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虽然相对不太锋利的刺刀实战效果较差,但根本差不到哪里去。更妙的是,铯的颜色非常漂亮,它是金黄色的,想想看,一把闪闪发光的金色狼牙棒,这要奔跑在古代战场上该有多带感?不过,上战场前最好给铯锤弄个玻璃壳套上,以隔绝它与空气的反应,这样能确保戏剧性的效果。

为什么刺刀不能磨得太锋利?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其实就是一句话,刺刀不需要很锋利也能刺死人。只说几点:第一,不存在怕反光问题。有些人说,刺刀不能磨得很锋利,是怕反光。其实,这是没有军事常识的说法。稍微懂一些的人都应该知道,刺刀平时都不需要安装在枪上。因为刺刀会改变枪械的重心,会影响射击的精度。所以,平时刺刀都是收起来的,不存在反光暴露自己的问题。

而刺刀其实是会反光的,同是否打磨没有关系。当年湘江会战期间,一股湘军发现了林彪的指挥所,给步枪上刺刀准备偷袭。然而,林彪的眼尖、有经验,用望远镜观察期间,突然发现附近草丛里面有闪光,立即认为是敌军上刺刀准备进攻,迅速转移,逃过一劫。在阳光下,金属物除非特意做防止反光处理,不然都会反光。第二,不能存在磨得锋利反而不适合杀人的道理。

没听说过有什么刀具,是不要锋利反而要不锋利的。大家有兴趣看看杀猪人用的杀猪刀,卖肉老伴用的剔骨尖刀,都是极为锋利的。萨沙小时候,曾经偷偷摸过一下杀猪刀,也就轻轻地摸一下,手指顿时划出口子。而杀猪人平时根本不允许别人动他的刀,就是怕影响了锋利。而杀猪和杀人,其实有什么不同,都是血肉之躯。杀人也是道具越锋利越好,不存在钝刀杀人反而有利一说。

说一个小故事,在七七卢沟桥打响以后,29军大刀队要和敌人拼命,紧急找到了一批磨刀匠给大刀在打磨一下锋利度。这几十名磨刀匠来了以后,用尽心思将大刀磨得锋利无比。然而,他们非常爱国,除了在军营吃了几顿饭以外,分文不收,不要工钱。而大刀其实主要靠劈砍的力量杀人,对于锋利度没有刺刀要求那么高,仍然需要仔细打磨。

第三,不要太锋利,是没有那个必要。因为将刺刀打磨的锋利,其实并不容易。普通士兵不可能随身携带磨刀石,一般只能保持刺刀原有的锋利度,无法不断打磨。如果强行让士兵打磨,就会增加士兵的工作量。而虽然相对不太锋利的刺刀实战效果较差,但根本差不到哪里去。因为一战二战的敌人,不像古人一样有铠甲,都只有一套布衣。只要被刺刀此中,哪怕刺刀不太锋利,也是非死即伤。

所以,不是说刺刀锋利不好,只是在野战环境下差不多就行了。毕竟二战中,其实拼刺的场面很少。十次战斗,能有一次拼刺就是很罕见了,大家以为那么多枪炮是干嘛用的?但这个不需要太锋利,和胡乱保养刺刀是不同的概念。以日军为例,对于刺刀检查非常严格,绝对不允许出现生锈或者污渍,如果在驻地出现刺刀非常钝的情况,士兵就会被处罚。

古代将士头盔上都有一个枪尖,有什么用处呢?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任何一种军事装备都有它存在的实战意义,头盔上的枪尖同样如此。古代头盔上的枪尖叫做“鍪顶”,即兜鍪的顶部装置,所谓“兜鍪”就是头盔的意思,兜鍪顶除了有枪尖以外还配备顶缨,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装饰,二是风向标,两种作用都具备实战价值。先来说装饰吧,军队是一个行动高度统一的武装组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军队设置了森严的等级制度,便于领兵的将领指挥军队行动时形同“如臂使指”般高效。

为了体现等级制度的存在,军队就需要建立军衔制度,古代军队的军衔还不够完善,不像现代军队这样用领章、简章、胸章来体现等级,所以只能用服饰或者甲胄来进行区别,而最显眼的表现方式莫过于兵士头顶上的兜鍪。比如说宋代军队,士兵与军官的区别是兜鍪的材质,布质兜鍪为士兵,皮质兜鍪为军官。军官等级的高低取决于皮质兜鍪的配置高低,皮质兜鍪配红色顶缨者相当于现在为尉级军官,顶缨稀疏者相当于少尉排长,顶缨密实者相当于相当于上尉连长。

兜鍪顶除了配置顶缨以外还配备枪头状鍪顶者相当于现在的校级军官,配枪头顶缨稀疏者相当于少校营长,配枪头顶缨密实者相当于上校团长。而鍪顶的长短就起到了区别将校军官的作用,鍪顶枪头长者为将,军种鍪顶枪头最长者相当于现在的上将司令官或者国家、军队最高统帅。▼下图为98版水浒传中的豹子头林冲,他佩戴的兜鍪所配备的鍪顶较高,但顶缨稀疏,说明他所担任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军衔级别只相当于正营级少校或者副团级中校的军衔,距离“将军”的级别还差着很远的距离,说明他在军中的职务并不高。

比如说郎世宁在《乾隆秋猎图》中展现的乾隆皇帝戎装形象里,皇帝的兜鍪顶就是最长的,体现了他做为最高统帅的地位,这就是鍪顶以装饰来发挥军衔作用的形式,官兵们可以通过鍪顶来判别指挥官在军种的等级。再来说一说第二个作用——风向标,古代军队中的单兵远程攻击武器是箭矢,当士兵使用弓弩向目标发射箭矢时,箭矢的飞行弹道将会受到侧风影响。

这一点与现代军队枪弹射击精度受侧风影响没有本质区别,而且箭矢初速远远低于枪弹,因此受侧风影响更为严重。为了提高箭矢命中率,古代士兵在瞄准目标时除了考虑距离的同时还要考虑侧风影响因素,而此时头顶上的兜鍪顶缨就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比如说在射击环境中,顶缨被风吹向左侧微微扬起,说明此时的气象条件为右侧轻风,箭矢对目标的瞄准点应稍稍向右偏移,当箭矢发射出去以后在右侧风的影响下就会正中目标,这就是测风法射击原理。

最早采用测风法原理发射箭矢的古代军队应是战国时期的赵国军队,准确来说应该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的赵国军队。▼下图为根据出土文物复原的汉代军队兜鍪,它沿袭了战国时期赵军使用野鸡毛做为鍪顶的做法,这顶兜鍪有三根野鸡毛,说明持有者在军队中属于高级将领。很多人认为“胡服骑射”只是一个简单的袍服改胡服、步射改骑射的过程,其实不然。

所谓“胡服骑射”其实是一个针对军队乃至整个国家进行的一次重大战略思想改革,其中就包括军衔制度的落实,服装和骑兵改变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其中“头盔上有一个枪尖”就是赵军的军衔,只不过那个时候使用的不是枪尖,而是羽毛,即“雉羽”,说白了就是一种野鸡的鸡毛。不同颜色和不同长度的野鸡毛代表不同的军衔等级,通常颜色越鲜艳、长度越长、数量越多,表示军衔越高。

插在兜鍪顶上的野鸡毛最先发挥的作用就是风向标,这一点是跟匈奴人学来的,至于军衔作用则是跟秦军学来的,不得不承认赵国人真的很聪明,这也是战国时期赵军单兵战斗素养天下第一的原因(秦军的军衔在铠甲上,测风功能不明显,且不使用兜鍪,只用皮弁,不具备防护作用)。使用野鸡毛做为鍪顶的传统一支延续到了清朝,比如清朝官员冒顶上的“花玲”,区别只是将野鸡毛改成了孔雀毛。

至于枪尖状的鍪顶在古代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制作成本高昂;第二、实用价值不高。在军官兜鍪中大规模使用枪尖状鍪顶的朝代是唐宋时期,设计者在考虑体现军衔作用的同时还考虑到它的攻击作用,当战斗发展到近身肉搏的程度时,可以摘下兜鍪用枪尖状鍪顶刺死敌人。然而现实中这样的功能很少发挥作用,因为配备了枪尖鍪顶的中级军官往往不会投入到近身肉搏战中,而肉搏战中使用得到枪尖鍪顶的士兵又没有资格使用。

更重要的是配备枪尖状鍪顶的兜鍪加工工艺十分复杂,成本非常高,不可能为所有的士兵普及,因此“头盔上有个枪尖”的兜鍪只存在了很短暂的一段时间,古代军队中还是使用野鸡毛做鍪顶较多,如果某部影视剧中连士兵头顶上都带着枪尖,那绝对是二把刀导演拍的神剧。全军官兵均实现枪尖状鍪顶普及的军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欧洲现代军队,得益于冶金技术的发展以及工业革命的到来,兜鍪的生产开始在流水线上以标准化大规模生产,加工成本大大降低,这时候的兜鍪就不再是珍贵的手工制品,而是标准化的钢盔,也就是题主所说的“头盔”。

比如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德国陆军,官兵头盔上都有一个枪尖状的鍪顶,问题在于这个时候的军队就不能再算作是“古代”了,随着机枪的发明以及手枪的普及,鍪顶的实战意义已经不复存在,因此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鍪顶彻底从军事装备中消失。▼下图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陆军重机枪火力小组,他们的头盔上就带着像枪尖一样的鍪顶,由于鍪顶失去了体现军衔的装饰作用和近战作用,这种设计很快就消失了,失去价值的东西总是会被淘汰在历史中。

历史上,关羽用的是什么兵器?真的是青龙偃月刀吗?

谢谢邀请。《三国演义》中的关羽脚踏赤兔马,手持八十二斤重的青龙偃月刀,杀颜良诛文丑,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青龙偃月刀和赤兔马俨然成了英雄关羽的标配。然而这只是小说家罗贯中的夸张描写,历史上关羽真正使用的武器并不是青龙偃月刀,汉代的冶炼技术并不发达,还铸造不出像青龙偃月刀刀头这么宽的武器。

据专家考证,直到宋代才出现青龙偃月刀这类武器,但也并不是用于战场实战,而只是用于仪仗队的装饰,或者当做士兵们的操练工具,用以提高臂力而已。那么,历史上的关羽最可能使用的是什么武器呢?虽然正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三国志关羽传》中有这样一段话:“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於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

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挡者,遂解白马围。”这段话中的一个“刺”字向我们透露了重要信息:关羽望见了颜良的军旗,对颜良先是奋力一刺,那么关羽使用的应该是长矛一类的武器,那时候的武将用矛和戟之类武器的比较普遍,吕布使用的是戟,而张飞使用的就是长矛。那么“斩其首还”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关羽身上还有其他一件武器 ,那就是刀,关羽用长矛刺死颜良后,再用佩刀割下他的首级然后从容回到自己军中。

在不考虑成本的前提下,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冷兵器性能最佳?

用金属铯做一把裁决之杖吧,包客官您满意。这东西虽然软了点,莫氏硬度只有0.2,但性能绝对极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铯-137有强放射性,且非常容易被人体吸收,所以理论上一把大铯狼牙棒绝对是揍谁谁怀孕…啊不,绝育!不开玩笑,铯-137能发射伽马射线,且特别容易被人体的软组织存留,只要一锤子上去,即便蹭到也会引发肌肉层的急性损伤。

软点没事儿啊,反正用这东西的人也别准备活,正好当果冻全糊对方脸上,造成强烈的杀伤,确保对方死亡。如果运气好,砸到人群中来个爆裂式溅射,那死的恐怕就不是一个两个了。更妙的是,铯的颜色非常漂亮,它是金黄色的,想想看,一把闪闪发光的金色狼牙棒,这要奔跑在古代战场上该有多带感?不过,上战场前最好给铯锤弄个玻璃壳套上,以隔绝它与空气的反应,这样能确保戏剧性的效果。

一旦上了战场,面对来势汹汹的百万大军,你只需把玻璃敲碎一端,这把金色的铯棒就会迅速发生变化,自动转化为代表死亡的死灰色,对方看到这魔法般的效果,不来个士气-10才怪!这还没完,你的铯棒马上就要燃烧了,它与空气只需接触一分钟,就会爆发出熊熊烈焰,随后绽放出如血腥玫瑰般的紫红色甚至神圣的蓝色光辉。古代人谁见过这种玄幻套路?哪个冷兵器能有这种魔法力量?当然,骑马与砍杀的时候注意下,还是不要把这坨玻璃铯棒彻底颠断掉了,它的熔点才28.5度,必须将一击必杀的魅力送给最强大的敌人。

在砸到敌人脸上的时候,砸出鼻血,你的裁决之杖才会显现出最最极致的杀伤力!这是因为铯会在与水接触的情况下爆炸!绝对的大爆炸!怎么样?按照这个理论,这种最强冷兵器就算正面对上吕布也能弄死!真三国无双!什么?不想丢了自己的小命?扯淡!这么好的冷兵器上哪儿找去?我要给张良他早拿去对付秦始皇了。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不敢于亮剑,还敢用冷兵器与人PK?。

古代冷兵器方天画戟(包括单月和双月戟)个人认为是设计最漂亮的冷兵器,这个武器实战怎么样?

先说明一点,方天画戟是双月牙刃,单月牙刃的是青龙戟。事实上,古代冷兵器里面越华丽的兵器越没有实战能力,方天画戟就属于这种兵器,他被设计出来之后,就是用来做仪仗兵器的。青龙戟也好,方天画戟也罢,其实都是民间武术家和评书家起的名字,在宋代的《武经总要》里面,这些“戟”是被归类到了刀这一范畴,而青龙戟的真名字叫做戟刀,方天画戟在南宋的时候才出现,也是被称作双刃戟刀。

因为样式华丽,方天画戟才会成为评书中各种武力高强的英雄的专配武器。而方天画戟的套路,也是民间武术家自行编创的。之所以方天画戟没能用于实战,一方面是铸造困难,双月牙的结构其实在人力冶金上是很困难的,因为要能保证实战,戟的小支必须能抵抗住其他武器的劈砍,这在淬火时要特别注意,很多工匠是控制不好的。即使控制的好,也引出了第二个问题-费用高昂,像好好打一把能实战的方天画戟,要比一把唐横刀贵多了,因为费用高昂,根本没希望广泛装备入军。


文章TAG:尖刃铁锤材料哪里弄  前后洗点10次  铁锤  材料  哪里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