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和为什么不是明朝开国六公之一?

因为汤和的军功不够。洪武三年,为扫清北元对明朝北部边疆的军事威胁,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冯胜为右副将,邓愈为李文忠副将,汤和为冯胜副将。出师北伐。由于此一役,明军大获全胜,歼灭了元廷部署在近塞地区的13万元军主力。所以事后,朱元璋论功行赏,大封功臣。在受封功臣中,有六人封公爵,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

这里面没有汤和。汤和当时只是封中山侯。年初北伐时,五个主要负责人,四个都封了公爵,唯独汤是侯爵,凭什么?对此,《明史》的解释是这样的。守常州时,尝请事于太祖,不得,醉出怨言曰:“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太祖闻而衔之。平中原师还论功,以和征闽时放遣陈友定余孽,八郡复扰,师还,为秀兰山贼所袭,失二指挥,故不得封公。

汤和早年在常州驻防时,因为一些事,私下里发朱元璋的牢骚。后来这些牢骚话被朱元璋知道了,导致老朱对汤和很不满,心中产生了嫌隙。而正是因为这种不满,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汤和的封爵。值得一提的是,汤和后来封公爵,特赐世袭凭证时。由于朱元璋对他当初的牢骚之言还耿耿于怀,便命人把汤和在常州时的过失专门刻在了世袭凭证上。

借此敲打他。汤和的这个世袭凭证,应该是明朝所有的世袭凭证中,独一份的存在。不过,汤和毕竟是和朱元璋一起从小玩泥巴长大的发小。而且,早年朱元璋初任将军时,很多人都不服他,是汤和带头服从号令,帮助朱元璋树立威信。朱元璋才逐渐控制了部队。从取和州,时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和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

因此,朱元璋对汤和,多多少少还是有兄弟感情的。所以洪武元年,当徐达、常遇春、冯胜等人领兵北伐,啃元朝这个硬骨头时。朱元璋交给汤和的任务,只是南征福建军阀陈友定。从这个安排上,可以明显看出,朱元璋是有意给汤和“抬轿子”,让他虐菜,刷军功。然后方便给他加官进爵。但不想,汤和南征期间,前期顺风顺水,临到要回师时,阴沟里翻船,被山贼偷袭,丢了两个卫所。

这事导致汤和被记了过。等到洪武二年,汤和回师后,朱元璋又给他安排任务。令他北上河南,先与冯胜会合,然后配合徐达、常遇春,会剿盘踞在山西的王保保。这个任务明显也是给汤和抬轿子刷军功的。因为自从徐达、常遇春誓师北伐,渡过淮河开始,华北地区的元军就都是望风而逃。以汤和的功力,打一帮毫无斗志的元军,想必没什么难度。

并且,徐达和常遇春才是主力。冯胜和汤和只是辅攻,配合徐、常包抄王保保罢了。这仗对于汤和来说,难度不大,只要他稳扎稳打,等到徐达、常遇春歼灭王保保后,功臣名单上自然有他的名字。可是,汤和这一次又阴沟里翻了船。汤和率三万明军翻越太行山后,起先心里还颇为谨慎,取得两战两捷。但这个时候,他就又飘了。脱离了大部队,孤军深入,一头扎进了元军设在山西韩店的包围圈中。

王保保也是当世之名将,这种自己主动送上门的肥肉,他岂能放过?于是在韩店,汤和部遭受重创,仅被歼灭的人就有八千。算上受伤的,三万大军,死伤了一大半。这一战,对山西战役的大局的影响不大。后来徐达、常遇春在太原城下,团灭了王保保的十万大军,明军最终还是拿下了山西。并且明军还一鼓作气,拿下了关中。但是对于汤和来说,屡次吃败仗,影响可就大了。

他不管是南征,还是北伐,表现都不理想。这与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相比,显然就差了很多。所以等到洪武三年,朱元璋论资排辈,大封功臣时,汤和就没能封公爵。不过,前面也说了。汤和与朱元璋的私人交情非同一般。好哥们因为军功不够,不能封上公爵,朱元璋不可能不管不问。于是到了洪武四年,明朝西征四川时,汤和便又被朱元璋派去刷军功了。

这一战,汤和是主将,周德兴、廖永忠分别是左右副将军。他们三人率军由湖广入川。另外,驻守关、陇的傅友德在北面牵制夏军的一部分兵力,帮汤和分担压力。但是这一仗,汤和的表现仍不尽如人意。他率军抵达三峡后,磨磨唧唧。最后,夺得头功的人,是负责侧应的傅友德和他的副将廖永忠。回朝受勋领赏的人,也是傅友德和廖永忠。

而汤和回去后,则被老朱劈头盖面一顿骂。具体是怎么骂的,《明太祖实录》有记载。尔朕旧人,自濠梁相从,军功不细,宜爵尔为公,缘功过不相掩,封尔为第一侯爵。今又不能自奋,而使他将得上功,朕甚为尔惜之。——《明太祖实录》朱元璋说,咱俩什么关系?我是一直想给兄弟你封公爵啊!但你怎么为什么老是掉链子呢?怎么就拿不出能让人信服的战功呢?我是真的替你感到可惜。

此时的汤和,知道自己能力不太行,也知道朱元璋的想法。于是,他多的话也没说,就是对着朱元璋不断“顿首谢罪”。洪武五年,王保保率元军在北境频繁袭扰明朝卫所,朱元璋召开廷议,讨论此事。徐达等人强烈要求北伐,与元军决一死战。朱元璋思虑再三后,同意了打这一战。令李文忠、徐达、傅友德各率一军,与元廷在漠北决战。这便是“漠北之战”。

战前,按朱元璋的安排,汤和率部,配合徐达作战。这其实也是一次帅师而出、凯旋而归的刷军功之旅。一方面,元军的战斗力,大家都已经了解的很清楚了。只要指挥得当,必胜。后来西路军在傅友德率领下,七战七捷,歼灭数万元军,收复河西走廊。取得了堪比徐达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旷世奇功。另一方面,徐达百战百胜,此前没有败过。

跟着徐达出征人,加官进爵几乎是妥妥的。但是,徐达此次出征,在面对曾两次败于自己的王保保时,居然没打赢。汤和率本部人马与元军交战时,也没能经受住考验,被元军击败。这仗没打赢,加官进爵自然是告吹了。能不挨罚就算好的了。事后,朱元璋的反应是“帝不问”。不想追究谁的责任。此后的三年,朱元璋基本没有给汤和安排什么作战任务。

汤和先是与李善长一起营建明中都皇宫,后来又负责修通州外城。一个领兵的大将,变成了工程队队长。直到洪武八年底,朱元璋才给汤和安排一个任务,追击北元大臣伯颜帖木儿。这一次,汤和虽然没有抓到伯颜帖木儿。但取得了战场大捷,总算是圆满完成了任务。洪武九年,汤和前一年没逮住的伯颜帖木儿屡次寇边,朱元璋任命汤和为征西将军,驻防延安,本打算让他追杀伯颜帖木儿。

但伯颜帖木儿自己主动上门乞求和解。于是汤和就捡了这个军功。到了洪武十年正月,朱元璋念及汤和以前的贡献,也觉得汤和的军功应该够了,便特进汤和为光禄大夫、左都督、左柱国、加封信国公。汤和凭此次加封,成为明朝开国后,第七位实封的公爵。此后,朱元璋又加封了两个公爵,颖国公傅友德和凉国公蓝玉。算上汤和,以及洪武三年封的六位国公。

洪武一朝,总共有九人实际获得国公爵位。把这九人摊开来看,李善长是文官之首,常升沾了老爸常遇春的光。暂且不提。汤和与其余六人相比,军功真的不够看。徐达、李文忠、冯胜、邓愈就不必说了。傅友德在西北七战七捷,又有平定扫荡云南之功。蓝玉更厉害,捕鱼儿海一战,堪比封狼居胥和勒石燕然。而汤和呢?一个拿得出手的战绩都没有。

估计也是知道自己的贡献不能服众,加之早年的牢骚,又被朱元璋反复拿出来敲打。所以汤和的晚年,极有自知之明。行事极其的谨慎。还没等朱元璋发话,他就先主动申请退休。他每年一次的入京朝见,所听关于国事的议论,不敢向外泄露一句。口风很紧。朱元璋对汤和的表现很高兴,每次想对功臣下手时,都把汤和排除在外。最终,李文忠死的不明不白。

傅友德和冯胜两位大明开国猛将如何评价?

傅友德和冯胜是明朝开国名将,两人和朱元璋一样都是安徽人,傅友德出生世代务农家庭,投军刘福通,随李喜喜入四川,明玉珍占四川又归属明玉珍,再归陈友谅,最后和丁普郎投奔朱元璋,傅友德曾发出感慨,这回遇到真主人了。傅 友德战功赫赫,打陈友谅,取甘肃,四川,争伐北元,尤其攻占了云贵,使云南从唐朝分裂出去后又回归汉族政权管辖。

冯胜叫冯国胜,后叫冯胜。他喜读兵书,和哥哥冯国用占山结寨自保,投奔了朱元璋,冯国用死后冯胜接替哥哥位置。冯胜争战陈友谅,张士诚,打北元,攻占辽东,尤其和北元作战,冯胜和傅友德战绩好,大获全胜,嘉峪关就是冯胜主持修建的,而徐达和李文忠没什么战果。攻占辽东也是冯胜挂帅,功勋卓著。但冯胜有贪污占小便宜毛病,被朱元璋处罚过,尤其攻达高邮时为了和徐达争攻被敌人所骗,先进城人员被敌人关进城里全部杀死,朱元璋大怒,把冯胜招回打四十军棍又让其步行返回前线。

冯胜最后和徐达一同把高邮攻下。常遇春也是投奔刘剧占山为王的,看刘剧没有大志才投奔朱元璋的。朱元璋手下大将来源方式不同,徐达和汤和算是朱元璋同乡故里。这些将军中冯胜算是有文化有知识,好读兵书的。提历代名将,徐达和常遇春常排第一第二,其实傅友德和冯胜功劳不比徐常少,徐常死后,基本都是傅冯挂帅,傅冯攻占区域应该在明朝数一数二,傅冯也算皇亲国戚,但嘴后都死于朱元璋手里,傅友德死的挺惨,把自己儿子杀死又在朱元璋面前自杀,冯胜是死在傅友德之后,被朱元璋赐死。


文章TAG:跟随朱元璋43年  冯胜  跟随  朱元璋  43年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