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没想到的是,一个14岁的孩子竟能表现出一个权谋大家的本色,而作为一个权谋家的第一素质是什么?是政治敏感,嘉靖皇帝朱厚熜从湖北来到北京,可到了北京城边的时候,朱厚熜并没有马上急着进城去登基,而是就礼节问题闹起了别扭。按照当时的安排,朱厚熜要先从崇文门进,然后绕道东华门进宫,之后在文华殿继位为皇太子,最后登基。

朱厚熜就跟接待他的人说,要我继位为太子,那么我是谁的太子呢?我爹又是谁呢?我爹是兴献王,不是明武宗,我凭什么要以皇太子的身份登基呢?其实这种事情换了我们一般人,如果真的出了这样的好事,让我们直接去当皇帝,我们任何人都会高兴得直冒鼻涕泡了,那会管这些事呢?过程繁琐一点就繁琐一点吧,先当皇太子再当皇帝也无伤大雅吧,但朱厚熜就偏偏要计较这个事情。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个程序呢?其实这个程序很可能是张太后加上去的,意思就是说,你朱厚熜先过继给我张太后当儿子,然后你再当皇帝,那我张太后还是名正言顺的太后。但张太后怎么也不会想到,一个14岁的小孩竟会有如此的政治敏感,就嫩是不上她的套。于是朱厚熜就以礼仪为由拒绝进城,这可就急坏了内阁首辅杨廷和,他跑到朱厚熜面前反复劝也没用。

这个时候杨廷和和张太后也被逼得没办法,毕竟国不可一日无君,就跟朱厚熜反复讨价还价,才达成了最终方案:朱厚熜从正中间的正阳门进城,经大明门进入紫禁城,之后先拜祭先帝明武宗的灵位,再拜见张太后,最后到奉天殿(今太和殿)登基。这个方案其实是各得其所了,对于张太后来说朱厚熜是在登基前拜见的她,她就是朱厚熜的妈了,对于朱厚熜来说,只是路过看了一眼张太后,并没有认张太后这个妈,这就给后来的大礼议事件埋下了隐患,因为双方都有解释的空间。

之后到了登基典礼的时候,朱厚熜又因为继位诏书中的一句话就不干了,跟大臣们闹了半天,那么是那一句话呢?就是“奉皇兄遗诏入奉宗祧”这句话,而且问题只出在后半句,“入奉宗祧”,就是继嗣的意思,结果就为了这半句话开始闹了半天,最后朱厚熜还是妥协了,主要是因为他觉得这句话不太重要,也就没太坚持。登基之后就要定年号了,为了年号小皇帝又闹了,我们今天都知道他的年号是嘉靖,可一开始大臣们给他定的年号是绍治,主要是因为绍是继承的意思,小嘉靖表示坚决不继承,最后就用了他自己定的年号,嘉靖。

从以上的这些事情我们就能看出,嘉靖自小就有权谋家的素质,有超常的政治敏感,而且他还知道分寸,他知道什么该争,什么可以不争。他争的都是一旦落入那个圈套就一辈子也摆脱不了的东西,比如认张太后当妈、启用绍治这个年号,而对于其他的东西,他就可以不争。大礼议之争,权谋家的初放异彩大礼议之争是嘉靖朝非常著名的一场争议,其实争的就是嘉靖和他亲生父母之间的关系,在我们普通人看来要争这种问题那简直就是有病,但在嘉靖朝来说却是天字号的事件。

大致来说,按照儒家的礼法,皇帝死后由儿子继位,如果皇帝没有儿子,就在近亲皇族中选一个来过继给先前的皇帝当儿子,将皇统延续下去。但嘉靖却偏不当张太后的儿子,他只承认兴献王是他爹,这样一来嘉靖继承的就无法继承武宗一脉的皇统,那么皇统就无法延续下去,但是儒家对于这一现象又没有合理的解释,也就造成了当时的大礼议之争。

在嘉靖继位的第三天,他就派人去湖北接他亲妈到北京来,又过了几天他就问朝臣,我亲妈过来了,我得管我亲妈叫什么?我亲爹叫什么呢?你们拿个方案出来。这在朝臣看来也不是个事,首辅杨廷和过了几天就上奏表示,嘉靖可以管他亲爹叫皇叔父兴献大王,管他亲妈叫皇叔母兴献王妃,管死去的明孝宗叫皇考,因为您已经过继给他了。在杨廷和看来,这个方案已经很给嘉靖面子了,在他爹的名号里多了两个字,一个是皇字,一个是大字,于是兴献王就成了皇叔兴献大王,多有面子呀。

对于嘉靖来说,他自然是不会接受这个方案的,不过他也没闹,而是心平气和地要大臣们去重拟,杨廷和觉得可能是嘉靖不懂礼仪,便把前朝的先例,从汉朝到宋朝的很多例子一一给嘉靖做了说明,写了第二封奏折呈给了嘉靖,嘉靖在看了第二封奏折后,选择了留中不发,将奏折暂时压了下来。这个时候我们就能看出嘉靖权谋家的本色了,因为他知道继续闹下去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于是就等,等新的机会出现。

 2/8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神童  物语  称赞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