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群为吏部尚书,制九格登用,皆由于中正。考之簿世,然后授任”《三国志》。而实际操作中,各地门阀士族把持“中正”职位,牢牢地掌握了评定权力,注重于家世、血缘,而轻视品德才干。到司马氏建晋时,终于形成了官场内“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士族完完全全垄断了入仕道路,开始了中华历史上长达四百年的门阀贵族政治时代。

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499年),魏孝文帝在推行的汉化改革中,首先将原有的九品中正制改为按数计品,即将原有上、中、下合计九品改称一至九品,每品分正、从二级,正四品以下(含正四品),每一品再分上、下两阶,一共三十阶。这是后世所熟悉的官员计数品级第一次出现在世人眼前。自北魏至隋,虽然已经确立官员品级,但是决定官员秩、禄、权的还是那个早已不合时宜的九品中正制。

掌握着国家控制权的世家豪门、高品士族们,依靠这个制度把持着入仕之路,排挤庶族平民,将权力地位传至后世,这也是中华历史上制度的停滞。这一时期的北方,因为多是少数民族政权,所采取的官职大都是部族家族按血缘或者亲疏授官,更加落后。直到北周建立,标榜“周礼”,按古制设立“六官制”,才稍微得以改变。魏晋南北朝时代,基本没有官员品级“正一品”这一说(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即499年以后,北朝才有正一品称呼,南朝还是没有)。

魏晋南北朝时期,相当于后世正一品的官职是:魏(含蜀、吴):太尉、司徒、司空、太师、太傅、太保、大将军(含丞相,不常置);晋: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南朝:太傅、太保、太宰、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梁加丞相、陈加尚书令、开府仪同三司为第一品等级)北朝:太师、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北周加柱国大将军为正九命,相当于后世正一品)。

隋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杨坚代周自立,建立隋朝。隋文帝出生关陇贵族,历经西魏、北周两代,对于原有的官员遴选制度弊端十分了解,决心改变这一局面。开皇三年(583年)、十五年(595年),隋两次大规模废除天下州郡中通过九品中正制而得授官职的官员。尤其是开皇十五年这一次,史载一次废除“乡官”数万人,这也是沿袭四百年的九品中正制最后消亡的一年。

此后隋以三省六部制,及地方州县二级制为主流官制,准备逐步改变选官制度。但是世家豪门们绝不可能轻易交出所拥有的利益和特权,之后数十年里,为了保持豪门利益,世家门阀与隋皇室进行了尖锐的斗争,甚至刀兵相见,隋朝最终灭亡,也有这一层次的原因。唐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此后唐之制度完全沿袭于隋,用三省六部制、正从十八品制,规制官员品秩,厘定座次,并配合官服、饰品等,严格执行等级制度。

品级制发展到了唐,才真正规范化、制度化,官员们也终于脱离了“官随禄定”、“秩同中正”的约束,不再以俸禄或者品评来决定地位高低。而是按照官品品级,各安其位,一目了然。这简化了官员等级,分清了官职高低,是官秩制度的极大进步。唐时期,正一品的官职有: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还有一个空前绝后的“天策上将”是秦王李世民的专属官职,十分特殊,不具有代表性);同时,唐时期的官职品级十分严肃,正一品官职正常情况下几乎是活人拿不到的荣耀(除了李世民这个特殊人;还有长孙无忌因是唐太中宗的外戚、功臣、高宗的元舅,得以授太尉;中唐郭子仪也因为安定国家,劳苦功高而被授太尉;至于晚唐藩镇那一堆高官,没有可比性),基本是死后追赠,或者宗室虚衔。

唐朝宰相,尚书令、左右仆射、中书令、门下侍中具有天然资格,称真宰相(其中尚书令以李世民曾经担任过,故而在其登基后不再授予臣子),其余官员要担任宰相,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可以就任。这说明,唐时正三品即可以担任宰相,而未加号者,品秩高也不得行使宰相之名。唐朝握有朝政实权的宰相,品级也不过尚书左右仆射的从二品,和中书令、门下侍中的正三品。

除非他们加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才能成为正一品位极人臣之显官,而这在他们生前,基本是不可能的事。宋建隆元年(960年),赵匡胤代周建立宋朝,结束晚唐五代混局面,中原得以安定。宋继续承袭唐朝官制,品级制度不变,但是武职三品开始分上、下阶,算是对隋唐制度的微调。同时,宋官员制度是也有自己的特色,“本官不管本职之事”、“寄禄制度”是宋中期前的最大特点。

 3/9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李白  官老爷  一品  仕途  科举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