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邓绥也曾遭到母亲的训斥,“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邪?”邓绥也不敢惹怒母亲,所以“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勤奋好学。她的父亲邓训看出了她志向远大,不想困于后院终生忙碌居家之事,所以无论大小事,往往和她详细计议,询问她的意见。可以说邓绥自幼便与其他女子不同,邓绥熟读经书,与父亲讨论大小事宜,童年时期的学习经历可以说为后来邓绥的政治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恭肃小心,动有法度”和帝永元七年(95),邓绥被选入宫为贵人,时年十六。邓绥入宫后对宫人和颜悦色,还时长施以恩惠,对阴皇后更是毕恭毕敬,不敢有丝毫僭越之处。当邓绥所穿衣服与阴皇后同一颜色时,立即更换。面见皇帝帝时,也不敢与阴后同坐并立。阴后身材短小,邓绥“行则偻身,立不挺腰”,怕自己抢了阴皇后的风头,也不敢在阴皇后身前讲话。

哪怕自己被封为皇后也是如此,有一次邓绥生病了,皇帝特许她的母亲和兄弟入宫服侍医药各事,而且不限定留宫的日数。但邓绥却说:“宫中禁地至为重要,而使外家的人久留禁宫之地,对上来说让陛下蒙有偏袒私幸的讥讽,对下来说使我获得不知足的诽谤。上下两相受损,我实在不情愿啊。”所以汉和帝也赞叹邓绥说:“修德之劳,乃如是乎”。

3.“邓太后摄政,朝野颇安宁”元兴元年(105),汉和帝驾崩,殇帝刘隆只有百日大。于是尊邓绥为太后,临朝听政。自此邓绥的政治能力逐渐显露,开启了十六年的执政生涯。元初四年(117),京师及十郡国霖雨致灾,邓太后以安帝的名义下诏说:“夫霖雨者,人怨之所致,其武吏以威暴下,文吏妄行苛刻。乡吏因公生奸,为百姓所患苦者,有司显明其罚。

”邓绥将天灾与民怨联系起来,以此表明朝廷政治吏治的决心。邓太后执政期间,东汉的自然经济在数次天灾中逐渐恢复,邓绥带领宗族节省开支,轻徭薄赋。她任用贤臣班用、虞诩,平定匈奴、羌人的边境祸患。也难怪明末大臣李廷机说:“邓太后摄政,朝野颇安宁。”虽然邓绥执政时期功绩赫赫,但她“称制终身”直到死时才归政于安帝的行为还是遭到了不少非议。

清政府为何会封禁长白山200年,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秘密?

长白山在中朝边境地区,是东北最高的山,达到了2691米。不过,它最高峰并不在中国,而是在隔壁的朝鲜,海拔为2749米。长白山物产非常丰富,比如盛产人参、貂皮、鹿茸等等。很早的时候就有关于长白山的记载,比如《山海经》中就把长白山称作为不咸山,《新唐书》把它称作太白山。为什么现在叫做长白山呢?主要还是清代的时候,官方史书延续了《金史》中的说法。

在当时的金国,长白山已经成为了圣地,经常会有大规模的祭祀活动。比如1193年,金章宗就祭祀过长白山,排场非常宏大。立仗800人,行仗500人,礼节极为复杂繁琐。满人是金人的后代,建立了大清以后,长白山就因为是圣地,所以被封禁起来,不与其他人到长白山去。另一方面来讲,清军入关以后,整个关外是十分空虚的。

内地很多活不下去的老百姓就纷纷跑到关外去讨生活,当时顺治还是允许这样做的。清政府有一个很不好的地方就是总是想给自己留退路,私心太重了。清政府看到很多人跑到东北去了,害怕他们改变当时东北八旗子弟的生活方式。毕竟东北可是当时满洲的根本之地毕竟有朝一日中原大乱,他们能够逃亡东北。所以,当时的满人还要维持满族骑射的习惯。

为此他们在1900余里线路上修筑了柳条边,严加防范。不过前面说过长白山物产太丰富了,因此即使封禁了长白山,还是有人偷偷的进去。所以清政府都对擅闯禁地的人都有很严厉的处罚措施。比如如果有人雇佣别人去挖人参,被发现后,都要发配到云南充军。如果个人只是挖人参,一两以下,仗责六十,徙一年。达到五十两的,仗责一百,流放三千里。

清朝的皇帝对长白山都是顶礼膜拜的,从未深入其中。但是随着一些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很多外国列强相继入侵,东北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比如甲午战败以后,日本便控制了朝鲜。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为了加强对长白山等地的管理,特意设立了临江县。光绪三十年的时候,东三省的总督徐世昌还特意派刘建封去勘查长白山。他对长白山的调查,是有史以来最为全面的,第一次揭开了这座圣山的奥秘。

秦始皇是公元前200年,中华5000年,现在是公元2018年,那3000年去哪里了?

对传统文化有兴趣的朋友经常会听到中华历史5000年的说法,并因为中华民族拥有悠远的历史而产生一种自豪感。但有细心的朋友发现史册上真正记录的时间跨度好像并没有5000年那么长。而以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元纪年法来看,直到2018年(切合题目,现在已经2019年),也就是说公元后只有2000多年历史。再看公元前,秦始皇在位的时间是公元前200年左右。

这样一算,有几乎3000左右的历史不被人所知,但是中华上下5000年这个说法又真实存在,那么那3000多年去哪了呢? 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明白5000年的这个说法是从哪里开始算起的。按照之前我们算的,这个时间的起点要从秦始皇时期继续往前找。再往前是春秋战国,这一时期特征是诸侯势强,天子力弱。原因是商朝的分封制使地方诸侯手中权力过大,导致中央权力被慢慢架空。

所以继续向前追溯就是商朝。前面之所以没将商朝算进去,原因是尽管我们现在都知道有这个朝代存在,但历史界有一段时期是不承认商朝存在的,因为没有证据。但在上个世纪发现了许多带有甲骨文的文物,还有著名的安阳殷墟。除此之外还发现了商都城的遗址,尽管比历史记载要少几座,但是这些都是证明商朝存在的有力证据。 商朝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按照公元纪年法来算,大概是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046年。

所以,这样算来,与之前面相比,时间又多了一千年,但到商朝离3000年历史,还有2000年。其实,从商朝往前数1000年左右,是中华历史上的又一段时期,叫作奴隶时代。这一段时期奴隶制盛行,公民之间等级分明,奴隶没有人身自由,还会被带到市场上进行交换。同时这段时期还有几位历史上有名的君主。用君主来说或许也不合适,因为此时并没有皇帝制度。

这几位首领就是尧舜禹。尤其是最后一位首领大禹。 他本名叫作禹,因为治理水患得到人们的尊重和拥护,所以被人们称为大禹,名字前面加一个‘大’表示尊重。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朝代夏朝。之后他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启,改变了禅让制的传统,开启了‘家天下’的历史。这个朝代在历史上意义重大,三十年前,国家为挖掘历史文化,启动了有关文化工程。

在工程启动后效果显著,陆续发现多处遗址。有一处据推测在开封的夏王城遗址,还未挖掘。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夏中晚期的王城遗址,在河南被发现。这些证据使历史界内对夏朝的存在持怀疑态度的学者少了很多。有了这些遗址,目前大部分人都承认夏朝的历史地位。按照目前的资料来看,夏朝出现的时间是公元前2070年,再加上尧舜时期,就已经是4000年了。

再往前就是原始社会时期。在这个时期有许多传说,这个时候传说故事的主角已经是人类,黄帝炎帝就是这个时期中神话传说的主角。有人认为这个时期只是传说,但是在史记中司马迁是有相关记述的。当初太史公写《史记》几乎把求真精神发挥到了极致,捕风捉影的传说,他又怎么会往书上写。算上原始社会时期,5000年历史就差不多了。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 下一页

文章TAG:大闹天宫  禁地  孙悟空  挖掘  记得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