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著名的88炮有什么缺点?

在二战中,88炮无疑是各国军队公认的大炮里最好用的产品。它是有名的“万金油”,空中打飞机,陆地打坦克,水里能够打王八(舰船)。不管英美还是苏联人一碰上88高炮就傻眼,正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88来干架。在野战中,只要对面一摆上88炮,盟军和苏军就会头疼。其实88毫米高炮是专门为打飞机设计的,但是让它一战成名天下知的却不是它的防空方面的战绩,而是在地面战斗中。

1941年夏天,北非战场上,英军跟德军冤家路窄又一次相遇,英军坦克以数量三比一的优势向德军进攻,想打一个漂亮的歼灭战。当英军进攻的时候,沙漠之狐隆美尔急中生智,将德军中的10几门88高炮分开后向英军坦克平射过去。这一战德军打掉了120多辆英军坦克,88炮的威名也传扬开来。说起88炮容易让人走入误区,总以为它是一种型号的火炮。

其实不是这样,它是系列的,包括了防空炮、反坦克炮和军舰配备火炮。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没有一种武器是万能的,任何一种武器都有短板。虽然88炮的战绩贯穿了二战始终,击毁了无数坦克,但88炮这种威名远播的武器其实也有其不足的地方。一、身高马大,树大招风。88炮本身是高射设计,其炮座是圆形的,这样的设计让它的机动性得到了极致,但体积大,太显眼 目标大,隐蔽性差。

树大招风,炮大了容易招致对方打击,不利于保护自己。办法总比困难多,88炮这一设计上的硬伤被德国人用想方设法弥补。譬如给大炮穿上迷彩衣,给炮座打造洞房(放在战壕里,或者加上围墙)。但是这样的办法也只是略有效果,在稍微空旷一些的地方,88炮长长的炮管还是能让人一眼发现,让它几乎不可能做到像反坦克炮一样隐蔽起来,搞突然袭击。

二、短命的炮管。高射炮的特性注定了它有有高膛压、高初速,高威力这三高,这三高都是优点,但还有一个负面的高,就是炮管磨损高。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在分秒必争的战争中,更新炮管也是负担,而且浪费材料,浪费其它资源。给运输线和生产线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更换也非常麻烦,费时费力。战场上的信息反馈到后方后,兵工厂研制出的新式88炮就革除了这个弊端,炮管变成了分段式可拆卸的,更换方便,磨损,省时、省力、省材料。

但凡事没有十全十美的,拼装式的炮管克服了老毛病,但冒出了新毛病。那就是炮管连接部分容易被氧化,日久天长炮管接口处的腐蚀就会影响管道畅通,影响到弹药筒退壳速度。直到再次改成了两段式,这个缺陷才被克服。三、块头大,移动难。88炮块头大,又是铁疙瘩,重量惊人,有几吨重。做防空炮的时候,跑位是固定的。但作为反坦克炮的时候,就要南征北战,四海为家,战场不停变化,大炮也要随军携带、这样笨重的家伙,确实叫人头疼。

一旦临时撤退,时间来不及,敌人打过来,那就只能忍痛舍弃,将它炸毁,真是太可惜了。四,架子大,难伺候。88炮的架子是有名的大架子。十字状的大架倒是稳定,但铺开的时候耽误工夫,而且就像个明星,一出场动不动就是10几个炮手伺候着,有点滑稽。在战场上,这样的“豪华配置”显然是不实用的,毕竟作为一个火力单元,用人越少越好。

十几个人伺候一门炮,对人力消耗太大。五:防空上的矮子。88炮的设计是防空的,但它的本质工作却没有做好,有点不务正业。相比来说,没有反坦克方面那么优秀。相比于88炮在反坦克时候百分之三十的命中率,防空的时候,每38发炮弹才能击落一架飞机的战绩实在让人汗颜。这还是在教练射击时攻击靶机时取得的成绩,在实战中,没有3000发炮弹,很难重创一架盟军战机。

国产转管机枪(炮)的型号有哪些,性能怎样

转管机枪(炮)指的是拥有多根可旋转枪管的速射武器,比如广大读者耳熟能详的美制M134型“米尼岗”车载/机载6管7.62mm速射机枪以及M61Al型“火神”6管20mm速射机炮。转管机枪(炮)最大的特点是火力输出密度远远大于单管机枪(炮),举个例子:射速最高单管机枪是二战德国的MG-43通用机枪,它的最高射速可达到1000发/分钟,而采用6根枪管的M134速射机枪最高射速高达6000发/分钟;国产1130转管近防炮最高射速则达到了惊人的11000发/分钟,可见转管机枪(炮)的火力输出能力是非常恐怖的。

鉴于转管机枪(炮)强大的火力输出能力,因此世界上各军事强国在各种作战平台均有装备,最常见的载体有舰艇、汽车、直升机、战斗机和攻击机等各种机动平台。比如说美国的F-22隐身战斗机就配置一门M61A2型20mm"火神"6管速射炮(备弹480发),A-10攻击机则配备了一门GAU-8/A型30mm“复仇者”速射炮。

我国对转管机枪(炮)的研究起步比较晚,而且军队机械化也发展得相对较慢,因此很难见到我军装备的国产转管机枪(炮),如果不是海军054A型护卫舰、052C/D型驱逐舰上配备了转管近防炮,可能会有人认为我国的转管机枪(炮)领域研究尚属空白。那么国产转管机枪(炮)的发展究竟如何呢?我们从以下几点来了解。▼下图为我国陆军航空兵部队正在直升机上测试新型6管12.7mm转管机枪,由于我军长期缺乏像美军那样的“黑鹰”通用直升机搭载平台,因此直升机舱门机枪一直得不到广泛应用,新型转管机枪的测试可能与即将列装部队的“直-20”通用直升机有关,届时我军将会像美军那样在直升机上配备转管机枪做为直升机舱门机枪为地面部队提供空中支援火力。

别人有的我们也要有——国产7.62mm、12.7mm转管机枪以及30mm转管机炮CS/LM12型7.62毫米转管机枪CS/LM12型7.62毫米转管机枪由我国兵器装备集团下属的重庆建设工业集团公司研发生产,被广大军迷称为“国产版的M134”。该型转管机枪采用6管设计,口径为7.62mm,发射7.62X51mm北约标准弹(机枪弹),有效射程500米,常用射速2500发/分,最高6000发/分、射界360度,采用弹链供弹,可搭载在汽车、装甲车等平台做为车顶机枪,也可安装在直升机上做为舱门机枪或者主武器使用。

CS/LM5型12.7毫米转管机枪CS/LM5型12.7毫米转管机枪由我国兵器装备集团下属的四川华庆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生产的车载3枪管加特林式重机枪,发射12.7×99mm北约标准弹(即.50 BMG),最高射速2000发/分钟,正常射速1300发/分钟,有效射程1500米。事实上该型转管机枪有两个版本,一个就是上述所讲的发射北约标准弹的版本;另一个是为我军研发的版本,即自用版,它发射12.7×108mm机枪弹。

730/1130/陆盾2000型30毫米转管炮730和1130分别指的是国产H/PJ-12型7管30毫米炮和H/PJ-11型11管30毫米炮,属于舰载近程防空武器,而陆盾2000这是H/PJ-12型7管30毫米炮的陆军版,我们重点介绍H/PJ-12型11管30毫米炮,即1130。该型转管炮口径30mm,发射30×165mm炮弹(主要是次口径钨芯穿甲弹),射速有4档可调,最高11000发/分钟,最低2300发/分钟,有效射程3000米,最大拦截距离5000米。

▼下图为做为车顶机枪的国产CS/LM5型12.7毫米转管机枪正在进行实弹射击测试,由于我军尚无列装该型机枪的计划,因此多个国产转管机枪(机炮)型号都以外贸为主,这一点从它们使用北约标准弹上就能得出判断。国产转管机枪(机炮)的性能简介实事求是地讲,不管是国产7.62mm6管机枪还是12.7mm3管机枪,甚至是11管的30mm机炮,它们都是参考了国外同类装备研发出来的,俗称“山寨”。

CS/LM12型7.62毫米转管机枪和CS/LM5型12.7毫米转管机枪分别参考了美军的M134“火神”6管机枪和GAU-19/A“终结者”3管机枪(国产6管版也曾出品);而30mm系列近防炮则是在结构上参考俄罗斯AK-630,在理念上参考欧洲“守门员”近防系统。所以各型国产转管机枪(机炮)的性能与国外产品基本相当,近防炮则有所超越。

我们还是来详细了解最具代表性的CS/LM12型7.62毫米转管机枪的性能吧。该型转管机枪的结构与美制M134基本相同,区别仅仅为加工工艺(国产武器的加工工艺一如既往的粗糙)。它的射击操作是这样的:首先将枪身上的电源开关打开,这时候枪身得电;接着将位于电源开关下方的保险开关打开,机枪开火准备就绪。需要注意的是枪把上有两个按钮,一个为绿色,一个为红色,当电源开关和保险开关均处于接通状态时,这两个按钮就会被激活。

绿色按钮为开火键,当射手摁下这个按钮时枪身上的2.3KW直流电机得电逆时针高速旋转,在齿轮的带动下驱动枪管顺时针高速旋转。当枪管转速达到设定转速时供弹系统电磁阀开始供弹,同时驱动各枪管的枪机击发子弹,然后抛壳。比如说设定射速为最高射速的6000发/分钟时,直流电机需要将枪管旋转速度加速至6000转/分钟,这个过程通常不超过0.4秒。

红色按钮为刹车键,由于转管机枪射速非常高,如果没有制动措施,那么机枪极有可能在射手已经松开开火键的情况下还会在惯性作用力下继续发射子弹。当射手摁下刹车键以后,枪身上的直流电机以及击发装置电磁阀就会失电停止工作,同时制动电磁阀得电实施刹车制动,机枪停止发射子弹。刹车键与开火键的关系是单向联锁,即刹车键处于接通状态时摁下开火键无效;开火键处于接通状态时摁下刹车键则停止开火;同时摁下开火键和刹车键时机枪不动作,以此来确保安全。

▼下图为CS/LM12型7.62毫米转管机枪的操作面特写照片(我军自用版的开火键和刹车键没有涂色),在射速控制旋钮下方还有一个显示剩余弹药量的液晶屏,可以说国产转管机枪除了制造工艺粗糙以外,综合性能与国外同款机枪的性能是不分上下的。我军没有大量装备国产转管机枪(机炮)的原因我国虽然已经成体系地研发了转管机枪(机炮),但是除了海军在部分舰艇上装备多管近防炮以外,陆、空两军的转管机枪(机炮)却十分难得一见(偶尔能看见陆军装备7管近防炮的身影,即陆盾2000)。

而坦克、装甲车等车辆的车顶机枪,直升机的机炮和舱门机枪一律是单管机枪,空军战机机炮则一律为双管速射机炮。为什么我军对火力如此强大的转管机枪(机炮)不感冒呢?其实答案非常简单,因为转管机枪(机炮)的优点恰恰就是它最大的缺点,而这个缺点对于军队而言是非常致命的。转管机枪(机炮)动辄每分钟数千发的射速虽然能在单位时间内向目标泼洒大量弹药,但是火力持续性却非常低。

以国产CS/LM12型7.62毫米转管机枪为例:它的正常射速为2500发/分钟,而弹药箱的容量却只有1000发,这就意味着火力持续性不到半分钟(可连续开火25秒),相当于每秒钟向目标泼洒41~42发子弹。假设每次对目标的射击时间均为5秒,每次射击发射210发子弹,那么该型转管机枪的1000发子弹只有5次开火机会,当弹药箱的子弹耗尽以后即意味着压制火力的结束。

倘若使用6000发/分钟的最高射速对目标实施射击时,一箱弹药1000发子弹则只能持续射击6秒,假设搭载该型转管机枪的机动平台备弹10个弹药箱共10000发子弹,那也只最高射速进行10次扫射。如果战斗发生在像《黑鹰坠落》那样的巷战环境,那么在弹药快速耗尽以后,士兵们就只能用自动步枪和班用机枪与敌人对射,彻底失去火力优势了。

所以我国军队对这类速射转管机枪(机炮)并不感冒,即使是机动能力最强的美军也很少使用转管机枪(机炮)做为压制火力,更多的是安装在机动平台上做为支援火力或者自卫火力使用。比如说美军A-10攻击机配备的那门号称能打坦克的30mm“复仇者”7管转管机炮,它的射速为4200发/分钟,载弹量却只有1150发,3次对地扫射就可以耗尽全部弹药。

转管机枪(机炮)还有一个几乎无解的先天缺陷,那就是身管寿命,不管是机枪还是机炮,它们的身管材料均为镍铬钼常规武器合金钢,再优秀的枪钢(炮钢)身管寿命也很难突破20000发,这就意味着这些转管速射机枪(机炮)极有可能在一次战斗过后身管就报废了。因此我国研发的各型号转管机枪的主要用途是对外出口,而非自用,这也是CS/LM12型7.62毫米转管机枪和CS/LM5型12.7毫米转管机枪都使用北约标准弹的原因。

▼下图为防务展上公开展示的国产CS/LM5型12.7毫米转管机枪,该型转管机枪的枪管寿命基本上与单管机枪一致,即20000发,如果使用最高射速进行连续射击,那么这三根枪管的寿命只有10分钟,这是转管机枪与生俱来的缺陷。枪管寿命是制造材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的,不会因它极高的射速而改变,因此转管机枪的枪管寿命基本上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国产转管机枪(机炮)的型号有CS/LM12型7.62毫米6管机枪、CS/LM5型12.7毫米3管机枪以及730、1130舰载30mm近防炮(包括陆盾-2000陆基近防炮)。第二、我国对转管机枪(机炮)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是上述中提到三种型号的国产转管机枪(机炮)均为参考国外成熟产品进行研(山)发(寨)的,因此性能与同型号的国外产品基本相同,30mm近防炮系列甚至在综合性能上有所超越。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接触最多的先进武器装备大多属于苏系,对西方加特林式转管机枪(机炮)的了解并不多,直到70年代末中美蜜月期时大量引进以美式装备为代表的西方装备时才见识到这类武器,所以对转管机枪(机炮)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在研究转管机枪(机炮)的过程中军队发现这类速射武器并不适合做为压制性武器使用,因此即便研发成功也没有大量装备部队,武器生产商在得不到军队订单的情况下只能“内销转外贸”,国产转管机枪(机炮)虽然没能列装我军,却在外军手中大放异彩。

战场上,飞机频频被“高射炮”给击落,其炮弹是如何命中的呢?

高炮从二战开始用于对付战斗机、轰炸机,执行防空任务,最初都是靠设置延时引信爆炸,效率并不是很高,反而拉平对付坦克是一把好手,最典型的就是二战时期美、苏沿用的127毫米高平两用炮和德军的88毫米高平两用炮。到二战后期美国高炮应用上了无线电近炸引信,极大的提高了高炮拦截效率。再后来为了俯冲战斗机或这低空目标,中小口径高炮开始被重视并大量装备,其弹药都靠命中杀伤,形成了防空高炮高、中、低搭配。

高炮在二战最初的运用是利用高炮炮弹在延时引信作用下爆炸,形成密集的弹幕用来杀伤飞行战斗机,因此最初的高炮口径都较大,比如127mm高平两用炮,德国88炮等。但是这种弹幕攻击只要战斗机不停调整高度和大机动飞行,这些大口径炮射速低,调整缓慢,战斗机不停的不规则机动就很难命中,因此大口径的高炮最初一般打击固定高度飞行的轰炸机,后来发现放平了打坦克,成为反坦克利器!然而在面对速度较高,且可以进行机动的战斗机时,各国最初也是伤透了脑筋,终于美国在二战后期率先研发了无线电近炸引信并投入使用。

近炸引信顾名思义就是在靠近目标一定距离,并不需要命中便爆炸,利用破片对战斗机进行杀伤,一直到现在大量的应用在各种防空导弹、炮弹上。因此二战后期面对日本“神风特攻队”的自杀式袭击,美国拦截效率已经达到了80%左右,这大大降低了来自海面低空突防的日本自杀式战机的撞击,近炸引信的应用极大的减少了美国海军的损失!二战后防空高炮的建设得到了更大的重视,形成了以大口径-中口径-小口径高炮体系,分别对高、中、低三个层次的拦截网。

大口径高射炮,用于攻击在高空中飞行的战略轰炸机机群;中口径像苏制37毫米速射炮、美制30毫米速射炮,主要拦截低空掠袭的战术攻击机,也可拦截中高空轰炸机或俯冲轰炸机等;小口径的12.7毫米或7.92毫米的高射机枪用于各种战车以及步兵分队,在前沿阵地实施战术防空。而从二战以来直到今天,高炮经过二战洗礼,以及二战后的多次局部战争的应用,高炮作战程序已经相当成熟:1、首先空情系统搜索敌方机群活动情况,并将来敌方向、数量、高度、速度按批次一一上报至防空指挥所;2、防空指挥所进行作战标图,对敌方战斗机做出各种预判并将信息传达至高炮阵地,实施拦截,如果是野战军高炮,则各部队就地实施隐蔽,高炮部队展开实施拦截!3、高炮阵地接到命令后展开调炮,设置炮群火力拦截网组成构架,提前做好射向、射高、射击形式、弹种、引信等工作,待敌方机群进入高炮的火力杀伤区后,下达集火射击口令,就可以攻击在高空中飞行的机群了。

这样的模式在海湾战争前都是非常好用,在没有精确弹药打击的前提下,无论是轰炸机还是各种攻击机的对地攻击大多数情况下都要飞到目标上空实施打击,而高炮部队都是设置在要地防空地带或者伴随部队作战,对战斗机的攻击形成了很大的威胁。但是随着精确制导炸弹的到来,以及导弹、炸弹防区外投弹的普及,战斗机以及轰炸机投弹距离越来越远,别说高炮了,现代战斗机都追求在防空导弹组成的防区外发射,高炮对战斗机的威胁已经变得很小了。

现代高炮开始向智能化和信息化转变,先进自行高炮加装了雷达红外成像系统,还有光电观瞄系统,对来袭目标自动测算目标的飞行路线进行射击,拦截效率大大增加,而现代高炮的对手也变成了直升机、无人机、各种导弹甚至超音速导弹、以及反坦克导弹等。而对于老式的还在服役的高炮,还能起到拒止低空低速攻击机进入的作用,当然自行高炮才是世界发展的主流,目前典型的自行高炮有德国猎豹35、我们的09式或PGZ07式双35自行高炮,海军的1130、730近防炮等,去年在珠海航展甚至出现了大口径76mm,射速达300发/分的神器自行火炮!。

为何现在的坦克都采用滑膛炮而不是精准度高,射程远的线膛炮?

线膛炮确实有很多优点,炮身管内壁有膛线,炮弹发射出去后会高速旋转,受风和气流的影响较小,精度高。其次是弹带和膛线密合,气密性好,使得弹丸射程更远。但是线膛炮本身也有许多缺点,比如工艺非常复杂,使得造价比较高,其次膛线磨损较为严重,造成炮管的寿命较短,另外线膛炮膛线的根部容易产生裂痕。不过现代主战坦克多数选择使用滑膛炮不是因为上述的线膛炮存在的自身问题,主要是因为线膛炮不适合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是一种动能弹,对初速和膛压有非常高的要求,而用线膛炮发射时,旋转会直接降低炮弹的初速,使得穿甲能力大幅下降。有的国家给线膛炮配上滑动弹带来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使得炮弹不用旋转,但是效果并不好,因为用了滑动弹带后炮膛气密性不好,难以获得滑膛炮那样超高的炮口初速。现代主战坦克在研发时注重的是击毁敌方的坦克,目前坦克对战时用的主要是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HEAT),其中破甲弹是靠金属射流击穿装甲,如今世界主战坦克大都配有反应装甲,能够有效降低以金属射流击穿装甲的弹药对车体造成的伤害,而反应装甲对于属于动能弹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没有什么作用,目前防御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只能靠加强坦克自身的装甲和复合装甲,所以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就成了目前世界主战坦克最主要的弹种,更适合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滑膛炮也就逐渐取代了线膛炮,目前仅英国的挑战者2和印度的阿琼坦克在用线膛炮。

这里值得说一下,海湾战争英国挑战者1坦克在5500米外击毁伊拉克T-62坦克,创下世界坦克最远距离击毁纪录时用的是碎甲弹(HESH),显然这个距离还能击中目标展现了线膛炮的高精准度。碎甲弹是靠弹头里的炸药爆炸崩碎坦克车体内的装甲来破坏车体和杀手车内人员,对于全采用均质钢装甲的老式坦克破坏力较强,但对于大都采用了复合装甲的现代主战坦克已力不从心,所以现在很少有国家使用碎甲弹了。

请问,有的大口径火炮的炮口附着一根跟避雷针式的钢棍,是起什么作用的?

纸上的宣仔,为您解答。避雷针还是刺刀?这个避雷针式的钢棍其实是牵引环,它不具备任何火炮发射过程中的实际功能,只是用来方便汽车牵引机动的。牵引式火炮有的是用炮口牵引环和牵引车辆对接。有的是用尾部的大架上的钩子与牵引车辆对接。二战后由苏联率先应用,当时西方国家并未出现牵引环在前的火炮,所以这也成了苏式火炮一大特色。

咱们以D-30 122mm火炮举例,牵引式D-30在制退器下面有牵引环,这个环可以折叠,不用的时候可以折叠到炮管下方,和56式步枪的折叠军刺很像:而同样是D-30,自行火炮型号由于自身有机动能力,就不需要这个环了:实际上这种牵引方式是二战之后才出现的。二战期间,苏联的全部火炮也都是尾部牵引的,即在炮架子上安装牵引环。

比如这个M-30:M-30大架上的牵引环大炮上“刺刀”,并非什么火炮都能办到在炮口制退器安装牵引环是有条件的,并非所有火炮的设计都能做到,那就是身管放到最低射界到角度时,高度要足够低,这样牵引车才能和牵引环对接上。否则就不能用头部牵引。二战后到D-20 152mm榴弹炮就无法使用头部牵引到方式,依然是炮架上安装牵引环。

因为D-20火炮即便放到最低射界,高度也显得过高,根牵引车对接不上:D-20火炮这主要是炮架设计的问题。D-30 122mm火炮之所以放平后炮管低,是因为D-30采用了三足式大架,可以完全放平,此时轮子是悬空的;少了轮子的高度,自然炮管可以放得很低,于是就可以使用这种头部牵引的方式了。这种三足式大架其实二战就有了,但主要用在反坦克炮上。

D-30借鉴这种炮架设计实属天才之作。凭这种炮架设计和牵引设计,D-30可以说是牵引式火炮中的一代经典,毫无争议。D-30火炮调整到最低射界的时候,高度已经非常低了,恰好可以和牵引车对接三足式炮架最早用在战防炮上,图为英国QF2 2磅战防炮二战后,从苏制D-30 122mm火炮开始,出现了头部安装的牵引环。

这种牵引方式的一个好处就是反应速度够快。火炮炮口始终朝前,到达目的地后可以很快就完成部署,不需要调转火炮,也不需要车辆掉头,相当于缩短了准备时间。所以这种牵引方式深深影响了下一代牵引火炮的研发。BAE系统研制的M777超轻榴弹炮、我国的AH4超轻榴弹炮和新加坡的155mm超轻榴弹炮也都采用了这种这种苏式的牵引方式,已经成为了牵引式火炮的标准配置。

牵引炮开炮时人都跑老远再拉绳开炮,那坦克里空间那么小开炮时乘员如何防巨响和震动?

兔哥回答;火炮是用来打击远距离目标的,榴弹炮、加农炮都具备很远的射程,而射程需要火炮的高膛压来满足,而高膛压必须要用发射药的装药量做保障,因此火炮的膛压都很高,后坐力也很大,声音自然就大了。火炮开火方式的确是有用绳子拉发的,主要就是避免后座力的伤害,不过现在的火炮都有炮闩击发装置,不用拉绳子了,特别是自行火炮、坦克炮之类的,没空间去拉绳子。

另外,火炮开炮时都有震荡冲击波和巨大的声音,陆地开阔地带好理解,声音扩散的快,坦克炮塔空间几乎就封闭的,开炮时坦克乘员如何防止被噪音伤害呢?下面兔哥说说这个问题;我们通过一些资料能够了解火炮射击时的噪音是非常大的,不但有声音,还有震荡冲击波,士兵开炮时都会张大嘴巴,目的也是为了保护耳朵。其实张嘴主要防范震荡冲击波的伤害,炮兵都有防噪音耳塞,为什么基本不用,主要是防震荡冲击波效果不好。

火炮开炮的冲击波效能多大呢?一桶满装矿泉水放在火炮后面能被震破裂,人站在火炮后面腿部就像被鞭子抽似的,五脏六腑震荡非常厉害。人体内有气体,如果闭嘴闷里面会造成伤害,张嘴使内外压力平衡,好受的多,耳膜也不会因为内外压力不平衡而破裂。越是开阔空间震荡冲击波和声音波束扩散越容易,越是密闭空间伤害越大。那么坦克炮塔内的乘员又是如何避免伤害的呢?说出来可能出乎你想象。

坦克炮塔虽然空间密闭但这正是它隔音的最好方面,火炮虽然声音大,但我们要知道它的声音来源在哪里。火炮的发射原理是将炮弹送进炮膛,然后炮闩闭锁,整个火炮尾部是封闭的,火炮发射时火药气体开始推动弹丸沿炮管向前运动,火药燃烧膨胀气体也是向前运动,同时声波随火药燃烧气体向前运动,冲出炮管的一刹那,火药燃烧膨胀气体伴随声波波束一起从炮口迸发出去,产生巨大的声波震荡。

我们从图片中能够感受到火药气体冲出炮口时巨大的能量,这个能量中包含了声波能量,也就是说火炮的炮口才是火炮的声音来源之处,炮尾由于是密封的并没有多大声音,当然声音是有的,但要小的多,小到不需要做任何保护措施的地步,这是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恰恰是密闭的炮塔,坦克的炮塔都有厚重的装甲,这样的厚度隔音效果非常好,陆地上火炮由于空间开放,声音和火药气体产生的震荡波束会360度传播,虽然炮尾部位的声音要小很多,但依然要大于坦克炮塔内的声音,并且冲击波也会向后传播,火炮的冲击波,以及声波向后传播的途径并不是炮闩尾部,陆地上火炮的炮闩尾部也是闭锁的,声音来自于开放的空间。

而坦克炮塔是一个非常好的阻隔声音的屏障,厚重的装甲,密闭的空间阻隔了声音进入,因此,坦克炮塔内的声音反而很小。除了能够阻止声音进入,同样也阻止了冲击波的扩散进入,所以坦克炮塔内是声音很小的。耳机保护措施也是一个隔音效果的体现,坦克虽然火炮射击时的声音不大,但坦克炮塔内并不是一个安静的地方,发动机就安装在坦克内部,虽然有隔音措施,但依然噪音嘈杂,坦克内部的乘员之间的说话都听不清,因此,所有乘员虽然都相隔不远,依然需要佩戴耳机通话,而这个耳机本身就具备隔音效果,因此,坦克开炮时的声音也被耳机阻隔了一部分。

经过坦克炮塔和乘员耳机两层隔音措施,坦克炮塔内开炮时的声音就很小了,远小于陆地火炮很多很多。自行火炮的声音要大于坦克炮塔内的声音,自行火炮后座力也要大的多,同时炮塔厚度要薄很多,隔音效果也无法和坦克炮塔比,另外自行火炮射击时震荡效应也大,这也是很多自行火炮射击时打开尾门或是侧门,起到泄压平衡的作用。通过上述讲解大家对于坦克炮塔内的声音了解了吗?欢迎探讨指正,共同提高。


文章TAG:天刀如何360度转炮  详解天刀71话本注意事项  天刀  如何  360度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