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才子,苏辙是如何活出了自己的人生?

苏辙大概是史上最“惨”的孩子,套用现代流行词汇就是:我太难了!同为“唐宋八大家”的“三苏”,苏辙总是存在感最低的那一个。爸爸苏洵27岁才开始认真读书,写的文章连欧阳修都赞不绝口。哥哥苏轼就更不用说了,宋朝顶流人物,写诗、写词、画画等都不在话下。可一到苏辙,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苏轼的弟弟”。可苏辙最想告诉大家的就是,我就是我,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他的《自写真赞》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辙并不只是苏轼的弟弟那么简单。

《自写真赞》心是道士,身是农夫。误入廊庙,还居里闾。秋稼登场,社酒盈壶。颓然一醉,终日如愚。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苏辙到底为自己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如何活出自己的人生。1、苏辙的道士形象:是闻道者而不是修道者“道士”形象是苏辙为自己塑造的最主要的自我形象,但他的“道士”不是进行宗教行为的修道者,而是修身养性的闻道者。

在苏辙心目中,首屈一指的“闻道者”是“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这也是他的偶像。颜回的那种安贫乐道、旷达淡泊的处世精神,将苏辙深深折服了。于是,苏辙经常在诗歌中描绘出一个孤高超世的闻道者形象。这也成为苏辙一生的精神追求。比如,他在《雨后游大愚》中写:一饱人生真易足,试营茅屋傍僧居;在《将移绩溪令》中写:他年贫富随天与,何日身心听我闲。

他把自己的想法都写在诗里,表明自己不贪图于物质享受,用生活的窘迫来衬托自己的旷达。2、苏辙的农夫形象:不是空想是认同“三苏”虽然在文学上成就出众,但早期却是家境贫寒,本来应该是要以种田为生的,但爸爸苏洵发话了:咱们要走寒门苦读之路,当大官,干大事。于是,“三苏”就去参加科举考试了,考得都还不错,苏辙甚至还当上了宰相。

如果一定要拿苏轼与苏辙作比较得话,苏辙更胜一筹的就是官大!在苏辙的诗中,我们总是能够看到“农夫”形象的存在,看到他为自己构建的理想的隐居生活。但是在晚年之前,他其实从未实现过归耕的愿望,“归耕”几乎成为苏辙所特有的口号。直到晚年,苏辙闲居颍昌,以种田为生,在切身体会过农民生活之后,他的“农夫”心理才逐渐培养起来,“农夫”形象也逐渐丰满起来。

比如,苏辙在《久雨》中写道:愿见云解脱,秋阳破群阴。他开始以农夫的眼光取看待自然现象,体会到农民的不容易,所以他以自己的愿望代表农民盼望雨停的心情,把自己和农民的生活联系起来。这里的“农夫”身份已经不再是空想,而是苏辙与农民共情后的同理心,是对“农夫”身份的认同。3、苏辙的官吏形象:既是政治家又是失意者苏辙几乎一生都在官场“摸爬滚打”,他把自己的“官吏”形象分化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爱国爱民的政治家,另一种是仕途坎坷的失意者。

在《送排保甲陈佑甫》《东方书生行》等刺政诗中,苏辙塑造了一位耿直的诤臣形象和清官形象。在晚年诗歌《秋稼》《欲雪》中,苏辙突出描写了农民生活的艰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展现出关心民生的形象。从他的众多诗歌中,我们看到的都是积极的官吏形象,实际上他的现实状态依然有些窘迫。比如:《次韵赵至节推首夏》中写道:官居寂寞如僧舍,海燕怜贫故入扉。

《官居即事》中写道:此身已分长贫贱,执爨缝裳愧老妻。贫穷孤寂才是这位满腹才学的官吏的真实状态,只是他经常以“道士形象”自居,用闻道者的豁达掩盖这种窘迫;以“农夫形象”自比,把大家对他官场生活的关注引向归耕的美好构想。苏辙这一生,都在积极向哥哥苏轼靠拢,也在不断摆脱苏轼的束缚,他就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中,探索着自我形象与自我意识的升华。


文章TAG:唐宋八大家苏洵的简介  苏洵简介  唐宋  唐宋八大家  八大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