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应对这种潜在的突发情况,朝笏就排上用场了:一方面来讲,它可以很方便地记录皇帝早朝的重要内容,为大臣们接下来的发言做好铺垫,充当着一个临时记事簿的作用;另一方面,朝野之上是极其注重君臣礼仪的,类似直视皇帝或东张西望的行为都是对天子权威的亵渎,稍微一个不小心就可能会面临灭顶之灾。在此情况下,大臣手里持握着一块朝笏就可以很好的吸引注意力,在皇帝讲话时,大臣附身跪地,眼睛盯着朝笏,同时做记载,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至于为何到了宋朝还要采用笏板,而不是用更轻便的纸张代替,也是有其历史传承因素的。其实上文已经提及过,朝笏最初诞生于商朝,其材质通常是竹子或木板。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史书中才给出它的真实面貌,据《礼记》记载“笏长两尺六寸,中宽三寸”(约合长五十厘米,宽十厘米)。到了唐朝时期,随着中日的密切往来,朝笏也逐渐走出国门,漂洋过海来到这片从未踏足的岛国。

即使是在当今日本影视剧中,也仍能见到它的身影,比如在宫崎骏的动漫电影《千与千寻》中就有相关场景:当千寻进入另一个世界后,见到夜晚天神乘船过河吃饭,而他们手中所持握的物件正是朝笏。随后的几百年间,朝笏也仍然作为官员们的办公用具,频繁现身于庙堂之上,即使是到了君主集权高度发达的明朝,我们同样也可以从吴晗的 《朱元璋传》中窥见一斑:“ 元璋不理会,仕鲁着急,闹起迂脾气,当面交还朝笏,要告休回家。

”可见作为一个过渡期而存在的宋朝,继承前代的传统也就不难理解了。此外,朝笏除了办公用品的身份,更重要还是权力的象征,不同材质的朝笏正是对官员等级的反映。其实最初的一段时间,由于礼仪制度尚未规范,因此君主并不太注重朝笏的形式。作为朝野上常见的物件,大臣们也是这次上朝用完后,下次就换一块。但随着君主权力的不断加强和各种礼仪制度的规范,朝笏的作用也就不再单单局限于记录工具了,慢慢纳入了礼仪制度的规范中。

官员在上朝时除了要穿戴整齐,还要依据自己官职的大小持握不同材质的朝笏。对此,每个朝代都对朝笏材质对应的等级做了明确的规定。如在唐代的时候,一品到五品官员都拥有一个朝笏,为象牙材质,也称为玉板,六品以下的官员拿的是竹木做的笏;到了宋朝,朝笏沿袭唐制,仍旧只有五品官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用象笏,而六品以下的官员则只能用竹笏;当发展到明朝的时候,五品以下的官员已经可以不用持笏上朝了;到了清朝,由于满族统治者在马背上待习惯了,现在突然让他们拿着笏板确实有点难以适应,况且在满族以往的传统中也并没有持笏上朝的习惯,所以更倾向在上朝时凝视皇帝的他们就选择了废除朝笏,自此朝笏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当然,笏板的持有者也不仅仅局限于朝野上的文武百官,同样也可以是民间的道士。他们用的是玉板或者是象牙板。道士们所叩拜的玉皇大帝是他们认为的“三界至尊”,一些高级道士在法会上会手持笏板,就像古代大臣朝见皇帝。如当今的日本在举行法会时,仍旧沿用我国的笏板文化,他们国家男女道士都可以使用笏板。此外礼仪制度也对形状做出了相关规定,三品以上的笏前拙后直,五品以上前拙后屈,后又改为上圆下方。

有哪些气势磅礴,气吞山河的诗词名句可以分享一下?

谢邀请!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宋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①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③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易经》到底有什么用?请留下自己的观点,共同学习?

我学习《易经》有些时间了,刚开始觉得晦涩难懂,我就一点一点的啃,买来的好几本工具书,看曾仕强等大家的视频解读,不急躁不冒进,每天坚持读,从最基本的阴阳知识入手,到八个经卦,再到六十四卦;从六个爻辞,再到卦辞彖辞象辞。读与抄写结合,有些还能背下来,闲着没事的时候就默写下来,反复玩味其间找规律,现在已经慢慢地懂得了其中的一些道理。

 4/7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龙威  高颜值  盛世  传奇  遗传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