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居正的一番解释下,万历皇帝终于同意实施变法,这让张居正欣喜不已。事情的发展也正如张居正所料,因为借用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大明会典》中的先例,作为《考成法》实施的依据,新法推出后几乎没有受到什么阻力。但是,早已懒散惯了的官员们却对新法大有怨言,只是大家碍于张居正的权势,敢怒而不敢言。可是新法实施后,官员们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这让朝廷的运作逐渐变得通畅,中央及地方的冗官被裁撤一空,朝堂上呈现出一派清明景象。

在《考成法》日益见效的同时,张居正又将目光投向了明朝的经济问题。自隆庆帝登基以来,国库连年亏空。张居正发现,问题的根结在于,大量的土地被地主偷偷吞并,为了逃避赋税,这些地主与贪官勾结,瞒报手中的土地,导致税收锐减。为此,张居正强烈推行清丈田亩,对全国的土地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核查,一旦上报的土地数量与事实不符,土地将被朝廷没收。

而张居正的这一改革措施,严重触动了官僚地主的核心利益,各地的官员纷纷坐不住了,开始将矛头指向了张居正。弹劾的声音如狂浪般袭来,起初,张居正并不在意,直到一封来自辽东的弹劾奏章,让张居正心生失望。这封弹劾奏章出自辽东巡抚刘台之手,他是张居正的学生,明朝开国两百年来,学生弹劾老师,这是第一遭,张居正自觉无颜面对百官,于是决定向万历皇帝请辞。

万历皇帝接到了张居正的辞呈后,直言道:“先生,您能看着学生身处困境,大明朝身处困境而撒手不管吗?先生如此看重师生之情,可知朕也是您的学生啊!”万历皇帝百般挽留,言辞恳切,让张居正不由得心软。他明白,变法革新已经到了必须实行的地步,除了他,这事没人敢做,也没人敢接,于是,他只能收回辞呈。为了挽回张居正的颜面,万历皇帝下令,将刘台下入大狱,杖责一百后,发配充军。

此时的张居正虽然对刘台已无师生之情,但是念及往昔的情谊,还是向皇上求了情。最终,刘台被贬为庶民,永不录用。自刘台被罚后,朝廷上下无人再敢反对张居正,而张居正的首辅地位从此也无人可以撼动,张居正的变法也得以顺利地推行下去。不到一年时间,大明王朝亏空了数十年的国库终于有了盈余,这也意味着,张居正的变法让岌岌可危的大明开始恢复了元气,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又会迎来一个盛世。

但是,通往光明的道路上,总是会出现那么几块绊脚石,给人沉痛的一击。万历五年,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突然去世,按照当时的制度,张居正必须辞去官职,回家为父亲丁忧守孝三年。此时是张居正实行变法的第五个年头,正是最关键的时候,如果此时离开,意味着变法可能会前功尽弃,但是,如果不走,那张居正就将面对难以想象的政治舆论压力。

思前想后,张居正还是决定回家守孝,于是,他再次向万历皇帝上交了辞呈。在接到张居正的辞呈申请后,万历皇帝也是左右为难,他还只是个15岁的少年,登基五年来,所有的政事都有赖于张居正的教导,如果张居正走了,他便无人可以依靠了。他想,朝廷不可一日无张居正,为了留下张居正,万历皇帝只能“夺情起复”,拒绝了张居正的辞职请求,可张居正再一次坚持上交辞呈,请求离去。

无奈之下,万历皇帝只能将张居正召入宫中面谈。面对万历皇帝的苦苦请求,张居正只能谨遵圣,继续留任。但是,万历皇帝的这次“夺情”举动,将张居正置于万劫不复之地,明王朝迎来了一场极为猛烈的弹劾风暴。在儒家思想的引导下,古代帝王都奉行“以孝治天下”,但是张居正这次被“夺情留任”,被抱守传统理念的士大夫阶层所不容,他们认为,张居正的所作所为有悖人伦,是道德上的极大污点。

而一个有道德污点的人,如何能成为百官之首,甚至有人认为,此次夺情留任,是张居正为了一己私欲,威胁皇帝下令的。一时间,满朝文武百官的弹劾奏章如雪片般飞入了太和殿。而此次,第一个上书弹劾的是翰林院编修吴中行,而他也正是张居正的学生。在弹劾了张居正之后,他特意带着弹劾奏章的副本,拜见了老师张居正。见到学生前来,张居正悲恸的心情稍微有了缓和,他以为吴中行是来宽慰他的,谁知,吴中行却将弹劾自己的奏章递给了张居正。

看过奏章的内容后,张居正嘲讽地说道:“既然你已经将奏折递上去了,还带来给我看做什么?”吴中行回道:“正是因为递上去,我才敢带来给老师看。”吴中行此举,无疑是在向张居正宣战,这对于正在守孝的张居正来说,又是一记沉痛的打击,但是,此刻的张居正无意与他争执,只是挥挥手,让他离开了。吴中行之后,又有众多官员上书弹劾张居正。

 4/13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墨攻  范冰冰  吕不韦  新闻联播  眩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