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只是杨广各路大军的总人数,还不包括高句丽一方投入的兵力数,如果算在一起,整个战役的参战人数不会低于一百五十万。有些人对这个记载持怀疑态度。正如《三国志 魏志 国渊传》所记: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什么意思?古代战争战果,一般夸大十倍是比较正常的。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经常出现百万级大规模战役的原因。其实大多数战争实际动员的兵力都达不到记载的数目。

通过对当时的国力和人口的大概状况,一般可以大致推算是否夸大,夸大了多少。根据《隋书•卷二十九》:“大凡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四十六,口四千六百一万九千九百五十六。加上隋朝从开皇盛世以来,几个大仓囤积了大量的粮食,足可以支撑起大规模战争的消耗。隋朝杨广组织一支百万规模的军队难度并不是很大,动员率为2%。

加上后方供应者,再加一倍。动员率4%,所以这个记载还是比较靠谱的。完全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历史上记载的大战役不少,但参战人数往往是被夸大的,长平之战最为出名,但也争议最大,而且长平之战并不是一场战役,他是由前期的上党战役阶段,廉颇据守阶段,赵括与白起混战阶段组成,历时三年多,地点分散。兵力也是分批次慢慢累加的。

即便把这些战役算做一场战争,参战人数还是远逊色于杨广征高句丽的人数,更何况长平之战实际参战的人数悬念很大。长平之战前秦赵两国加在一起总人口数不过六百多万,即便把七国人口的总数加在一起也不足隋朝杨广大业年间总人口数的一半。除去老人、孩子、妇女、疾病残疾、以及不能参战的特殊行业人员,其他关隘的镇守部队,两国之间不可能出现百万级别的参战人员,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在一夫不耕有饥色,一女不织或受寒的年代,六百多万的总人口中征调一百万人去打一场长达三年的战役,可以肯定是不肯能发生的事情。

就按两国700万总人口算,动员率达到了14%,这还不算后边的后勤部队,按照馈运者倍之的说法计算,动员率是28%。是隋朝杨广征高句丽战役的七倍。这是什么概念?直接理解困难,想想抗日战争,国共两党加在一起,动员了一千多万的兵力,动员率也只不过达到了3%,中国已经被战争拖成什么样子了?长平之战等于在此基础上在增加5-8倍的兵力,这可能吗?坑杀40万赵卒,基本可以肯定是被无限夸大了。

扎马会战,罗马的农民兵是怎样打败迦太基的职业军人的?

发生在公元前202年的扎马会战,是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第二次布匿战争”的最后一场战役。双方军队的指挥官是罗马的西庇阿和迦太基的汉尼拔,这两人都是可以排进历史前十的著名将领。这场战役被誉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重要战役之一,以罗马大获全胜告终。公元前218年,年仅29岁的汉尼拔完成了一项前所未有的壮举,他率领数万大军在冬季翻越阿尔卑斯山,直捣意大利腹地,通过提契诺战役、特雷比亚战役、特拉西梅诺战役、坎尼会战,消灭了罗马军队主力,一度将罗马逼到了亡国的边缘。

遭到重创的罗马人汲取了教训,改变硬碰硬的战法,采用收缩固守、袭扰粮道、坚壁清野的做法,终于把战争拖进了持久战。公元前210年,逐渐恢复元气的罗马人决定发动反攻,年仅25岁的军事天才西庇阿被派往西班牙进攻汉尼拔的大本营。年轻的西庇阿并没有贪功冒进,他在西班牙一面广施仁政,获得了当地人的支持;一面操练军队,改进武器,逐步蚕食迦太基人的地盘。

通过四年的努力,西庇阿成功的将迦太基在西班牙的势力连根拔起。经过十数年的战争,双方的形势发生了逆转,得不到国内支援的汉尼拔被困在意大利最南部,已经无法对罗马形成威胁。公元前204年春,准备充足的西庇阿率军登陆北非,将战火燃到了迦太基本土。在北非,西庇阿继续表演着他的指挥天才,大败迦太基和努米底亚联军,迫使迦太基人主动求和,同时,身处意大利的汉尼拔也被紧急召回国内。

公元前202年,由于一支罗马的补给船队遭到迦太基人的劫掠,双方和谈破裂,战事重启。这一次,军事天才西庇阿和战术大师汉尼拔终于展开正面交锋,进行宿命的对决。经过一番战前的试探和交手,最终两军在一个名叫扎马的小镇附近碰面。西庇阿麾下有3.4万步兵,6000骑兵总计4万人,其中步兵来自于应征的罗马公民,他们平时在家务农,战时则自备武器应征入伍。

 4/7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会战  沙隆  坎尼  拯救  罗马帝国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