必有,有这个必要吗?这时有人站出来了,司徒鲍昱慷慨陈词: 朝廷把他们送到危难之地,发生紧急情况了就抛弃他们。对外涨了敌人志气,对内寒了将士们的心。咱们现在不救他们,以后匈奴再打过来了,陛下你用谁能带队伍打仗?汉章帝一听: 可不是嘛!结果不重要,态度很重要。

救!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朝廷集结了7000援军,前往解围。请注意,知道有2万匈奴,朝廷只派了7000人,不是没有更多兵,而是朝廷觉得7000就足够了,这是何等的底气。直到76年正月,范羌终于率领着援军一部2000人赶到了疏勒城,等见到耿恭,守军一共还剩余26人,随后撤退,三月回到玉门关时,被救出的26人,路上又有牺牲,还剩13人。

时人评价耿恭等13勇士: 单兵守孤城,不为大汉耻!被牢记于史册。那是一个至今读起来,也与有荣焉,深深为之自豪的时代,强汉这两个字不是吹出来的,是两汉500年打出来的。对抗匈奴的不只是汉武帝,是整个民族前赴后继对外征战,穷追猛打300年,直到无论从整体军力,还是从单兵战力都全面超越匈奴,把侵略者彻底赶出视线范围,不敢再与汉军接壤。

蒙古和新疆,也一直都是中国固有领土,是自战国起先辈们浴血奋战,反抗侵略拼回来的。匈奴的下落。我简单点说吧,一部分进入了中原,被称为南匈奴,慢慢的融入了中华民族。一部分脱离了与汉朝的接触,被称为北匈奴,并不是消失了,而是在现在乌兹别克,哈萨克斯坦一带休养生息,偶尔回头骚扰下汉朝,毫无例外被暴揍回来,然后就一直向西迁徙了。

李广利带3.5万精骑打右贤王,李陵带5000步兵千余里打匈奴皇帝,是谁的决策?

贰师将军李广利,靠着裙带关系起来的将军,他的妹妹李夫人是汉武帝的宠妃,还为汉武帝生下了五儿子刘髆,他的弟弟李延年是汉武帝的男宠。本身能力一般,经常耗费很多的资源,却取得平平的战绩。而李陵身为李广的长孙,颇有其祖父之风,战斗力非常强,可为什么为有题主所说的李广利带3万5精骑攻打右贤王,而李陵只能带5000步兵去直捣匈奴王庭呢?到底是谁的决策呢?1事实上,现实当中,会有很多类似于李陵这种能力很强的人得不到重用,当然也包括他的爷爷李广,他们有肉眼可见的天赋,有着非常强的能力,可就是得不到重用,为什么呢?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身边的这样的人,他们大部分都有两个共同点:一没有关系,二情商很低。

所以他们虽然有能力,但是却既不能靠关系博得上级的喜欢,也不能靠情商吸引领导的重视,何况他们还经常靠着自己的才能瞧不起人,不愿打“辅助”。所以他们得不到重视也是很正常的事了。2公元前99年,有关系的李广利被汉武帝派去打在天山一带活动的右贤王,一如既往地占有大量的资源——三万五精骑。而李陵却被汉武帝召见,安排他去为大军运送粮草,在史书之中,这应该是李陵第一次参与对匈奴的大会战,虽然只是运粮官。

不过李陵却对这个安排非常不满,他认为他手下的五千兵,个个是精兵强将,应该派去吸引单于的注意,而不应该仅仅做个运输队。汉武帝一眼就看出来李陵不甘居于人下,当即表示,兵我给你了,马我可没这么多。骄傲的李陵却说,没马不要紧,我有步兵一样可以直捣单于王庭。果然是李广的孙子,霸气十足,可是却对后果估计却严重不足。

3李陵不愿做李广利的后备,其他人也不愿做你李陵的后备,被安排做李陵后备的路博德也跟武帝表示,现正值秋季,正是匈奴马肥之时,不宜开战,待到春天到来,我与那李陵各率五千骑兵分击匈奴,必获大胜。武帝听完,却以为是李陵怂了,当即表示,他李陵不是说要以少胜多了,说好九月打,就九月打,别扯那些没用的。于是,李陵就这样率领他的五千步兵上路了,一个多月后,他的部队就遇到了他爷爷李广想了一辈子也没碰到的单于主力。

李陵被三万匈奴骑兵包围于两山之间,李陵临危不惧,挥军搏击,千弩齐发,匈奴兵应声而倒。匈奴单于忙又急调左贤王、右贤王共计八万余骑兵助阵。李陵所率五千步兵,且战且退,打到弹尽粮绝,打死打伤匈奴骑兵不计其数,可最终还是因为寡不敌众,兵败被俘。4后来,李陵投降了匈奴,很受重视,单于把女儿都嫁给了他,不过李陵的心一直都跟汉朝在一起,可无奈的是,他终其一生,也没能再回到汉朝的土地。

 5/5   首页 上一页 3 4 5 下一页

文章TAG:匈奴  刘彻  多点  攻打  下令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