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的是,和珅不仅担任文职正一品的文华殿大学士,还担任武职正一品的领侍卫内大臣,还是清廷核心机构军机处的领班军机大臣。除此之外,和珅还担任过无数的牛逼职位,如吏部尚书,刑部尚书,户部尚书,理藩院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九门提督,内务府总管等等。这些都是普通读书人穷其一生也未必能达到的高度,但在和珅这里都不是事儿,算是充话费送的。

那和珅就是正一品吗?当然不是!因为和珅除了官职,还有爵位。有人会问,爵位也有品级吗?当然有,没有品级没有待遇,那爵位有个毛用。爵位没品级,有爵位的和有官职的碰到一起,到底谁先打招呼,谁向谁拱手,不就乱了套了吗?清朝的爵位跟前代不同,清朝有两套爵位系统。一套是专为皇亲宗室和蒙古王公准备的,电视剧中我们常听到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等就是如此,共十四等。

和珅不在此列,我们不做讨论。另一套系统是为功臣贵戚准备的,包括公侯伯子男,以及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和恩骑尉,其中一些还分 123 等,所以共有 9 等 27 级,其中公爵,伯爵,侯爵属于超品。和珅被封为一等忠襄公,公爵中的顶级,必须是超品!你看看,和珅文华殿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一等忠襄公,领班军机大臣,这是集文职巅峰,武职巅峰,爵位巅峰及皇帝心腹于一身,这才是真正的人生巅峰,不服不行啊!只看这些官位和爵位,脑补一下就知道和珅当时有多牛有多火,乾隆有多爱他。

纪晓岚就比较简单一些,作为乾隆的御用文人和清朝官方文学的代言人,纪晓岚只有官位没有爵位,我们只需理理纪晓岚的最高官职即可。当然在满清时期,汉人要想获得爵位那是极难的。纪晓岚最高担任过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太子少师等职,太子少师是正二品,协办大学士和礼部尚书是从一品,所以纪晓岚是从一品,这也是很了不起的了。

古代什么样的官职是正一品?你怎么看?

中华历代王朝官位制度,自先秦两汉始,先是“世爵世禄”,“封君制度”,官职与爵位、封地紧密相连,如周王室之“卿士”、“司马”,诸侯国之“执政”、“中军将”、“令尹”、“司城”等,都是以官位决定地位,并伴随“世土”制度,即是王室或者诸侯大夫,又是地方封邑的主人,世袭传承,代代沿袭。周显王十三年(秦孝公六年、前356年)卫人公孙鞅受秦孝公之命,主持秦国变法,“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奖军功、除世爵世禄”等积极措施,打破血缘世袭制度,以功论秩,使得秦国迅速强盛壮大,最后统一六国,并吞天下。

秦变法后,为厘定官秩,改原有实封(即封邑制度)为秩石(念担)制、军功爵制并存,军功爵不在本题范畴内,略过不表,细述秩石制。秩石制,即将官员等级按照实发俸禄(主要是粟米)多寡排序,秦统一六国前,即已将此项制度推行全国,统一六国后颁行于全天下。汉高帝刘邦建立汉朝后,承秦制,将秩石制结合封爵制、食邑制,行于朝堂,以年计俸,以月颁给。

秦汉时期,以秩石制定官员品级的制度,延续了近五百年。秦汉秩石制下,相当于后世正一品官职有: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万石;九卿(宗正、奉常、郎中令、少府、太仆、典客、廷尉、治粟内史、卫尉)、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尹、右扶风尹):中二千石(中念重,满的意思。秦汉九卿有不同称谓,这里以汉制为例);地方郡守、郡尉(东汉末各州刺史、州牧也为二千石):二千石;丞相司直、护军都尉、司隶校尉、西域都护、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郡都尉(西汉)、诸中郎将、光禄大夫、侍中、诸校尉(东汉):比二千石;(另外,在二千石和中二千石中间,还有一个真二千石的级别,对应官职不明。

)二千石待遇,即秦汉时期官秩最高级别官员,大致相当于后世的“一品”(或者超品,这里仅指中二千石以上),所以列出,以做对照。秦汉秩石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居其职而有其禄”,官秩改变而禄秩也随之变化,官员出仕没有固定的品级,这也是中华流官官制初期,最大的特色。汉延康元年(魏黄初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代汉建魏,在东汉“察举”、“征辟”制度的前提下,采用尚书令陈群的建议,实施“九品中正制”,于各州设立“中正”一职,负责考擦地方士人,将其按照家世、行状(个人品德及才能)、定品(确定其人品级)等三个方面,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九个等级,予以评定(实际操作中,上上一级绝不授人,下下一级也基本不会评出,实际是七个品级)。

 2/9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李白  官老爷  一品  仕途  科举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