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庚子事变,如何评价李秉衡?

很高兴跟大家一起探讨这一问题!李秉衡,生于1830年,今辽宁庄河鞍子山人,历任清朝河北枣强县知县、直隶省冀州知州、永平知府、广西按察使、山东巡抚、四川总督、长江水师大臣等职。李秉衡一生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有“北直廉吏第一”“包拯在世,海瑞复生”之美名;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庚子事变中,面对资本主义列强,李秉衡旗帜鲜明反对侵略、力排众议主战,最后身殁殉国。

中法战争中,取得镇南关大捷1884年12月,李秉衡以广西按察使身份调赴龙州,督办广州后路军务、总理前敌营务。1885年初,法国打到谅山、镇南关,主将潘鼎新临阵畏敌,清军溃败入关,镇南关失守。据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记载:法既入关,各军多溃逃,无复队伍,淮军大略龙州,商民迁徙一空。营官乘机攫饷反省,电报局移至舟中,转运粮饷军装者皆中途奔回。

游勇水陆肆略,难民、逃军蔽江而下,关内大震。在危急关头,李秉衡坐镇龙州,和冯子材将军一起抗法保边。他一方面,在沿途各州县设立兵站,收拢战败溃散的清军官兵;一方面,严格管理粮秣军械,防止霉变,在各方催饷电报不断的情况,他仍旧应付自如,源源不断地保障前线的供应。此外,李秉衡还在龙州设立了医药局,专门收治伤员、收集药材。

广东高州镇总兵杨玉科牺牲后,他亲自料理后事、痛哭厚殓,极大鼓舞了前线将士的斗志。镇南关大捷是中法战争中规模最大的战役,起到了扭转全局的作用。打仗就是打后勤。李秉衡在战前战中,除了后勤保障的贡献外,还重整了潘鼎新留下的群龙无首的指挥系统。他召集所有将领召开了联席会议,将冯子材推上前敌主帅。大家在历史书上,都看到过冯子材将军的大名,李秉衡同样功不可没。

甲午战争中,将日军逐出山东半岛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李秉衡被清廷任命为山东巡抚。当时,山东面临着兵力薄弱、粮饷奇缺的窘境。因此,他上任后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筹饷布防。他先是克服了重重阻挠,精简了政府办事机构,裁撤了办事人员,节省了一笔开支。然后,把省府的库银拿出来,支援前线战事。在李秉衡的雷霆手段下,不到半个月时间,就筹到了饷银30万两。

山东半岛的海防线绵长,布防难度非常大。李秉衡深入一线实地考察,充分吸纳前线将领的意见建议,派副将冯德义统兵镇守威海后路;从烟台筹措5000斤重炮数门,设置在蓬莱西侧天恒山顶;在水城东侧沙岗挖长沟、筑泥墙,设置500斤广炮……李秉衡还向清廷上书,招募新兵20营,作为机动兵力。战争开始后,李鸿章丢掉了辽东半岛、断送了北洋舰队。

旅顺失守后,贻误军机的将领都被李鸿章袒护,山东海防压力山大,李秉衡焦急万分,立即向朝廷请援。结果援兵未到,日军已到,威海失陷。迫于李鸿章的权势,李秉衡背了一口大大的锅。事实上,李秉衡率兵与日寇在山东展开了浴血奋战,军前阵法了临阵退缩的副将闫得胜,打的日军节节败退,先后收复宁海、文登、荣成、威海,最后把日军驱逐出了山东半岛。

庚子事变中,千里勤王、身殁殉国1900年,列强豪横,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号召群起而战,随后清廷对八国宣战,英、美、法、俄、德、日、意、奥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出发,进犯北京,导致中华大地陷入空前灾难,差点被瓜分,史称“庚子国变”。此时,李秉衡担任巡阅长江水师大臣,八国联军进攻大沽之后,李秉衡请求招募士兵,保卫京城,在慈禧太后面前极力主张出战。

在武清县一带战败,退到北京通州区后以身殉国。清廷褒奖李秉衡为“忠杰”,但是八国联军将李秉衡列为庚子事变的祸首,要求清廷严办,清政府委曲求全,撤销了对他所有的追封。后人对他的非议,多源于庚子事变中的政治主张,认为他是“误国之忠臣”,实为大谬!综上所述,李秉衡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忽略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一生为官清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三次大的战争都与他密切相关,他心怀报忧之忱,坚持爱国反帝,是真正的民族英雄。

甲午战争中山东巡抚若不是李秉衡,北洋水师还会全军覆没吗?

李秉衡确实在威海保卫战时起了一定的负面作用。不过平心而论,不管是不是他当山东巡抚,北洋水师都难逃覆灭的命运,最多只是能多坚持一点时间。甲午战争爆发以后,虽然清军在战场上一败涂地,遇到日军一触即溃,丢失了大片土地。不过对于日本来说,中国实在太大了,不管在辽东取得多少胜利,都无法给清政府致命一击。有鉴于此,日本大本营决定集中接近十万的庞大兵力,在山海关登陆以后直接攻击北京,以迫使清政府投降。

然而这个计划有一个隐患,就是如此大规模的登陆作战,必须保证制海权。但是北京在渤海湾内。北洋水师的旅顺、威海卫两个基地扼守在渤海湾口。北洋水师依托这两个基地可以随时出击。日本海军虽然实力占优,不过又要掩护舰队登陆,又要随时提防北洋水师袭扰海上运输线,也是感到力不从心。因此日本大本营又做出决定,先行攻占旅顺和威海卫,彻底歼灭北洋水师,解除海上威胁,并以这两个地方作为攻击北京的基地。

为此,日本的海陆军联合出击,先后在辽东、山东两地发起登陆作战,夺取了旅顺、威海卫,将北洋水师围困在了刘公岛上,并最终歼灭了北洋水师。日军在山东作战时,山东巡抚李秉衡因为和李鸿章政见不合,在黄海海战以后就多次上书要求撤换北洋水师提督。此时更是因为威海卫的防务属于李鸿章管辖范围,采取了消极对待的态度。比如说日军登陆以后,李秉衡一方面要求威海驻军出兵配合,尽力防堵,自己下属的嵩武军等山东精锐部队的主力,却始终驻守烟台、登州等地,拒绝出动。

为了让负责威海防务的绥军统领戴宗骞派兵配合,李秉衡还假意答应派出七营士兵去威海,接替出击的绥军守卫威海北帮炮台。然而等戴宗骞出兵以后,李秉衡却一兵未派,导致威海卫守卫力量空虚,在日军进攻威海时各炮台很快失守。而在日军夺取威海,将北洋水师围困在刘公岛以后,李秉衡又以日军可能犯窜烟台为由,集中山东部队守卫烟台,并多次将各地调来的援兵以整编为由,滞留在登州等地,坐视日军攻击刘公岛。

为了打击李鸿章,李秉衡在刘公岛保卫战还在进行时,就捏造北洋水师已经覆灭的消息上报朝廷,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可以说,李秉衡的所作所为,一定程度上确实加快了北洋水师覆灭的速度。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在甲午战争时,山东清军总共只有不到60营,大约3万人左右。而这些部队中,八旗、绿营等部早就糜烂不堪,战斗力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另外大约有1/3是战争爆发以后临时招募的新兵,战斗力也非常堪忧。

而在辽东清军连续战败以后,原本调往山东的清军其中相当部分也被抽调到了北京,用于加强京畿防务。所以李秉衡实际能用得上的部队数量也很有限。根据辽东清军和日军战斗的结果看,李秉衡手下这点兵力即使全部投入,和日军也是相差甚远,无法改变威海卫失守,北洋水师覆灭的结果。当然,如果李秉衡和李鸿章能全力配合的话,那么日军的损失会大一些,结果能好看不少。


文章TAG:甲午战局胜负已分  李秉衡  甲午  战局  胜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