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怎样理解《心经》?

《心经》!《心经》中蕴含着什么?能让人这样执着地每日抄写、默颂。参悟《心经》的意义何在? 通俗地讲:《心经》就是佛道之中看到凡间众人的一切繁杂、无耐、浮躁,从而产生了不忍,然后把自己的见解与所悟到的“道”之内涵公示于天下,让天下凡人从中感悟,让感悟到的人能在这短短人生中更好地享受人间之美好的篇章。“照见五蕴皆空,除一切苦厄”:看到形象、情欲、意念、行为、心灵这五蕴都是空的。

也就是说,菩萨领悟到凡间的这“五蕴”都是虚无空荡的,人之一生就是过往,不要过多地去计较得失,不要去强行地追寻,削尖脑袋、挖空心思地去钻营。所有的一切是需要顺势而做,自然而为,而不可强求。强求,就会出现异想,出现达不到目的时就去想歪招,就会想出不符合人道的想法和做法。为了自己的利益,很可能就会伤害他人,甚至伤及他人性命。

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无中生有,嫁祸于人,将人置于不复之地,甚至伤人性命。比如:当年在一家投资企业打工,主要工作是经济合同的签订,老板为了将本楼座霸为己有,与负债的房产主签订了50年的高利贷合同,并许诺给房产主每月2万元的生活补偿。但在合同完成签订后,把房产主一脚踢开,生活补偿成为虚无。进而房产主因债务问题入狱6年,6 年之后,房产主一气之下,借用社会势力,两家因财打做一团。

最后,两败俱伤。双方谁也没得到该楼盘的经营权和产权,却被社会势力借口出人出力出费用,强占了楼盘的经营。演出了一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现实剧。“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既是空,空既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世间的万事万物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是空的,既然是空的,何不放下。浮躁之中求心静“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无利无法生存,这是人类物质生存的基础,所以天生就有搏利的欲望,但搏归搏,却不可浮躁。

浮躁、急功近利就可能将人引向歧途。人需将心静静地沉下来去追寻自然。在自然之中见立功绩。自然之中见功绩我们在生活中也见到过很多胸有成竹之人,他们不急不躁用自己拥有的才华,一步步打造着自己的从容人生。在自然而然中体现着自己所拥有的本事,量力而行,了解自己的能耐有多大,就做多大的事。这样才能把自己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从容做事。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有很多人去抄心经、感悟心经的内涵,其不单单是修身养性,更重要的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冷静地去体悟在这慢慢人生旅途中该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正确地看待社会,正确去判断人生中的命运多舛和坎坷,从而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让自己内心明了。内心明了了、知道了,心自然就会沉稳,就会不浮躁,就不会去埋怨,就不会义愤填膺,才会知道顺其自然,心存从容不迫才是真正的人生。

《心经》是谁说的?为什么开头没有如是我闻的字样?

今天流行在汉地的《心经》,全称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依旧是释迦牟尼佛所说,只是在汉地的版本,是一个简略版,而不是全版,以至于许多人,误以为《心经》就是现在这个样子,其实是错误的。而《心经》全版如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经)薄噶瓦德 波罗蜜多 哈达雅 顶礼薄伽梵般若佛母 此即第一卷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众及大菩萨众俱。

尔时,薄伽梵入深明法门三昧。是时,复有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观照般若波罗蜜多深妙之行,照见五蕴皆自性空。于是,寿命具足舍利子承佛威力,白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善女子,若有欲修般若波罗蜜多深妙行者,作何修习?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告寿命具足舍利子言:舍利子!若善男子、善女子,乐修般若波罗蜜多深妙行者,应作如是观,应以五蕴亦从自性空真实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亦不异色。

受、想、行、识,亦知是空。舍利子!以是诸法性空无相,不生不灭,无垢亦无离垢,无减无增。舍利子!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无想、无行、无识;无眼、无耳、无鼻、无舌、无身、无意;无色、无声、无香、无味、无触、无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以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亦无不得。

舍利子!是故,菩提萨垛以无所得故,依止般若波罗蜜多,心无挂碍故,无恐怖,远离颠倒,究竟涅槃。三世安住诸佛,亦依般若波罗蜜多,得于阿耨多罗三藐上菩提,圆成佛道。故应谛知波罗蜜多咒,是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除一切苦咒,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爹雅他 噶德 噶德 巴喇噶德 巴喇桑噶德 菩提梭哈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修习深妙般若波罗蜜多。


文章TAG: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心经的拼音  般若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多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