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年,金国主动示好,派使臣出使西夏,对李遵顼晓之以理,希望两国联手抗蒙,但李遵顼置若罔闻。使者刚一离开,便对金国发动了攻击。从1213年1月开始,李遵顼不顾国力孱弱,强行发兵攻占了金国的保安、庆阳、巩州等地。1216年,当蒙古大举入侵金国时,李遵顼认为机不可失,忙不迭地派兵帮助蒙古,占领了金国的延安、伏州、潼关等地。

就在这一年,李遵顼妄想一鼓作气拿下金国,出兵4万围攻定西城,却遭到金国迎头痛击,死伤2000余人。1217年,蒙古再次入侵金国,要求西夏联合作战,李遵顼又发兵3万,结果再次遭遇大败。当蒙古西侵花剌子模时,西夏已无力派出一兵一卒予以协助,结果惹恼了蒙古,突然对西夏发起攻击,包围了中兴府。李遵顼对此毫无准备,吓得面如土色,干脆弃城出逃西凉,将太子李德任留守中兴府。

蒙古退兵后,李遵顼才又灰头土脸地返回中兴府。(成吉思汗)经过多年的穷兵黩武,西夏已被李遵顼糟蹋得千疮百孔,朝中大臣也对李遵顼的附蒙抗金颇有异议。此时的李遵顼似有所醒悟,主动向金国去信,试图修复两国关系。但两国多年鏖战,岂是一封信就能冰释前嫌的。金国对西夏怀恨在心,对李遵顼的好意断然拒绝。朋友做不成,那就继续为敌,李遵顼马上变脸,又和南宋联合起来,继续攻打金国。

1220年,宋夏正式结盟,同时出兵夹击金国,攻下了会州城。金宣宗感到了危险,急忙和李遵顼讲和,也被无脑的状元皇帝一口回绝了。此后,金国在和宋夏的战斗中互有胜败,双方进入了拉锯战,直到巩州战役中,金国将西夏打得丢盔弃甲,死伤惨重,不得已退兵回返。后来,南宋想邀约西夏攻金,被金国打疼了的李遵顼当了缩头乌龟,导致宋夏联盟破裂。

这下完了,李遵顼既得罪了蒙古和南宋,又和金国成为世仇,真正成为了孤家寡人,四面树敌。国内臣民又质疑他的施政方略,民怨沸腾,以至于到了“国经兵燹,民不聊生,耕织无时,财用并乏,仓库无斗粟尺帛之储”的地步。1223年,李遵顼仍不思悔改,坚持命令太子李德任领兵抗金,遭到了太子的拒绝。恼羞成怒的李遵顼将太子囚禁在灵州,废掉了太子的储君之位。

终于,蒙古人对西夏出手了,成吉思汗派孛鲁领兵灭夏,李遵顼再也扛不住了,他不得已宣布退位,将皇位交给了次子李德旺,成为了太上皇。3年后,当蒙古铁骑横扫西夏国土的时候,64岁的李遵顼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一年后,国祚近200年的西夏国就被蒙古灭亡了。(参考资料:《金史•西夏传》《宋史•夏国传》《西夏书事》等)。

韩信曾坐拥72城,兵力超项羽跟刘邦总和,他为何不自己当皇帝?

韩信没有想过当皇帝,这是当时天下诸侯的普遍心态,刘邦是个意外。(韩信剧照)当皇帝就意味着走秦朝的路子,施行中央集权制,但摆在人们眼前的现例是秦始皇失败了,秦朝只存世15年便分崩离析。所以普天之下的诸侯王都认为那是一条走不通、注定失败的路,几乎没有人愿意再去尝试。因此,最具实力的项羽也没有去当皇帝,他认为皇帝就是一个不切实际的闹剧,远不如顺应潮流,当个齐桓公式的霸主更现实。

其实这就是一种在周朝分封制框架之下,历时800余年演变下来的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割据、并存的固有思维——战国思维。秦始皇想打破这种思维,但失败了。它是一种新鲜事物,在世人眼中,秦始皇不过是做了场试验。于是在秦朝灭亡之后,诸侯割剧,自得其乐的思维很快复苏,原来它从来没有消失,而是处于暂时的冬眠状态,一直活在人们的殷殷期盼之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朝的“皇帝”成功了,于是世人才看到了当皇帝的可能性,从而摒弃掉“战国细维”,形成“皇权思维”,并延续了两千余年。到了近代,辫子军张勋拥戴清室复辟,袁世凯自己搞复辟,都是没有走“皇权思维”的缘故。回过头我们再看秦末。秦朝为什么灭亡的那么快?原因就是天下人都希望它灭亡,而且越快越好。所以当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响应他们的有卧薪尝胆,韬光养晦的六国后裔、扛锄头握铁锹的农民、刘邦一样逃亡者及苦役、迫不及待的底层官吏等等。

在这些人中,一半想回到战国时代,一半不堪秦政府的压榨,而后一半人又服从了前一半人领导,于是,他们组成了一个“打碎秦朝,重建诸侯国”的整体。所以我们才会到一个现象:陈胜吴广起兵两个多月便建立“张楚政权”,陈胜本人急匆匆自立为王。吴广领兵攻打荥阳之前,陈胜还得给他一顶“假王”的帽子;接下来,陈胜派武臣攻取赵地,武臣很快自立赵王;赵王武臣派韩广去攻取燕地,韩广马上自立为燕王;周巿负责攻打魏地,他倒是没有自立,却拥立了魏国后裔魏咎;其余诸如齐地田儋兄弟自立、楚地项梁叔侄起兵,名义拥立楚怀王;稍后又陈余张耳拥立赵歇、魏豹自立魏王、张良求助于项梁,拥立韩国后裔等;另外还不能忽视那些跃跃欲试的秦朝官吏,代表人物如会稽郡守殷通、沛县县令等人。

 8/10   首页 上一页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神创  天下  资料片  国王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