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突然的失败让项羽有些不知所措,他不愿意放弃荥阳战场,但却没有多余的兵力去抵挡占据齐国的韩信,自己的大后方彭城面临来自北方的巨大军事压力。项羽最后的机会是外交,可他手下有没有这样的人才。公元前202年刘邦采纳谋士的建议,撕毁鸿沟之盟,趁着汉军士气高涨、粮草充足而楚军兵困马乏、缺衣少食的有利时机,与项羽展开决战。

可让刘邦也感到诧异的是追上楚军后还是战败了,固陵之战楚军饿着肚子打败了追上来的汉军。而且,英布、彭越、韩信并没有遵照刘邦的命令前来会战。这说明有机会依靠外交让这三人按兵不动、保持中立,但项羽没有游说人才,也没有能满足这三人胃口的资本。谋士张良、陈平看出玄机,上述三人在没有得到刘邦的封地许诺前是不会参战的,刘邦就大方的将齐国封给韩信、淮南封给英布、梁国封给彭越,换来四路大军围剿项羽。

项羽行动太慢,觉察到危机到来时还困在鸿沟附近。项羽急忙达成鸿沟之盟后,很着急的要返回彭城,只要回到大本营他就有希望卷土重来,因为饥饿的楚军在没有补给的情况下,无法配合项羽以勇力作战的常规战术,更不要说四面楚歌、思乡厌战的情绪也在蔓延了。再加上彭越地盘处在荥阳前线和彭城后方之间,项羽不想恋战因此选择绕道南下返回彭城,这就给了刘邦缠着他决战的机会,也让无兵可守的彭城岌岌可危,不久就被韩信攻下,项羽的10万大军成了无家可归的丧家犬。

最后决战也是相遇翻盘的最后机会。只有像2年前的彭城之战那样,一口气击败刘邦、韩信、彭越、英布的联军,项羽才能扭转败局卷土重来。但刘邦是个很会总结的人,他意识到2年前的彭城之战失败,不仅仅是自己大意轻敌导致的,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军队无法媲美楚军的勇猛,正面交手哪怕是5比1也没有必胜把握。因此,汉军抓住楚军兵疲粮少、后方尽失、人心不稳的有利条件,在垓下围困楚军打一场持久歼灭战,因为手握天下的刘邦最不缺的就是粮食和兵源,而项羽是绝对耗不起的。

韩信谋划了依靠绝对优势兵力组成的“五军阵”,也就是《史记》上说的十面埋伏,任凭骁勇善战的楚军四面冲杀,也逃不出天罗地网,被迫陷入持久战,并逐渐耗尽最后一点斗志。四面楚歌在依靠勇气作战的古代,胜过千军万马。四面楚歌这个故事一直被怀疑真实性,因为在当时刘邦完全没有必要多此一举,早在固陵之战前楚军就已经士气涣散了。

而当韩信削平彭城的大军汇集到垓下之时,楚军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士兵们再也没有心情跟随勇猛的项羽奋勇杀敌了。人性中有一则铁律,“一个男人,往往不会因自身的安危而改变立场,但总是会因为家人的安危而身不由己”,这就是垓下之战10万楚军没能重现彭城之战奇迹的真正原因,士兵们不想打仗了,项羽一人之勇真就成了摆设。

战国末期四大战神,谁最强?似乎同时代都无败绩,为何没有蒙恬?

战国四大名将,我认为排序应该是白起、李牧、王翦、廉颇。首先,白起位居四大名将之首,不管从战术和战绩的角度说,应该是当之无愧。白起作战,先后斩首六国将士近百万,昭王十四年在伊阙之战,斩杀韩魏将士二十四万;昭王三十年,斩首三晋将士十三万;赵国二万;昭王四十三年斩首韩国将士五万,特别是在长平之战中,坑杀赵军四十余万,对这个战国后期唯一能于秦国在军事上抗衡的强国予以毁灭性打击。

而且白起先后夺取的城池包括楚国国都在内有70余城,正是白起奠定了秦国统一的基础。同时,白起在长平作战中采取的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展示了其高超的指挥艺术,堪称经典战例。因此,无论从那个方面说,白起作四大名将之首,都是当之无愧的。其次,就是李牧。李牧成为赵国大将时,赵国的军事实力已经衰落到了极点。

当时,赵国不仅在长平之战中损失了四十万大军,后来经过二三十年的恢复,有了一定的军力。但是在赵悼襄王时期,秦国又在武遂击败并杀死赵国大将扈辄,杀死十万人。赵国的有生力量再一次被削弱。李牧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临危受命担任赵国大将军的。上任后,以微弱之势,在宜安大破秦军,后来在番吾再次大败秦军。即使王翦带兵灭赵,面对李牧也无必胜把握,只能通过贿赂郭开,通过反间计让赵王罢免并杀死了李牧,最终才灭掉了赵国。

 6/7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大战  武将  神话  古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