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巧看了一则马迁评史,说人类历史智慧谋略最强的五个人是:第一名鬼谷子,第二名周公,第三名姜子牙,第四名袁天罡,第五名诸葛亮。这个排行榜自有一番道理此不赘述,榜中把老子孙子都没有排上,诸葛亮虽榜上有名,却是排在末位,这也还算不错。但如此一排,郭嘉明显是败在下风了!要我说,郭嘉还是输在了年龄上,三十八岁,英年早丧,天意如此,如之奈何?而诸葛亮何尝不是输在了年龄上?五十三岁,对他来说,正是大有作为之年,若老天再给十年阳寿,北伐中原光复汉室岂能不成?叹只叹:天妒英才不教智寿双全!二人俱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啊!解疙瘩愚见,不喜且喷!来吧哥!不吝赐教!。

三国正统明明是魏国,为什么蜀汉却更让后世产生好感?

三国正统明明是魏国,为什么蜀汉却更让后世产生好感

应答:三国的正统当然非魏国莫属,从陈寿做传就能看出来,魏书三十卷,吴书二十卷,蜀书只有十五卷,而魏国占地面积是蜀国的几倍,从曹操屯田安民,到汉献帝自愿禅位于曹丕,献帝自知能力不行,到封地然可行汉朝礼仪,上殿不称臣,到三国归晋时然承汉系魏国体制,蜀国,吴国,只能算自立的草头王,说难听点即乱臣贼子。蜀国刘备从事编织业,还自称皇叔,一个皇叔冷落到做手工业,可见皇家基本上已刘备家族从皇家集团中清理出去,而汉献帝在时刘备也没去投奔,坚持匡扶汉室,而是占地自立,当献帝听说刘备称帝后仰天大笑不止,意思是你刘备是个什么东西,占那么点地,那么点人,且在边远山区,也配称帝,寡人还活着呢,别人来抢皇位也罢了,你不是刘家人吗?和外人有何区别,仅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寡人如跟着你说不定连性命都不保了,献帝长笑是想他的决定是对了,他看准的魏国没错!。

《三国演义》诸葛亮这么有才,为什么要等到刘备才出山?

谢邀,题主既然说只说《三国演义》,那么此题就好回答了。答案很简单:一、姜太公钓鱼 愿者上钩二、刘皇叔正统仁义 值得辅佐当然回答这个问题,要行头说起。诸葛亮的尴尬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出山的时候是27岁。公元207年,此时的割据势力有曹操、孙权、刘表、刘璋、张鲁、马腾,在此之前还有刚被曹操灭掉的吕布、袁绍和袁术,被袁绍灭掉的公孙瓒等。

如果诸葛亮早些出山,那么就是要到这些势力去找工作的。诸葛亮17岁隐居隆中,便开始有了一些小名气,在这十年中,他需要积累资本,才能在加入某个集团后,得到老板的重视。毕竟二十左右岁的年纪,又没有豪族的背景,想要出仕还是有难度的。所以当时诸葛亮的尴尬就在于,自己年龄太小,手头没有资源。为了破除这份尴尬,他只能等,积累筹码,等待一飞冲天。

包装自己首先诸葛亮肯定是有才华的,这是一切包装和运营的基础。但是光有才华就可以吗?我说我也有才华啊,那我现在就想去给马云当顾问,去的上吗?我恐怕连公司大门都进不去。所以需要包装一下。按照陈立群老师的“四行”理论:第一行:自己要行。之前的诸葛亮如何咱们不得而知,但是从后来的实际工作业绩来看,诸葛亮自身素质是相当相当高的。

第二行:要有人说你行。于是诸葛亮开始广交名士,渐渐的,有很多人开始对外宣扬诸葛亮。更是打出了“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的口号。第三行:说你行的人要行。这一点来看,诸葛亮的资源就有些狭窄了,他的朋友多为在野的名士,达官贵族基本没有,因此这些人说行也行,说不行也不行。举个例子,说郭嘉行的是谁?是荀彧,这是颍川旬氏,在朝堂和各方势力中都有极高的声望,而荀彧对曹操来说也极为重要,所以荀彧说行的人曹操极为重视,当即约谈,高薪聘用。

相比之下说诸葛亮行的是谁呢?司马徽、崔州平等人,名气虽然都不小,但是都未入仕,还有隆中附近的老百姓,这些人说的话,分量自然是轻一些。于是在这“一行”上,诸葛亮其实是不行的。第四行:身体要行,这点是强调后续发展的资本了,和本次讨论无关。说到这里,诸葛亮的包装虽然有效果,但是并不算成功,因为他缺少了最重要的一环,人脉。

没人举荐,所以只能继续等了,他不会主动出击,因为当时很多势力都已经成熟了,都有过硬的班底,上赶子不是买卖,就算毛遂自荐,去了也是个打杂的,实在是没什么必要。好在,虽然说诸葛亮行的人都“不太行”,但是有个恰到好处“行”的,那便是徐庶,这个我们后面再说,还是继续分析诸葛亮的尴尬吧。选老板做了这么多准备,那当然不是什么小鱼小虾都钓。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舌战群儒  豪言壮语  三国演义  听听  老板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