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变法得以推行,完全是他赢得了秦孝公的支持的结果。如果失去了这个支持点,商鞅就如同无水之鱼,无根之木,只要稍有风吹草动,他就会被吹倒在地。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某一个“圣主”身上,是商鞅的无奈,也是历史上无数改革者的无奈。(看看吴起帮楚国变法的悲哀) (变法后的秦军)就变法本身来说,并没有错,可是法律太过严苛,也给秦人,特别是旧贵族们带来了极大的不满。

为了对抗这些不满的旧贵族,商鞅提拔了不少低层官吏和军队基层军官,将他们补充到官僚队伍中来,形成了新兴的贵族。可是这些新兴的贵族并没有真正掌握权力,反而让秦惠文王感觉到了不安和威胁。商鞅的才能出众,在新兴贵族中威望过高,又得到新兴势力的支持,必然对秦王的统治产生威胁。功高震主了。所以在秦惠文王眼里,商鞅是一个可怕的对手,也是一个强大的对手。

这种对手不除掉,秦王根本睡不着觉。所以商鞅必须死。秦惠文王即位后,需要的是自己的一套班子,需要自己的支持者,而那些根深蒂固的旧贵族除了关心他们自己的利益,于秦国并无好处,所以这些人也是秦王必须清洗的。秦王需要培养忠于自己的新兴势力,这些势力来自新兴的贵族,是变法的既得利益者,是会支持新君的一股强大力量。

只是在他刚上位之时,这股力量还不够强大,所以他必须在新势力和旧势力之间取得平衡,赢得时间。杀商鞅,也是为了赢取时间巩固王权的一种妥协。(商鞅的结局)我们站在秦惠文王的角度去思考,就会感觉杀掉商鞅对他有百利而无一害。商鞅死了,会让旧贵族们出了一口气,从而放松警惕,不至于内乱秦国。也为将来自己清洗旧势力打好伏笔;商鞅死了,会让新势力憎恨旧势力,坚定的站在自己一边,成为自己亲手培植的、为自己服务的势力。

更何况后期的商鞅,也有点手握大权,居功自傲,并不容易指挥。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是必须铲除的,否则自己的王权会有被架空的危险。中国自古改革者的下场普遍不太好。从商鞅、吴起到后代的王安石,甚至张居正,死后都被清算。因为变法必须以法治国,必然要得罪不少既得利益集团。一旦变法失败或者失去了靠山,往往会被推出来当作牺牲品。

商鞅变法真正恐怖的是什么?

连坐之法!一人犯罪全家遭殃。他这个“连坐制”: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百姓家中有两个以上男劳力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同时按军队一样把国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视,相互检举。若一家有人犯了罪其他人不赶紧揭发,那十家人都受株连……还有军队,士兵在战场上杀敌一人而升官一级。初时效果不错。

商鞅,李斯,赵高三人的下场给了后人什么启示?

商鞅、李斯和赵高这三位秦国曾经的风云人物,最后都没有能善终,确实是很值得注意的现象。商鞅在秦孝公时代推行变法,为秦国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秦国的大功臣,是奠定秦国统一六国最初坚实根基的杰出政治家。商鞅的死虽然与他推行变法过激政策有关,但他的死仍是比较冤的,他不该有那样悲惨的下场;李斯为秦嬴政灭六国作出了重用贡献,并在秦统一六国之后,主持制订了一系列统一政策,他对统一王朝的制度设计和文化融合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但是,他过分迷恋权力,他的帝王权术观念太强,而且为人比较自私,所以,他的死与他自己的狭隘权利观念是有关系的,有一些死因是他自己造成的,不值得可怜;赵高虽被传为是为了为赵国复仇才在秦朝搞出一系列乱政行为,但这种说法受到了质疑,他屡进谗言、滥杀无辜、乱政败秦,多次搞宫廷政变,他害死李斯,逼死胡亥,加重了秦朝的暴政,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

赵高的死是罪有应得。商鞅、李斯和赵高的下场都是很惨的,但导致其死的原因却各不相同,其功过也大不一样,值得深思,仔细了解他们各自的死因,能给后人以不同的启示。第一,商鞅的法家思想适合于当时秦国的政治军事需要,他在秦国推行变法,促使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商鞅死后,他的变法主张并没有被废除,仍是秦国政治、军事建设的指导思想。

商鞅在秦国关于变法之争时提出了“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的政策主张,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商鞅的政策主张成为了秦国治国的指导原则,这使秦国的变法领先于山东六国,为秦国富国强兵创造了政策优势。此外,商鞅还执着地坚持法家的“明法”态度,排除万难,坚持改革,着力于让秦人了解和接受法家思想,这在当时实属不易。

 2/7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五马分尸  商鞅  惨遭  最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