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为了攻打匈奴所进行的一系列改制,让汉王朝和汉民族变得无比强大与团结。虽说战胜匈奴只是“惨胜”而已,但是这“惨胜”的意义却无比重大。第一:极大地鼓舞了汉民族的士气,建立了汉民族长期以来的自信心。而威信的力量,虽远而力无穷。汉族人从此开始有了足够的自信,看问题更加深刻,有了大国意识。并且这种大国意识一直延续至今,对比我们隔壁的韩国,你就能看出我们的大国意识在哪了。

第二:疆土被大大地扩展了,我们来看看汉武帝元朔元年的版图。再来看看汉武帝极盛时期的版图。从图上就可以看出来,汉武帝所做的这一切有多么重要。就凭这疆域的扩大,汉武帝就有资格被拿出来吹。第三:汉武帝打通了中国同西亚各国乃至于欧洲的交流之路。张骞出使西域。这不仅仅是政治上的交流,这也是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丝绸之路从此被开启,西方的各种珍奇物种也随着张骞被引进中国。

与此同时,西域一些音乐文化也传入中国。汉武帝虽然主导了这样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但总的来说利大于弊,北击匈奴算得上是汉朝立国之战。刚疆直理曰武,威彊叡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武帝对得起他的谥号。引用电视剧大汉王朝的一句话:“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

如果没有中行说,汉朝打匈奴会不会容易的多?

中(zhong)行(hang)说(yue)被称为历史上的第一个汉奸,如果没有中行说,汉朝打匈奴会不会容易的多?答案是肯定的!中行说给匈奴提供了大量的汉朝国情信息,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助力匈奴侵犯汉朝。1、中行说是名门之后中行是复姓,源自于荀姓,得姓始祖是晋文公卿荀林父。《左传》记载,“晋侯作三行以御狄,荀林父将中行,屠击将右行,先蔑将左行”。

译成白话文是,晋侯设立三行军队抵御狄人,荀林父是中行,屠击是右行,先蔑是左行。中行相当于后世的中路军。领兵中行是国君的信任,也是一种荣誉。因此,荀林父又被称为中行桓子,其后世子孙以中行为氏。历史上中行氏的前四世较知名,汉、晋时的名人有零星记载。宋朝编纂的《百家姓》里,已没这个姓氏了。要说起来,中行说也是名门之后。

2、 中行说去匈奴实为“陪嫁”汉文帝时单于冒顿(mò dú)死,其子稽粥(jī yù)继位。汉文帝按惯例,指派宗室的女人和亲,并派宦官、燕地人中行说跟随。中行说最初不同意,汉廷强迫他去。中行说称:“我去了,一定使汉朝廷深受祸患!”史载,中行说去了匈奴就归降了。这里特做说明:后世多认为中行说是阉割之人,因为他是宦官。

其实,汉初的宦官特指皇帝内宫侍者,汉光武帝后才开始用阉割之人。作为皇帝最信任的人为啥成了“陪嫁”?这也是惯例,通常汉室嫁过去的皇室公主需有人辅佐,这个人还要有见识,有文化。3、中行说是如何当汉奸的之一:中行说见匈奴喜欢汉朝缯帛丝绵、美食就说,应穿上缯帛丝绵做成的衣裤,在草棘里骑马,衣裤会破损,以显示汉朝东西不如匈奴的皮衣坚固。

把美食丢掉,以显示不如匈奴的牛羊乳品美味。中行说还教匈奴分条记事,以核算人口、牲畜。之二、汉朝送给单于的书信写在一尺一寸木札上,开头是“皇帝恭敬问候匈奴大单于平安”。中行说让单于用一尺二寸的木札写信,开头语极其傲慢:“天地所生、日月所安置的匈奴大单于恭敬问候汉朝皇帝平安。”之三、中行说还曾与汉使进行过一次大辩论,丑恶嘴脸令人作呕:汉使:匈奴人对老年人不尊重。

中行说:匈奴人都知道战争的重要,老年人不能征战,所以把肥美食品留给年轻人,这样父子才能长久相互守候。汉使:匈奴父子在一个毡房睡觉。父死子娶后母做妻,兄死弟娶其嫂。不戴头冠和衣带,缺少礼节。中行说:匈奴吃牲畜肉,喝牛羊乳汁,用兽皮做衣;牲畜吃草喝水,随季节转换住处。急迫时人人练习骑马射术,宽松时乐而无事,无拘无束。

父子、兄弟死,活着的娶他们的妻子,这是担心种族消失。匈奴伦常混乱,但保全了本族子孙。汉人佯装正派,不娶父兄妻子,可亲属关系疏远,相互残杀,改朝易姓。礼义的弊端使君臣间怨恨,修造宫室使民力耗尽。耕田种桑求衣食饭饱,修墙筑城自保,急迫时不习武功,宽松时因耕劳疲惫。生活在土石房的汉人哪有资格喋喋不休,戴上帽子就很了不起吗?史载此后汉使再有想辩论的,中行说会蛮横拒绝:“不要多说,想着送来丝绢美食,记住量足质好就行!如果不齐全、低劣,庄稼成熟后匈奴要骑马奔驰,践踏你们的庄稼。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匈奴  刘彻  多点  攻打  下令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