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东亚汉文化圈内的外藩属国中也有四人获得过“显宗”庙号。接下来为大家简略地介绍这几位位帝王。一、汉显宗刘庄;刘庄是第一位得到“显宗”庙号的皇帝。他是光武帝刘秀和光烈皇后阴丽华的长子,原名刘阳,生于建武四年(28年)。建武十九年(43年),原太子、光武帝与前皇后郭圣通所生嫡长子刘彊不断主动请求辞去皇太子之位,光武帝于是改立阴皇后之长子东海王刘阳为皇太子,改名刘庄。

原皇太子刘彊和刘庄爵位对调,改封东海王。建武中元二年(57年)二月,光武帝刘秀驾崩,皇太子刘庄即位,即孝明帝。孝明帝在位期间,执政严明、御群臣甚严,又大力限制外戚,整顿地方吏治,所以他在位期间,东汉国力强盛,继续开疆拓土,国威赫赫一如西汉时期。孝明帝为人脾气暴躁,性格偏激,所以群臣都很畏惧他。但孝明帝却绝不是暴君、昏君,恰恰相反,他是一个非常勤政、也非常有建树的皇帝,史书记载孝明帝“乙更尽乃寐,先五更起,率常如此”,对于朝政他也特别用心,驾驭臣下很有手段,一生紧握大权,绝不旁落。

总体来说,后世的皇帝中,以清朝雍正皇帝的执政风格和他最为接近,都是对官吏非常苛切严格,而对百姓民生比较关注重视。孝明帝宽猛相济、雷厉风行,可以称为一代英主。永平十七年(74年),年近五十的孝明帝在睡梦中梦见了父母年轻时的样子,以为自己又回到幼年陪伴在父母身边的时候,兴奋得无以言表。当他醒来后,发觉是一场梦时,又悲伤难过得不能自己。

孝明帝在父母去世十多年后还在怀念当年承欢父母膝前的温馨时光,可见他内心对于父母依恋追思之情有多深,这也是孝明帝在刚毅果决、不苟言笑态度下的另一面温和性格之展现。永平十八年(75年),孝明帝刘庄在雒阳去世,年四十八,皇太子刘炟继位,即孝章帝。孝章帝给父亲上庙号“显宗”,神主供奉于太庙内加以祭拜。此后的东汉帝系,都是孝明帝刘庄的后代,一直延续到东汉灭亡。

二、晋显宗司马衍;司马衍是晋明帝司马绍和明穆皇后庾文君的长子,生于太兴四年(321年),太宁三年(325年)三月,五岁的司马衍被立为皇太子。司马衍被立为皇太子半年后,太宁三年(325年)闰八月二十五,晋明帝去世。第二天,司马衍在舅父中书令庾亮和母亲庾文君的拥立下登基称帝,即晋成帝。因成帝年幼,所以庾亮和司徒王导共同参政,而皇太后庾文君则临朝辅政。

成帝幼时就聪慧伶俐,明于事理,说话行事处处到位,一副少年老成模样。当时庾氏以外戚身份执掌朝政、排挤王导,成帝多次出言制止,虽然没有改变庾氏专权的局面,但还是抑制了部分外戚势力,其次舅庾怿甚至在成帝的追究下为保全庾家自杀身亡。咸和二年(327),执政的庾亮强行征召历阳内史苏峻到朝廷任大司农,以削夺其兵权,消除隐患。

苏峻不愿失去权力,便联合豫州刺史祖约共同起兵讨伐庾亮。晋军连连失败,庾亮惊慌失措之下撇下皇帝外甥狼狈出逃,建康失陷。叛将苏峻自封为骠骑将军、录尚书事,专断朝政,为所欲为,并将年幼的成帝软禁在石头城。面对叛臣时,成帝既不畏惧,也不惊慌,而是泰然处之,起居如常,继续埋头读书,表现出了一派王者的风度。之后叛乱平息,成帝返回皇宫,召回王导辅政,就像从来没有身处险境一般。

成帝长大后十分勤俭谦恭,品德端正,又能诏举贤良,劝课农桑。在他的勉力之下,东晋政权逐渐稳固。在魏晋时期贵族奢侈浮华之风盛行之时,作为皇帝的成帝却能带头施行简朴节俭,这样的品德是很不容易的。咸康八年(342年)五月,成帝突然身体不适,至六月,病势沉重起来。当时成帝的儿子司马丕和司马奕都尚在襁褓之中,于是其三舅庾冰恳求成帝,以其同母兄弟、琅邪王司马岳继承皇位,成帝出于社稷需要长君来稳定的心思,同意舅舅的请求。

六月初七,成帝下诏以弟弟琅邪王司马岳继位,并命庾冰、何充、武陵王司马唏、会稽王司马昱、尚书令诸葛恢同受顾命,处理国政。六月初八,宽厚沉稳、品行端庄的晋成帝司马衍驾崩于建康皇宫,时年二十二。成帝驾崩后,其弟司马岳继位,即晋康帝。康帝为兄长上庙号“显宗”,尊谥号成帝,安葬在兴平陵。晋显宗司马衍是中华王朝中第二位、也是最后一位生前称帝、死后得到“显宗”庙号的皇帝。

 2/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学识  康熙  名字  皇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