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基本上是三足两耳的造型,当然也有四足方鼎。从禹铸造九鼎以后,鼎就成为政权的象征。商灭了夏,便把九鼎迁到自己的都城;周灭了商,也做了同样的事情。所以商周时期,把一个王朝的建立称作“定鼎”。在东周定王时,楚国发展迅猛,雄心勃勃的楚庄王曾经到洛邑参观九鼎,并且询问鼎的大小轻重,却被一个叫王孙满的人严厉地驳回了,他说鼎是王权的象征,他人是没资格过问的。

所以后来的人就把图谋夺取政权叫做“问鼎”。到了秦统一天下的时候,九鼎就不知下落了,传说是沉没在水底,秦始皇曾专门派人打捞,最终也没有结果。 周代的时候规定:士可以用一鼎到三鼎,大夫可以用五鼎,诸侯可以用七鼎,只有天子才可以用九鼎。所以天子说的话,有“一言九鼎”之重。也有文献或考古发掘显示,天子竟然有用到了十一鼎的不论如何,这种等级分明的“列鼎而食”制度,是西周政治的一个特点。

它源于西周初期建立的森严的礼乐和宗法制度。“礼”是贵族所要遵从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礼制的目的就是进行等级的区分,属于哪个等级,就用哪个等级该用的东西,就按照哪个等级的规矩来规范自己的言行。等级的划分依赖于宗法制。我们知道,商代的时候,老王去世新王继位,新王可能是老王的儿子,也可能是他的弟弟,这都是被允许的。

而到了周代,则奉行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并且在每一个族人的分支中,还要再依据嫡庶长幼分出大宗与小宗,由此构成了金字塔形的等级结构,这种结构是不能轻易打破的。西周灭亡以后,旧的宗法关系和分封制度在连年不断的征伐战 争中逐步瓦解,在春秋时代就开始出现“礼坏乐崩”的情况,诸侯竞相逾越规矩,仿照享用周王的待遇,而卿大夫则仿用诸侯的待遇。

人们常说“一言九鼎",真的有九个鼎吗?

人们常说‘一言九鼎’,传言九鼎便是天下。一言九鼎是一个汉语成语,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一言九鼎近义词:一字千钧、金口玉言、一字千金。反义词:人微言轻。歇后语:皇帝爷开金口——一言九鼎。灯谜面:最重的话语。用法:说话有份量,起决定作用。

中国上古时期大禹造的九鼎,还有没有可能重现人间?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萨沙第8727条回答.传说大禹创建夏朝以后,铸造了九鼎。所谓九鼎象征着当时中国的九州,拥有九鼎就意味着拥有江山。换句话说,九鼎是天子地位的象征,只有天子在祭祀时才能使用。对于九鼎其实有一定分歧。一说九鼎是九个鼎,各不相同。当时普通乡绅祭祀只能用一口鼎,士大夫可以用五口鼎,诸侯们可以用七口鼎,只有天子才能使用九口鼎。

这是国家制度,任何人不能违抗。不过,也有种说法,九鼎只是一口鼎,只是采用天下九牧所贡之金铸成,所以叫做九鼎。传说九鼎重达7.5吨,完全用青铜铸成,上面有复杂的铭文。至少在商代,九鼎确实存在,是不是 从夏朝夺取的就没有证据了。周武王消灭商朝以后,曾经公开展示九鼎,可见那时候九鼎是存在的。随后周朝历代天子,都非常重视九鼎,每年都要用它祭祀。

九鼎祭祀有隆重的仪式,一点也不能疏忽,不然就会惹怒天神。九鼎平时防御太庙之内,精心保护。东周开始,周朝衰败,周天子仅仅相当于一个诸侯。周定王时,楚庄王首次“问鼎之轻重”,被周大夫王孙满驳回。所谓问鼎,也就是楚庄王试图夺取九鼎的意思,也就是要称霸天下不在乎周天子。在当时来说,这是大逆不道,所以王孙满明知道会触怒楚庄王,仍然当机立断怒斥楚庄王没权询问。

不过,秦国消灭周朝以后,九鼎由此失踪。对于九鼎的去向,有很多种说法。第一,秦国将九鼎运回国都,但途中船只在泗水翻覆,九鼎失踪。这种说法不太可能。九鼎如此之重,坠江以后也不可能移动,肯定还是在江底。就算难以打捞,总是知道它的位置。第二,在周朝灭亡之前,周天子下令将九鼎丢入泗水。负责执行的官员随后将船上的兵丁都杀死,自己投河而死,由此没有人知道九鼎在泗水的位置。

第三,周天子下令就九鼎熔毁。这种说法也不太可能,毁掉九鼎传说会引来天神震怒,周天子没这个胆量。实际上,九鼎被投入泗水最有可能,根据史籍记载,秦始皇和汉文帝均在泗水设法打捞过九鼎,均没有结果。后世在武则天时期和宋徽宗时期曾重新铸造九鼎。2006年,位于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重铸九鼎,永久放置在馆内展出供游客参观。

 4/6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水利  鼎禹  科禹  江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