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战术的关键在于步兵和骑兵的比例,是的。比如罗马军团,一个军团总人数为4000-5000人,骑兵为300,一般来说,步兵:骑兵都超过了10:1的比例。而亚历山大的部队中,一般是步兵:骑兵为6:1的比例。那么我们再看看汉尼拔最为著名的坎尼战役:坎尼战役中,罗马为步兵80000人,骑兵6400人;迦太基为步兵38000人,骑兵10000人。

从军队构成来看,罗马步兵:骑兵超过了10:1的比例,而迦太基方面步兵:骑兵为不到4:1的样子。这是当时的对阵图,基本汉尼拔就是用重步兵负责防守、牵制罗马主力军团重步兵的进攻,只是有点变化,在于他把精锐部队放在了两翼,中间的前面是弱兵,后面是最精锐的重步兵,在交手的时候罗马大军就顺理成章地进行了中间突破,从而形成了一个口袋阵,罗马大军就往口袋里钻了。

之后汉尼拔出动了骑兵,也是则侧翼,击败了罗马的骑兵,因为汉尼拔手上骑兵比罗马人多,10000对6400,而且汉尼拔的骑兵战斗力也强于罗马骑兵,所以很快汉尼拔的骑兵就击溃了罗马骑兵,之后汉尼拔的骑兵绕到了罗马军的背后,从而实现了对罗马军的合围。这种战术就是亚历山大的战术,只是有些变化而已,基本思路不变,就是重步兵牵制对方主力,负责防守,然后利用骑兵的机动性绕到对方的背后,只不过亚历山大一般是打乱对方的阵型,而汉尼拔则是合围对方,其实都是一个套路。

战略安排汉尼拔除了战术上师承了亚历山大之外,在战略上也师承了亚历山大。亚历山大在数次与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交手的过程中,都放走了大流士三世,因为他知道一味地追击大流士只能造成无谓的伤亡。直到亚历山大把大流士三世所有重要的城市都占领了以后,才真正地追击大流士三世,直到他被自己的部下杀死。汉尼拔也是如此,当时的罗马帝国,实际上是以罗马为中心,外加N多的同盟城邦组成的罗马同盟。

汉尼拔的战略就是想通过几次大型战役打垮罗马军之后,再逐步地瓦解罗马同盟,将更多的城邦纳入他的麾下,等到所有的城邦都归顺他以后,再发动对罗马的总攻。当然,当时的罗马城高大坚固,且人口众多,多达50万人,以他现有的兵力确实也是攻不下来的,但更多的是出于瓦解罗马同盟的原因,这点就是学的亚历山大了。当汉尼拔刚从西班牙出发的时候,他有90000步兵和12000骑兵以及部分战象。

他分出了20000士兵防守迦太基本土(后来证明这是对的,罗马在战争爆发后发动了对迦太基本土的进攻),还分出了12000人防守西班牙。汉尼拔的进军是这样的,首先汉尼拔进攻了罗马帝国在西班牙地区的同盟城邦,这等于对罗马宣战,一开始罗马人认为迦太基进攻的地方不是西班牙就是西西里,于是派出两支部队,一支防守西班牙,一支防守西西里。

而在汉尼拔攻下罗马在西班牙的同盟城邦后,就翻越了今天法国和西班牙边境的比利牛斯山脉,这个时候罗马认为汉尼拔应该会进攻他们在今天法国的马赛城邦,当然也是罗马的同盟城邦。但是汉尼拔并没有进攻马赛,而是消失在了今天法国西南部的茂密的丛林里。这一连串的动作搞的当时罗马分不清汉尼拔到底要进攻那里,实际上汉尼拔的目标是意大利,这个是罗马一开始并没有想到的。

就这样,汉尼拔在罗马不知情的情况下翻越了阿尔卑斯山,当然,他的翻越也是损失惨重,损失了33000名士兵,翻越阿尔卑斯山后,他只剩下了26000名士兵,其中20000名步兵,6000名骑兵。当然,这个情况也在他的计划中。当汉尼拔出现在阿尔卑斯山南侧的时候,罗马人才如梦方醒,发现汉尼拔原来要进攻的是意大利本土。

但是那个时候他们在意大利北部的兵力并不多。汉尼拔抓住机会打了几场胜仗,吸引了当地的高卢人加入了他的队伍,人数扩张到了50000人。之后就一路南下,接连歼灭了数支罗马军团,战术基本都是步兵吸引对方进攻,骑兵迂回发动攻击,从而实现对对手的背后包抄,获得战役胜利。可以说亚历山大的战术精髓汉尼拔是学的炉火纯青了,当时能够看懂亚历山大战术的人很少,除了汉尼拔也就只有后来的西屁阿,罗马军事统帅,在扎马战役中击败了汉尼拔。

包括当时的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也只会用马其顿方阵作战,不会用骑兵作战。顽强的罗马和坚固的罗马同盟在坎尼战役之后,由于罗马军团损失惨重,汉尼拔实际上可以直接进攻罗马城了,但是汉尼拔没有这样选择,而是选择进攻意大利南部,在那里占领一些港口,等待迦太基国内的增援,另一方面就是瓦解罗马同盟,吸引更多的城邦加入他对抗罗马。

 2/8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罗马  攻城掠地  决战  帝国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