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位这种东西,绝大多数都给予了武将,给文官授爵者,很少!整个明初的封爵系统中,公爵、侯爵两级,除了韩国公李善长,几乎一水儿都是武将。李善长是谁?中书左丞相、号称明朝开国第一文臣。而且,籍贯安徽定远的李善长还拥有淮西背景,属于朱元璋的嫡系班底。即便是伯爵,实际上文官获得者也寥寥无几。朱元璋授予刘基伯爵并不算低,已经算是给了面子了。

因为,即便不给文官授爵,也无可厚非,挑不出太多理来。其次,作为文官,刘基之上还有李善长。李善长此人和淮西籍官员、将领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关联。作为朱元璋起家的班底之一,他的地位是刘基这些外来户永远无法达到的,如果朱元璋给刘基授公爵,哪怕是侯爵,也势必会让李善长感到压力,不利于班子内部的团结。更何况,如果给刘基授公爵,那么给地位、功劳远在刘基之上的李善长什么?王爵吗?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因此,为避免让李善长产生一些想法,朱元璋也不宜给刘基过高的爵位。再其次,刘基和朱元璋实际上并不贴心。朱元璋内心相对信任的还是淮西子弟兵。对于来自对手张士诚地盘的浙东士子集团,朱元璋既要用他们,实际上也防着他们,对刘基亦然。同时,元朝进士出身的刘基颇为恃才傲物,骨子里对于农民出身的淮西勋贵、甚至朱元璋本人都不太看得上眼的。

但是,刘基又不甘心无所作为、老死乡里,这才出来为朱元璋所用。在天下未定之时,朱元璋迫于形势以及拉拢人才的需要,对刘基和浙东士子集团还算客气、也尚能容忍。一旦江山坐稳,这帮人的地位立即下降为普通文臣,一次科考就可以录上数百。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元璋刻意晾一晾浙东士子集团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能给刘基一个诚意伯已然是给了脸面了。

实际上,刘基的能力和贡献被一些野史演绎过分夸大了。他在朱元璋阵营所扮演的始终只是一个智囊的角色,而没有成为像李善长、甚至后来的胡惟庸那样、独当一面的角色。由于智囊工作的特殊性,主要偏向理论、规划方面,而非实施、执行。因此,刘基真正能够量化的“功”并不多,而授予爵位之时,除了朱元璋的信任之外,最大的参照就是量化的所谓的“功”。

古代爵位正常是长子继承,如果长子也立功封爵了,父亲的爵位应该由谁继承?

多说无益,以清朝为例,举粟子说明情况晚清僧格林泌。僧格林沁的父亲德力格尔是一个贫穷的四等台吉的贵族,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给牧主放牧,故人家给他起了个绰号“雅马台吉”,意为放牧的穷台吉。德力格尔有二个儿子——朗布林沁与僧格林沁。但僧格家穷,其父只有把小儿子僧格林沁过继给其远望叔叔——索特纳木多布斋。这位索特纳木多布斋是一个蒙古郡王,他的福晋和硕庄敬公主是嘉庆皇帝的三女儿,公主只生了两个女儿,索王无嗣。

道光五年(1825年),索特纳木多布斋病死,十五岁的僧格林沁承袭其王爵——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郡王爵。咸丰五年(1855年),僧格林沁生擒太平天国北伐军统帅林凤祥。加封博多勒噶台亲王。六月,剿灭太平天国李开芳部,生擒李开芳。咸丰帝龙颜大悦,加恩僧格林沁亲王“世袭罔替”(铁帽子王),其兄朗布林沁赏辅国公。

僧格林沁初始是继承”义父“的郡王爵位,立战功,长为亲王。但其爵位还是科尔沁扎萨克博多勒噶台亲王,的头衔,除了将”郡“改成了”亲“外。这也回应了问题,长子有爵位,又要继承父亲的爵位,二者合并,会向上升爵。当然,这是只存在一个儿子的情况。下面接着看看。僧格林沁只有一个儿子——伯彦讷谟祜。因他老爹的战功,咸丰五年1855年,封辅国公,同治三年1864年,晋升贝勒,同治四年,僧格林沁战死,承袭其父的博多勒噶台亲王爵位。

但伯彦讷谟祜有复数个儿子(查资料真不矢有多少个,但超过三个是肯定的)。当伯彦讷谟祜承袭亲王爵位时,伯彦(简称吧,太长了)的儿子之一那尔苏,也同时接下伯彦的贝勒爵位。再同时,封伯彦的另一位儿子温都苏为辅国公。所以,总共来算,僧格林沁不算他哥,僧格这一脉共同有三个爵位——亲王,贝勒,辅国公。咱们一个一个说,先说铁帽子亲王爵位。

僧格林沁——其子伯彦讷谟祜——伯彦讷谟祜其孙阿穆尔灵圭,然后就完了,不是绝嗣,而是大清完了,阿穆尔灵圭是1930年死的。贝勒爵位伯彦讷谟祜——那尔苏(伯彦讷谟祜子)——阿穆尔灵圭(伯彦讷谟祜孙)——温都苏(格林沁孙)——阿勒坦鄂齐尔(温都苏养子)辅国公爵位温都苏(僧格林沁孙)——博迪苏(僧格林沁孙)为什么那尔苏没继承亲王爵位,因为那尔苏比伯彦死的还早,所以亲王爵位就给了伯彦孙子阿穆尔灵圭。

 9/9   首页 上一页 7 8 9 下一页

文章TAG:灭神  爵位  系统升级  攻略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