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兑现此言,中行说日夜不停的教匈奴如何选择进攻时机、地点。4、中行说做了两代单于的汉奸史载,汉文帝后元四年,稽粥单于死,其子军臣继位。汉文帝再次派皇室女人与匈奴和亲,中行说又服务于军臣单于。此后,再也没有关于他的记载,史书只记述了中行说做汉奸后的几次历史事件。汉文帝十四年,匈奴14万骑兵攻入汉境,杀死北地都尉孙卬,劫掠百姓,烧毁彭阳回中宫,前锋部队到达甘泉宫。

汉文帝急令千辆兵车、10万骑兵护卫长安,一个月后匈奴才撤兵。骄横的匈奴每年都入境劫掠,云中郡、辽东郡、代郡有万余人被杀。军臣单于继位4年后主动断绝和亲,3万骑兵进攻上郡、云中郡,杀死汉人,抢掠财物。汉朝派出三将领兵防范,让周亚夫等驻守细柳、棘门、霸上。提示一下,细柳阅兵此时上演,周亚夫“一阅成名”。两代单于对汉朝有恃无恐侵害,怕与中行说谋划有关。

5、中行说的下场是什么关于中行说最终下场,正史没有记载。根据时间推算,中行说为匈奴服务20余年,患病而死,年近50岁。当时匈奴医疗、生活水平与汉朝相差极大,50岁已是高寿。野史上还有一说:中行说投降匈奴,汉使回国后把情况报告给汉文帝。汉文帝震怒,把中行说亲族等人或下狱,或削夺官籍收入宫室服劳役。中行说闻讯后惊跌于地而亡。

汉武帝当了半个多世纪皇帝,为何基本上都在不断地和匈奴打仗?

文景之治让西汉恢复了元气,经济与民生事业蒸蒸日上,在此基础上,汉武帝作为一国的统治者,自然会寻求军事实力的发展。而战争的发生无非两种,对外扩张和抵御侵略。针对匈奴问题,我们应该结合这两种方式来看。1.从对外扩张来看,是汉武帝在治理国家同时谋求军事实力的发展,在平定南方闽越国势力后,就把重心转移到了北方的匈奴。

2.从抵御侵略来看,先前朝廷一直和匈奴长期稳定是由于签定了条约,但我们知道,这种亲和政策往往是受控制的,被动的,说白了就是屈辱性的。只要一天维持条约,汉朝就要忍受匈奴的虎视眈眈,汉武帝当然不能允许这等威胁的存在。3.匈奴自身作为北方游牧民族,战斗力一直都很强大,所以即便有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带队,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才能驱逐。

注意这里的驱逐,它就意味着匈奴是不可能被根除的。对于某些小势力,只有用武力压迫和和平手段让他们归顺则是最好的结果,当然这里的和平,自然是对汉武帝有利的和平了。举个例子,西域诸国一直是小国并立,有不少还受匈奴压迫,现在似乎有更开明的汉王朝赶走了匈奴,即便自己地位还是很低,但相比匈奴,自然更愿意归顺汉武帝。

有人说汉武帝对匈奴的反击总共就杀了15万人,但之后匈奴就一蹶不振了,为什么?

匈奴并未在汉武帝时一蹶不振。汉武帝以后,匈奴一直祸祸中国到了西元90年。匈奴作为一个族群,从中国历史中消失,是在东汉和帝年间。东汉期间有几件事值得特别说说: 一是勒石燕然。所幸班固亲笔书写的原文碑刻,刚刚在外蒙一块石头山包上找到,2000年过去,依然铭记着我们祖先的辉煌。主将是窦宪,为了脱罪请兵挂帅去打匈奴,胜利是充话费送的。

然而这样性质的一次作战,竟然是汉人与匈奴之间爆发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争,实在让人感觉槽点满满又不知道从哪儿吐好: 姐姐,饶了我吧,我去打匈奴一顿,给朝廷立功……日子没法过了,我稍微来骚扰骚扰你就惹出这么大阵仗,人都快被汉军砍光了,惹不起,惹不起,我跑远点,跑到你找不着的地方吧……哎呦,我怎么稍微打打你就跑没影了?诶诶,别跑啊,你跑了我再犯错了找谁背锅啊……皇帝外甥: 你还是去死吧。

二是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和班固,一文一武,加上卫青霍去病,真是外戚的优秀代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又是一个典故,孤身一人,只带三十六从人,在异国杀掉匈奴使节,断了这国左右逢源的后路,让他只能从汉。之后就这样经营西域,多给他兵都不要,天天光杆司令带着一群联合国小弟们打匈奴,直到建立起西域都护府,扬威万里之外,派出使臣出使罗马(被中亚人坑了,没走到)。

三是拯救大兵耿恭。东汉重置西域都护府后,西元75年春,校尉耿恭带数百士兵,被两万匈奴围困在疏勒城。虽然派出了范羌赴敦煌求援,可倒霉的是,正好赶上皇帝驾崩,可以做决策的人挂了,要等远在万里之外洛阳的新领导宣誓就职……于是就发生了一个可能大家最熟悉但未必知道是典故的典故: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4/5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匈奴  刘彻  多点  攻打  下令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