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能繁简通用吗?为什么

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草书能繁简通用吗?”我首先回答我的观点,当然能!而且必须能!你的问题不是“书法”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汉字发展史解决的问题,但是,草书写繁简字,也是一个书法实践问题。草书的起源虽然在汉末,但是,草书真正形成传统是魏晋时期,严格来说只能是二王为代表的书法体系。王献之的签名就是草书的简化字比如说,西晋陆机的《平复帖》是一个草书吧?而且有“墨皇”的盛誉。

但是,作为草书书法传统,陆机的《平复帖》里的字,没有一个字是属于草书规范书法的。我们必须看到,中国书法史的发展,是怎么一步步,发展出一个草书体系的。王羲之时代还是一个书法乱局时代,“正书”基本上还维持着隶书的统治地位,行书还不够成熟,草书也没有统一规范,所以,这一时期的书法,除了隶书是大家公认的“正书”之外,其它书法都被认为是“草隶”。

一直到唐代初,也没有行书的说法。例如,《兰亭序》就被称为“草隶”。王献之的《愿馀帖》,绝大多数情况下,草书还是要按照“繁体字”书写,因为,这些字是“正体字”最早提出草书的,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赵壹,他在《非草书》中创造了“隶草”这么一个词。我觉得,这个词创造的太好了。因为在中国书法史上,篆书体系是没有“草书”的,隶书就是对篆书的草书写法,而且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草书”的书法实践。

隶书成熟以后,为了把隶书写得快一点,这就会产生“隶草”。所谓的草书,就是快速书写的字。篆书时代,由于写字的人很少,写字的人,也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所以,写字就不能马马虎虎,基本上是没有潦草写字的。欧阳询《由余帖》中的“乱”字,是一个“俗体字”但是,篆书时代的后期,也就是进入战国时代,书法越来越普及了。下层知识分子写字的人也越来越多,所以,篆书写得潦草的人就多了,这就是“隶书”,也就是篆书的草书。

隶书由于是庶民的创造,有很强的草根性,所以,“草书”和“俗体字”就特别多。这就给不是“正书”的草书留下很多“俗体字”和“异体字”写法的空间和依据。那么,在隶书和草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楷书,也会继承这些“草书”和“俗体字”的。所以,草书中的“简化字”都是来源于这些“草书”和“俗体字”的。但是,真正的草书传统是二王继承发展的。

尤其是王献之对草书的贡献很大。王羲之去世以后,王献之的影响比王羲之的影响还要大。但是,在东晋到隋代的200年左右的时间里,二王的书法影响仍然有限,一直到唐代,特别是武后和唐玄宗时期,学习二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这样,草书的传统就基本上稳定下来了。所以,草书基本上就是二王的书法体系。阳字的两种草书写法都是草书,没有俗体字由于二王是贵族,他们有很高的文化造诣,所以,对于文字是有一定的整理加工的,经过他们加工整理的书法,就被认为是经典和权威书法依据。

这样,草书的草法,也基本上就围绕着楷书的一般标准写的,二王的草书书法体系,也是以楷书我依据的。但是,也不乏吸收一些隶书遗风“俗书”可能。但是,古代的俗书与我们现代的简化字,不是一回事。现代简化字是为了简化而简化。而古代的俗书和草书,是按照传统习惯和草书规律来写草书的。主要是草书,仍然是以楷书的标准字为基础的。

我们现代简化字的概念是减少汉字笔画,所以,为了找到依据,有些汉字的简化字,就从草书找依据。例如,“杨”、“阳”、“传”、“实”等等,都是草书就这样写的。但是,这些字不是简化字,而是草书的一种写法。比如“杨”字,陆机的《平复帖》中,就有这样的写法,说明这就是一个草书传统,但是,被现代简化字所利用。除了像简化字一样的草书写法,按照“繁体字”写法写的汉字也一样在用,所以,古代书法是“简化字”和“繁体字”并用的,那么,我们继承继承这个传统,当然就是合理的。

例如,欧阳询的《由余帖》里,就有两个“乱”字,一个是“简化字”,一个是“繁体字”。但是,简化字绝对不等于就是简体字的草书,草书也不一定就是简化字。在古代,所谓的“简化字”都是“俗体字”,被视作不规范的字,但是,也很流行。所以,书法家偶尔也会采用这些“不合格”的字用在书法中的。因为,这是两个传统系统的字。

书法家之所以偶尔会采用这些字,完全出自书法艺术的需要。因为书法家最忌讳的,就是同一个字出现两次以上,不能都形成是一样的。由于规范字和“俗体字”中结构差异很大,所以,书法家更喜欢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用“俗体字”。不过,古代书法家书法作品中出现的“简化字”是我们现代人的看法。古代人没有简化字的概念。草书中一些“简化字”完全是草书的写法而不是“简化字”。

例如王献之的签名,就是一个草书写法,而不是简化字。草书的“风”字,这两种写法都不是俗体字我们今天创作草书,最好按照古代的草书体系书写。凡是二王草书体系的草书,不管是不是简化字,只要是有的,我们都可以学习。因为书法不能随意创造,这是书法的基本原则。我们千万不要把现代已经简化的汉字作为草书使用。所以,简化字和繁体字可以同时出现在草书作品中,不是说现代简化字可以入草书,而是古代草书中的“简化字”,有的是草书的一种写法,有的是“俗体字”是当时不规范的字。

如何看待中国书法的繁简混用?

关于书法作品的繁简体字混用问题,还真是个大问题,这个问题是需要解决的,不能继续混乱下去的。我的观点很明确,书法作品中繁简体是决不可混用的。现在我国法定用字是简体字,用简体字创作书法作品,没有任何问题,合法合理。因为中国文化是需要传承的,中国书法是典型的具有代表性中国传统文化,古碑帖,古法书帖均为繁体,我们临摹的自然多是古碑帖古法帖,创作书法作品用繁体字更是理所当然,没有任何问题。

也就是说,利用繁体简创作书法作品,都是合情合理又合法的?但繁简二体混用就不伦不类了。会给人的认知造成混乱,有时甚至让人不知所云。举个最简单例子,比如这个云字。繁体字中,云和雲是两个不混用的字,可简体字中,没有雲了,简化成云了,如果可以混用的话,孔子雲:何陋之有?能算错吗?可几年前我主编一本书法集,就有一位书者这样写,尽管字不错,我还是拿下了。

80后是繁简汉字的分水岭吗?

中国汉字是方块字,它可以象形,象声,还可以象意。繁体字有的时候,最接近古意,也就是造字者最原本的意思。但是不得不承认,随着时代的转变,字体也在发生着变化,秦以前,中国有多种方块文字,多种计量方式,但是秦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使得生产生活大为便利,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拿一个正字来讲,它的本意是一个士兵拿着武器准备出征,同征是一个字。

但是经过多年的运用,正字才有了,中正,立正,不倾斜的意思。是后来人民丰富和运用了这个字。繁体字因为笔画繁琐,学习,描写时间太长,拖慢了人民生产工作的节奏,在以前,人民会花大量的时间学习繁体字,生僻字,是因为以前人民科技没有这么发达,是农耕文明,如今,繁体字不适应工业社会的发展,简化繁体汉字的呼声越来越高,所以在80年代,有文字专家,简化了中国的汉字,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是符合社会进步的需要的。

关于问题,80后是繁简汉字的分水岭吗,我觉得提问者要问的是,80后以后出生的人,没有繁体字的教育,以后看见繁体字还会认识吗?80后是认识繁体字的分水岭吗?这个问题大可不必担心,繁体字一直会在繁体竖排的古典书目里保留着,只要你对古典文学,古代文化感兴趣,你就会去学习繁体字,去了解古典文化。繁体字完成了使命,退出现实世界,回到历史当中去,让更好写好读好记的简体字大当其道,这就是社会的选择,历史的潮流。

繁体字中的“无”和“無”有什么区别?

「無」和「无」属于【异体字】关系,没有什么区别,二者完全等价。这里要注意的,「无」被视为是「無」的简体,并不是新中国简化字的发明,「无」这个字简化字非常古老,大约在几千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有。-------------------------------------------------------------------------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就记载了「无」这个字,视作「無」的「奇字」。

所谓「奇字」就是汉代所说的「新莽六体」之一,这「六体」是:古文、奇字、篆书、佐书、缪篆、鸟虫书。汉代所称的「奇字」,简单一点说就是战国时代流传下来的一些古文字。引自: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自《字源》,页1115中国最古老的文献,《易经》《庄子》等,经常用「无」来代替「無」:引自:《王力古汉语字典》,页423出土的秦简、汉帛书、汉碑,都曾用过简体「无」来代替「無」。

比如《睡虎地秦简》中的「无」:引自:《古文字诂林》9 冊,第 1011页《马王堆帛书》中的「无」:汉隶碑刻中的「无」字:引自:徐中舒. (1985). 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页904中古時代的敦煌佛经抄本中,「无、無」通用非常常见,比如「南無阿弥陀佛」的「南無」经常写作「南无」:材料引自: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敦煌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册1,页43、46好,文献材料还有很多,不一一引用,总之「无、無」通用不分的历史有几千年,所以,二者就是异体字关系。

「无、無」二者都是假借字,唯一的区别就是造字本义不一样。其实,「無、舞」本一字分化,甲骨文、金文的字形像「一人持牛尾翩翩起舞」之形,本义是「舞蹈」「無」被假借表示虚词「没有」以后,容易发生歧义,在西周时期,就在「無」的基础上加上表示双脚的「舛」部,强调「跳舞」,也即「舞」字,承担本义「舞蹈」。而「无」根据《说文》的说法,是从「元」字中分化,本义是「天屈西北」:《说文》:无,奇字无,通於元者。

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综上所述:1、「无、無」是一简一繁的「异体字」关系,「无」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简化字,大约在战国时代就用来代替「無」2、「无、無」都是假借字,在造字本义上有所区别:「无」的本义是「天屈西北」,假借表示「没有」,本义渐渐废失。「無」的本义是「舞蹈」,假借表示「没有」,而本义「舞蹈」被后起字分化字「舞」所承担。

书法作品中很多"书家"讲不能繁简混用,大家认为是否霸王条款?

就是霸王条款!为什么不能混用?混用有什么害处?不混用有什么好处?凡是需要说明利弊才能让人心服口服,如果没有什么利,也没有什么弊,一定要增加这样的条款是不是没事找事啊?书法讲究技法,书法讲究艺术!书法可以尽可能地繁简不混用,可是,不能严格地繁简不混用,严格地繁简不混用会使书法变味,会引起似诗词纠结于格律的那种怪圈。

“谷”作为农作物的繁体字是“穀”,书法写“五谷豐登”是对还是错?

谢谢杨朱学派的邀请!“五谷丰登” 指各种谷类作物收成好,指丰收之年。出自《六韬·龙韬·立将》:“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登,社稷安宁。”五谷丰登(繁体:五穀豐登)之中:【谷】与【穀】,【丰】与【豐】都是合并字,有时不能乱用。【谷】《説文解字》:谷,泉出通川爲谷。从水半見,出於口。凡谷之屬皆从谷。谷,泉水出隙,汇入河川,群山夹水的地形称作“谷”。

【穀】《説文解字》:穀,續也,百穀之總名。从禾,殸聲。即榖是百谷庄稼的总名【周禮·天官·大宰】三農生九穀。九穀: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麥。一說九穀無秫大麥,而有粱苽。【天官膳夫】食用六穀:黍,稷,粱,麥,苽,稌。【天官疾醫】五穀養其病:麻,黍,稷,麥,豆。由上可以看出:【谷】与【穀】是字义不同的两个字同音合并。

当谷作为粮食时以【穀】较为合理,邓文原章草书法《临皇象〈急就章〉全卷》:五穀熟成另外:【谷】与【穀】也都是姓氏的一种【丰】《説文解字》:丰,艸盛丰也。指草初生之后的丰长阶段(草势茂盛)【豐】《说文》:豆之豐滿者也,象豆器装满了东西【豐】是一种用来装东西的器物,相当于大的豆器。在“五穀豐登”,表示指年成好,粮食丰收,家中器物都装满了从汉字字义角度,应该用“五穀豐登”从书法的角度,也是要正确表达字义,用繁不用简,繁简不混用等原则,也应该是用“五穀豐登”但现在的书法家大多都不懂文字,混用乱用,已经多见不怪了。

书法作品对字体有严格要求吗?写繁体字,还是简化字,或者两者混用?有权威的说法吗?

之所以称为书法作品,就是写的字浑然天成、张驰有度,有统一的风格、特点、韵味。就象做菜一样,要相互搭配的相得益彰,食材配料缺一多一皆不可,做的菜既好吃,又好看,还好闻,也就是做到色香味俱佳,你就是个好厨师。书法同理,是否都用繁体,或者繁简混搭,要看写什么字?如小楷、隶书一般保持繁简统一、一致;若行、草则根据内容气势表现选择合宜的繁简体。


文章TAG:君约讲的是什么  繁简  君约  的是  是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