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统可以指挥旗人,但是不能把旗人当做奴才。康熙中前期之前,都统一般都是本由本旗的旗人担任,旗主也可以出任兼职。从康熙中期开始,都统可以跨旗出任。所谓的跨旗出任,就是说正红旗的都统,不一定是正红旗的旗人担任,什么旗的旗人都可以。这样一来,都统也就不受旗主的束缚,只向皇帝一个人负责。因此,从康熙后期开始,各旗旗主也就是彻底变成了“空筒子王爷”。

这些旗主老爷在本旗有很高的地位,但就是没啥权力。如果不出仕当官,就只是个黄带子宗室。每月按时领自己的俸禄,指挥不了旗人。像《雍正王朝》电视剧里面出现的关外四位旗主王爷进京逼宫这种事情,在历史上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这个时期的旗主,仍然可以享受主人的待遇,旗人见了旗主还是要毕恭毕敬。这就好比儿子在外面威风八面,回到家里还是得老老实实,见了爸爸一样要规规矩矩。

然而在乾隆朝之后,由于乾隆不满意旗主的特权,就对旗主特权进行了削弱。之后的嘉庆和道光两朝也是数次削弱旗人对旗主的义务。所以其实到后来,根本就不知道各旗的旗主是谁了。因为,旗主老爷是谁压根就不重要。爱是谁是谁,反正旗人对旗主也不需要尽什么义务了。最后做一个总结:第一、旗主在清朝早期是一种类似于君主的身份,旗主就相当于是土皇帝。

比如多尔衮三兄弟因为控制了两白旗,就敢跟身为皇帝的皇太极叫板。第二、因为旗主权力太大,所以从顺治时期开始,旗主的军政大权就被剥夺了。之后的康雍乾三代继续打压旗主,使得旗主变成了一个荣誉身份。第三、嘉庆和道光两朝继续打压旗主,削弱了旗主对旗人的主奴支配权,导致旗主变得可有可无,没有人再关心旗主是谁了。第四、旗主的没落过程,其实就是清朝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皇权的具体表现。

古代什么样的官职是正一品?你怎么看?

中华历代王朝官位制度,自先秦两汉始,先是“世爵世禄”,“封君制度”,官职与爵位、封地紧密相连,如周王室之“卿士”、“司马”,诸侯国之“执政”、“中军将”、“令尹”、“司城”等,都是以官位决定地位,并伴随“世土”制度,即是王室或者诸侯大夫,又是地方封邑的主人,世袭传承,代代沿袭。周显王十三年(秦孝公六年、前356年)卫人公孙鞅受秦孝公之命,主持秦国变法,“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奖军功、除世爵世禄”等积极措施,打破血缘世袭制度,以功论秩,使得秦国迅速强盛壮大,最后统一六国,并吞天下。

秦变法后,为厘定官秩,改原有实封(即封邑制度)为秩石(念担)制、军功爵制并存,军功爵不在本题范畴内,略过不表,细述秩石制。秩石制,即将官员等级按照实发俸禄(主要是粟米)多寡排序,秦统一六国前,即已将此项制度推行全国,统一六国后颁行于全天下。汉高帝刘邦建立汉朝后,承秦制,将秩石制结合封爵制、食邑制,行于朝堂,以年计俸,以月颁给。

秦汉时期,以秩石制定官员品级的制度,延续了近五百年。秦汉秩石制下,相当于后世正一品官职有: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万石;九卿(宗正、奉常、郎中令、少府、太仆、典客、廷尉、治粟内史、卫尉)、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尹、右扶风尹):中二千石(中念重,满的意思。秦汉九卿有不同称谓,这里以汉制为例);地方郡守、郡尉(东汉末各州刺史、州牧也为二千石):二千石;丞相司直、护军都尉、司隶校尉、西域都护、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郡都尉(西汉)、诸中郎将、光禄大夫、侍中、诸校尉(东汉):比二千石;(另外,在二千石和中二千石中间,还有一个真二千石的级别,对应官职不明。

)二千石待遇,即秦汉时期官秩最高级别官员,大致相当于后世的“一品”(或者超品,这里仅指中二千石以上),所以列出,以做对照。秦汉秩石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居其职而有其禄”,官秩改变而禄秩也随之变化,官员出仕没有固定的品级,这也是中华流官官制初期,最大的特色。汉延康元年(魏黄初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代汉建魏,在东汉“察举”、“征辟”制度的前提下,采用尚书令陈群的建议,实施“九品中正制”,于各州设立“中正”一职,负责考擦地方士人,将其按照家世、行状(个人品德及才能)、定品(确定其人品级)等三个方面,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九个等级,予以评定(实际操作中,上上一级绝不授人,下下一级也基本不会评出,实际是七个品级)。

 2/9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官老爷  一品  贪玩  册封  游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