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最后一位皇帝宋恭帝,为何在灭国后还活了47年?

宋恭帝也实在是一个可怜悲惨的人,三岁的时候,被掌权的奸臣贾似道,给扶上了皇位。小小年纪,那些人就要他去承担救国的大任,在他5岁(1276年)时,被元军俘去元朝的上都。他的一生,似乎注定要被人摆布。公元1274年(咸淳十年)七月初九,南宋的第六位皇帝,宋度宗赵禥因一生纵欲过度而去世了。他没有看到元军兵临城下,这一辈子他都在贪图享乐中度过,把那些苦,那些该承担救国的任务留给了下一代。

原本宋度宗驾崩,理应由他的庶长子宋端宗赵昰继承皇位。可奸臣贾似道却偏偏要立嫡子继位。于是便将才四岁大的赵顯(1271-1323)给扶上龙椅,由谢太皇太后和全太后这两位后宫之主垂帘听政。一个三岁的孩子他知道什么,朝廷的一切大小事,还不是凭贾似道以及太皇太后他们说了算。他这小皇帝,不过是这些人手中的傀儡或者大宋招牌罢了。

小小的龙袍里,包裹着小小的身子,还有一颗什么都不懂的心。如今三四岁的孩子都能拍视频,哈哈大笑,过着每天睡到自然醒的幸福日子,可他不得不早早起床被抱着去朝堂。他每天上朝就坐在皇位上,看着朝堂里那些跪拜的身影,看着跟太皇太后和全太后汇报着大宋眼下的情况后又迅速离去。他不会懂什么是洪灾什么旱灾,什么是奸臣忠臣,又什么是元军。

他不知道大宋被元军拿下的四川在哪里,也不知道被元军夺下的汉阳、鄂州在哪里,更不会知道宋都的建康又在哪里。咸淳十年(1274年)八月初十,接连下大雨,天目山崩裂,雨水汹涌流进,安吉、临安、余杭百姓淹死者无法计算;九月初五,发米赈济余杭、临安两县水灾百姓,余杭灾害特别严重,再给米二千石;十五日,免除遭水灾州县当年田租;月底,闽中旱灾;冬十月底,闽中发生地震。

咸淳十年九月,元军向南宋发起了总攻。十二月,伯颜率兵进逼鄂州,在青山矶击败宋将夏贵率领的鄂、汉守军,汉阳、鄂州相继陷落。朝庭很乱,朝堂又很忙,可他每天只能坐在那宽宽的龙椅上,在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引导教学下,点个头说一句“准奏”。他连什么是“准奏”都不会明白,只知道母亲和祖母教他说什么,就按照母亲和祖母教的去说。

只要他说了,那就是圣旨。与其说是他母亲和祖母教的,还不如说是他母亲和祖母听从了贾似道的话,而遵从了贾似道的意思下的旨。朝堂越来越忙了,朝堂中那些来往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吵闹声、争辩声,那是此起彼伏地。太皇太后和太后耳朵都听起茧子了,却又对此没有办法。如果赵顯有四岁前的记忆,那他一定会记得一个人,此人就是文天祥,如果他还明白什么是忠臣,那他一定会知道文天祥就是大宋忠臣。

然而他不记得,他也不会明白,再说朝堂里来往的人,他又能记住几人呢?又能明白什么呢?终于,有一天他不再坐这尊龙椅了,也不用再看到那些忙碌的身影了,虽然他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但他似乎觉得以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小孩子能想的除了玩和吃,不就是睡吗?无知的年纪,不懂何投降。大宋抵不住元军的猛势,以至于让元军攻破了临安,无奈之下,谢太皇太后只能拿出传国玉玺和降表,向蒙元投降。

如果全太后或者谢太皇太后,能够组织兵力与蒙元抗衡,或许不至于投降,可就因为她们心里想着,希望着蒙元能如辽金那样子适应不了南方气候,又或者满足于大宋的称臣纳贡,如此大宋能再次向高宗皇帝那样中兴大宋。又如果,朝廷在罢免了贾似道后,不用陈宜中这样的“夸大话实胆小“的人为相,而是任用文天祥那样的贤臣忠臣,或许时局又不一样了。

然而,这一切没有如果可言。何况蒙元不是辽金,暗弱无主见的太皇太后也没有重用贤臣抗元,另外蒙元的目地就是要灭宋。因此即便任用贤臣,也顶一时,除非顶到赵顯长大,赵顯长大后,有他祖宗赵匡胤的魄力,有朱元璋的帝心,或许真能让大宋延续百年。当然,这不过是自我推测罢了。公元1276年(德佑二年)正月初,这要是放在以前,必定是家家过春节,全国都沉侵在过年的欢庆中,可是临安城上空却是乌云密布,黑沉沉的。

没我快一点欢庆气氛,反而是显得有些压抑和沉重,因为元军已经兵临城下,围困住了宋朝都城临安。二月初五,大宋朝廷向北元投降。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初五,派遣监察御史刘祒奉表称臣,上大元皇帝尊号为仁明神武皇帝,每年缴纳银绢25万,请求保存疆土以奉祭祀祖先之礼;十八日,派遣监察御史杨应奎奉上国印投降;二月初五,率百官在祥曦殿拜表,诏谕郡县投降,元朝使者进入临安府,封府库,收史馆、礼寺图书和百司印符、告敕、罢除官府和侍卫军;五月初二,在上都朝见元世祖忽必烈,降封开府仪同三司、瀛国公。

大宋在这一刻已经宣示着灭亡,然而却有一部分大臣向南跑了,只有一部分大臣还留在临安城里。那逃跑的大臣,像文天祥、陆秀夫大臣等带着逃到了福州,并于德佑二年(1276年)二月初五,也就是太皇太后带领群臣拜表投降(xiang)北元的这一天,文天祥、陆秀夫等扶立七岁的赵昰(1269-1278)在福州称帝,尊赵顯为宋恭帝。

史称宋端宗,赵昰登基时已七岁,此时的他是比四岁登基,如今也才6周岁的赵顯要懂得更多些。六岁的他不知道何为投降(xiang),只知道祖母和母亲都向人下跪了,他似乎也要对别人下跪。或许,他知道一点点,可此时此刻已不是他能够左右得了的。去往北方,削发为僧。公元1282年(至元十九年),元朝中书省奏请皇帝,将瀛国公赵顯等迁移至上都,得到了元皇帝的同意。

于是,十一岁的赵顯便随同母亲全太后从建康北上,于五月初到达上都,去拜见元世祖忽必烈。元世祖见了他们后,便降(jiang)封他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大司徒、瀛国公。而他的母亲全太后则选择了削发为尼,在大都的正智寺出家,常伴青灯古佛,他母亲削发为尼的时候才二十多岁。从皇宫出来,元世祖派他去牢里劝降一个人,虽然他不知道要劝降谁,但还是按照元世祖的吩咐去了。

这个要被他劝降的人,就是文天祥(于1278年,景炎三年【赵昰年号】被元军所捕,在过零丁洋时,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蒙元劝他投降,他没有投降)。他不记得文天祥,但文天祥记得他。刚见面,文天祥就抱着赵顯痛哭,嘴里哭喊着“圣驾请回。”赵顯看到文天祥哭得撕心裂肺,他也哭了,就连大人教他的那些话都忘得一干二净。

文天祥最终还是死了(1283年1月)。他没有因为妻女在北元宫中为奴,投降就能让家人团聚而归顺大元朝廷,他保持了自己大宋臣的名节。文天祥死了,大宋就真的是灭亡了(记得法国里最后一课里说过,只要一个还爱国忠国的人没倒下,那这国家就没亡)。在北元上都长大的宋恭帝赵顯,没有对那些四书五经感兴趣,而是对佛学有兴趣,他一心专研学习佛法。

对于佛法上的研究是大有长进,深得元世祖的赏识和喜爱。在他十八岁的时候(1288年),元世祖让他去土蕃(西藏)继续深造,而在他去土蕃前,还生了一个儿子(具体是跟谁生的儿子不知道)叫赵完普。带着儿子去土蕃后,他便削发为僧,从此当起了和尚,法号“合尊”。此后为了忘却曾经的伤心事,潜心学习藏文。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何况他们赵家的人就是带着这种遗传的文化素养。

没过几年,赵㬎,也就是合尊大师已经在藏佛界中暂露头角,成为一个把汉文佛典译成藏文的翻译家,并且还担任过萨迦大寺的总持。成为当时土蕃的佛学大师,他在土蕃四处为民众讲经、潜心研究佛学。不得不说,他的佛学造诣很高,他不仅精读佛学经典,甚至还翻译了百法明门论》,还有深奥的《因明入正理论》,在扉页留下了题字,自称“大汉王出家僧人合尊法宝”。

就因一首诗,结束了他的一生。原本已一心向佛的宋恭帝赵顯,应该是心无杂念,他人生的终点应该叫圆寂。可就因为那首诗:(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让元英宗特别愤怒。元英宗认为他是在暗处起了心思,借助梅花表达自己的志向,以此想复国,对大元抱负。他如果以大宋皇帝为旗号,一定会有许多原宋朝子民投奔,然后反元,所以元英宗将他处死了,时年52岁。

可他这诗中根本没啥特殊含义,只是想表达梅花那坚韧不拔的精神而已。写在最后:宋恭帝赵顯的一生,真的可以用悲惨来形容,三岁登基,五岁被俘,十八岁当和尚,52岁因一首诗而丧命。他在北元时应该听过关于南宋灭亡的原因,可他知道,自己再怎么样,也奈何不了元朝。即便宋末帝赵昺没有随同陆秀夫跳崖而死,而是自崖山反战,接连打退北元保住了南宋之地,他也不可能被赵昺邀请回去当继续大宋皇帝。


文章TAG:朱元璋出生的5年前  赵显  朱元璋  出生  5年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