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在通往诸侯王的道路上,挤满了形形色色的人,没有人甘于落后。直到项羽在关中分封时,共诞生了18个诸侯王。回到韩信。韩信崛起于社会底层,他没有六国后裔的优越感,他却能看清社会的格局与潮流,所以他认为当诸侯王已经到达了人生的天花板,不可能再有上升及突破的空间。韩信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自立,与刘邦、项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但这样一来,又与他在刘邦的名下当诸侯王没有什么差别,好处是还不留下背叛刘邦的坏名声。那么韩信有没有当皇帝的能力呢?答案是否定的。首先就兵力而言,远不及刘邦与项羽兵力之合。韩信完全占领齐国之后兵力不足二十万,垓下之围时才达到了三十万。而当时在鸿沟对峙的刘邦项羽总兵力肯定超过了三十万,所以韩信没有明显的优势。

其次韩信占领的只是原来的齐国故地,确实有72座城池,但不占优势。因为刘邦除拥有固定的关中秦国故地及汉中、巴、蜀三郡外,另外在关东还有一些“机动”的势力范围。而齐国之南,荥阳以东,南抵闽越,理论上都可以划为项羽的势力范围。因此,韩信的“72座城”在刘邦项羽拥实力总合面前还是寒酸了许多。再则,韩信也灭不了刘邦和项羽。

因为韩信与刘邦决裂,刘邦也不会同项羽抱团。如果刘邦与项羽联手灭掉韩信,就意味着他失去了对项羽后方的战略优势,届时很他又有可能被项羽吃掉。韩信也不会坐视项羽攻打刘邦,因为刘邦灭亡就意味着他必须单挑项羽。既然不愿意和项羽单挑,韩信也不会去灭刘邦。刘邦又谁都打不过。所以,最终看似最弱的刘邦也会生存下来,与项羽、韩信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刘邦剧照)综上所述,现实的情况决定了韩信只会做一个诸侯王,并且他认为刘邦即便称帝也不会分割他的利益,刘邦充其量是接了项羽的班儿,承担一下维护诸侯秩序的责任而已。不光是韩信这样认为,诸如英布、彭越、张敖、韩王信等诸侯王开始都是这样认为,只不过是最后都被刘邦忽悠了。因为刘邦选择的是“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到他去世,历经八年时间,只剩一个长沙王吴臣(吴芮之子)没被煮。

事实上,刘邦虽然当上了皇帝,只不过暂时是将异姓诸侯转化为刘姓宗亲,汉朝依然是一个诸侯割据的状态。吕后当政的15年里,这些诸侯都在蓄力;汉文帝时期,这些诸侯对刘邦的记忆尚且清晰;到了汉景帝时期,这些诸侯王终于“六亲不认”了;汉武帝时期,随着“推恩令”的有效实施及对朝廷内部格局的改动,汉朝才真正实现了中央集权,汉武帝成为君临天下的皇帝。

李俊在泰国当了国王,为什么没有将幸存的梁山兄弟接过去享福呢?你怎么看?

梁山南征方腊,损失了七十员好汉,幸存的好汉仅存三十八人。其中,梁山的八个水军头领死了四个。李俊作为水军头领之首,他对朝廷假借驱虎吞狼之计,乘机剿灭梁山的阴谋是心知肚明的。于是在梁山大军回朝的途中,李俊便假装中风,将徒弟童威、童猛留在身边,脱离了大部队。后来,宋江等人回朝,虽然都得到了朝廷的封赏,但很快就又遭到了蔡京和高俅等人的第二波发难,又被害死了好几人。

李俊由于醒悟的早,带着徒弟童威、童猛兄弟隐居,因而逃过了这一劫。随后,李俊打造船只,与征方腊时所识兄弟费保等人到了暹罗国二次创业,最终在暹罗站住脚跟,成为了暹罗国的国王。(暹罗就是泰国)关于李俊后来的这段创业经历,水浒原著小说只是一笔带过,并没有展开细说。因此他到底有没有照顾幸存的梁山兄弟,从水浒小说中是找不到答案的。

不过在明末清初时,一个叫陈忱的浙江文人又写了一本《水浒后传》,在后传中,作者又以李俊和阮小七等人为主角,重点描写了幸存的水浒好汉(包括一些非梁山好汉)们如何反抗朝廷,再次发动起义,最终在暹罗建立功业的故事。在《水浒后传》中,首先登场的是阮小七和孙立。他们再次闹了登州,连同栾廷玉、扈成等一同上了登云山(扈成就是扈三娘的哥哥)。

梁山旧部的重新造反,惊动了本已经在王都尉家安享生活的乐和。乐和马上意识到,孙立造反,自己绝对会受到牵连,与其坐以待毙,不如避而走之。毕竟朝廷不信任他们这些梁山的余部。(乐和因为被王都尉留在汴梁,没有参加征方腊)于是乐和化名为尹文和,逃亡建康。之后乐和在建康的万柳庄救出花荣秦明的遗孀。到杭州又与童威、童猛两兄弟相遇,随即去到常州救出了李俊。

 9/10   首页 上一页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神创  天下  资料片  国王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