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英宗朱祁镇。大名鼎鼎的“明堡宗”朱祁镇登场了,这货除了捣乱,似乎没什么价值。第一次登基发动土木堡之战,结果自己被瓦剌人抓了,还导致20万明军全军覆没。第二次登基,不仅害了自己的弟弟朱祁钰,还逼死了大忠臣于谦。临终前虽然废除了殉葬制度,却也无法弥补他这一生的昏庸。(在位前十年有三杨辅佐,没有实权,所以还凑合。

)2、明神宗朱翊钧。大昏君一个,著名的万历皇帝。在位期间,除了给自己敛财,就没干过什么正经事。万历三大征,把大明朝给掏空了,为后来明朝的灭亡奠定了基础。3、明熹宗朱由校。著名的木匠皇帝,这货可能得到了鲁班托梦,所以天生对木匠活情有独钟。所以他就把大权都交给了宦官魏忠贤,最终导致阉党和东林党互相撕,搞得朝堂乌烟瘴气,民间民不聊生。

4、明思宗朱由检。朱由检就是崇祯皇帝,我们最熟悉的亡国之君。他的疑心病很重。袁崇焕(蓟辽督师、兵部尚书)、刘策(右佥都御史,总理蓟、辽、保定军务)、孙元化(右佥都御史、登莱巡抚)、杨一鹏(户部尚书兼右佥都御史)、熊文灿(右佥都御史,福建巡抚)等高级官吏,都惨死在了崇祯手里。正值用人之际,偏偏要斩杀人才,你崇祯也算是个人才!除了爱杀大臣,还爱杀自己的家人,亡国前,他逼死了自己的周皇后,又亲手杀掉了不少女眷,砍断了自己的女儿一只手。

蜀汉灭亡后,东吴如何单打独斗,对付曹魏和后来的晋朝呢?

蜀汉灭亡后,东吴如何单打独斗,对付曹魏和后来的晋朝呢

汉中失陷后,刘禅一面调兵北上,拦截南下的魏军。一面派出使者,向吴国求援。吴帝孙休考虑到唇亡齿寒,不能不救。便兵分三路,从三个方向牵制魏军的行动。其中一路由老将丁奉率领,渡江北上,攻打魏国的寿春。丁奉之弟丁封、宗室孙异,从南郡出发,沿汉水入汉中,攻打魏军后方。荆州守将留平、施绩等人沿长江西进,由永安进入蜀地,直接增援成都。

吴国方面大举出动,也算是尽力了。然而,正当各路吴军还在调动中时。公元263年十一月,蜀汉就投降了。知道消息后,孙休不得不下令,停止救援。之后的两个月,孙休感到惶恐不安。因为蜀汉没了,下一个倒霉肯定的就他了。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蜀地的魏军居然两度自相残杀。先是钟会干掉了邓艾父子,大有割据蜀地的企图。紧接着,护军胡烈、监军卫瓘,调集兵马攻打钟会,又把钟会给杀了。

这一来一回,蜀汉没了,而魏军又没到。蜀地竟然变成了无主之地,没有负责人。这很显然,此时正是攻打蜀地的好机会。公元264年二月,在惶恐了三个月后。孙休令陆逊之子陆抗、步骘之子步协等将领围攻蜀地东大门永安,准备趁虚而入,先拿下蜀地。再与魏国做长期对抗。但又出乎孙休意料的是,区区两千蜀兵在一个叫罗宪的将领的带领下,竟然奇迹般的抵挡住了几万吴军长达数月的进攻。

导致东吴趁火打劫的计划告吹。等到魏国反应过来,派出一支两万人的部队增援永安。吴军只得全部班师,退守西陵。之后,孙休又开始了惶恐不安的日常。公元264年七月,孙休在忧虑中去世。他去世时,有儿子可以继承他的皇位。但东吴的权臣考虑他儿子都还太小,而魏国又咄咄逼人。再加之此时交趾也叛乱,归顺了魏国。形势对东吴极为不利。

东吴需要拥立一个年长的人继位,才能威固局面。于是,孙休的儿子就没能继位。皇位传给了孙休三哥孙和的长子孙皓。孙皓其人,大家应该多少都有一定了解。三国时期的著名暴君。他上台后,先假模假样装了三个月贤君。然后,他就本性暴露了。先是诛杀了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孙休的老婆朱皇后以及孙休的几个儿子。后来又广选美女,滥用民力,建设后宫。

把吴国搞得是乌烟瘴气。魏国上下知道孙皓的所作所为后,很高兴。本来按照司马昭的计划,灭蜀汉后,以三年时间准备,再灭东吴。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晋书·帝纪第二》但不想,计划还在筹备中,司马昭就死了。而他这一死,曹魏方面也乱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当时虚岁三十。

按说年纪也不小,但很可惜,司马氏整个代魏建晋的过程,跟他没有一点关系。他几乎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出征或地方镇守的经历。完全就是命好,会投胎而已。像他这样的人,根本没有压制权臣的威严。弄得不好,他被权臣推翻,也不是不可能。当然,司马炎也不是傻子。威严不够,利益来凑。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这一幕:想当年,曹操死了,曹丕足足憋了九个月,才篡汉建魏。

 5/8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攻城掠地  攻城略地  交趾  守卫  三家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