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一清为何人,帮过王阳明,可又为何死不瞑目?

杨一清是大明王朝正德到嘉靖朝的名臣,他是明宪宗弘治年间入仕,到嘉靖时,已是四朝元老。杨一清租籍是云南安宁人,曾经有过短暂的时间回过安宁,现在安宁文庙的墙上还有杨一清的诗,他的故乡在温泉镇,现在尚有许多遗迹。温泉镇有两个明代历史名人留下过足迹,一是杨一清,一是杨慎。杨一清的从政时间与王阳明基本是重合的,杨一清年纪比王阳明大,王阳明刚入仕不久就因反对刘瑾被发配到贵州龙场。

这时的杨一清己经是方面大员了。他与王阳明之间的交织,我没查过,但是政治理念应该是相似的,因为让刘瑾倒台的关键人物就是杨一清。此题问杨一清为何死不瞑目?这就要谈到杨一清与张璁之间的权利斗争,要谈他们的斗争,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嘉靖朝一个著名的事件,议大礼,也称“大礼议”。二是明朝为了保证皇权专制而设立的内阁互斗的政治制度。

先说议大礼事件,这是贯穿嘉靖朝前期一二十年的一件大事。原因是,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去世后没有儿子,继位的是他的堂弟朱厚熜,也就是嘉靖。嘉靖继位后,想封他死去的爹兴献王为皇帝,而这是违背封建正统礼法的,朝庭中一部分人反对,一部分人支持,斗争了一二十年,才把问题解决了。这一事件就称为“大礼议”。对议大礼的评价,在现代人看来,没什么意义。

嘉靖是叫孝宗为爹,还是兴献王为爹,都无所谓,反正二人都死了。可在当时,绝对是大事,因为他会对社会形成很大影响。按常规,朱厚照死了,没有儿子,当时的首辅杨廷和要为他过继一个儿子来继承家业。可是武宗侄子辈的没有合适的,便为他爹过继一个儿子,算武宗的亲兄弟继位。可是嘉靖上台后,不认帐了,只想继承家业,却不想给人当儿子。

这就引起了比较正统的大臣的不满,群起反对,这些反对的人是占多数的,以杨廷和为首,在当时被称为“守正诸臣。“另一部分人是懂得变通,既然皇帝决心办这事,他们就想尽办法为皇帝找理论根据。这些人就被称为“议礼诸臣。“张璁就是议礼诸臣的代表。他挖空心思为皇帝找到了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叫“承统无继后“,这是从儒家典籍中挖出来的,翻译一下很简单,就是“只当皇帝不当儿。

”议礼诸臣在当时是被目为逢君之恶的小人的。但是张璁四十七岁才中进士,功名之心很重,如果不利于特殊事件进身,恐怕一辈子也混不到内阁中。在守正之臣与议礼之臣的斗争中。议礼派受到皇帝的支持,杨廷和被罢官。张璁一步升天,很快被提拔到内阁中去。在这场斗争中,杨一清的态度是比较超脱的,一开始,他没有反对张璁,反而对张璁表现出欣赏的意味。

张璁天真的以为杨一清与自已是一派的,可是在张璁入阁一事上,杨一清并没有推荐张璁,这就引起了张璁的仇恨。以此便开始了他们的权力之争。张璁与杨一清的争斗与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是有关系的。朱元璋和朱棣废除宰相制实行内阁制就是为了加强皇权。使得内阁互相争斗而削弱个人权利。明朝后期首辅的权利虽然很大,但都不能与前朝的宰相比。

明朝首辅称“当国“,按惯例,内阁首辅说了算,首辅主要是看进入内阁时间算的,首辅如果丁忧,父母死了回家守孝,次辅就顶上,成为首辅。假如原来的首辅又被皇帝召回来,那么现在的首辅就要退到次辅的位置,说话就不算了。这对于权欲心很强的政治人物来说,无疑是很难过的。所以明后期形成一种做法,如果把对手搞下去之后,必须痛打落水狗,不死不休,否则,他那一天东山再起的话,你就面临报复。

张璁必要置杨一清于死地是因此,而后来的严嵩搞死夏言,也是因此。政治家上位的手段,不去评论了,张璁上位后,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这也是不能否定的。杨一清活到七十多岁死去,也算是寿终正寝。可是他在临死之前,张璁们一直在搞他的材料。只是死了之后,没有威胁了,事情才了了。把杨一清和张璁比较一下,杨一清头脑灵活,军事才能非常突出,政治手腕也很厉害。

搞倒刘谨,就是证明,张璁虽然也是不错的政治家,个人觉得从能力上说,还是比不过杨一清,但杨一清最终败下阵来是与能力无关。与皇帝的关系有关。杨一清虽然不反对大礼议,但他却没有为议礼做出实际贡献。而张璁却是冒着万人的唾骂,帮嘉靖完成了心愿,赢得了皇上的心。皇上的支持,才是他取胜的法宝。张璁的本事,杨一清应该是清楚的,不把张璁放在眼里也是很正常。

怎么看待像杨廷和杨一清这样有名望的大臣,因为私欲阻止王守仁进京入阁?

明代的党争比较复杂。当时的人也不一定弄得清楚,~更何况几百年后的今人。更历史有时候也有一定的不真实性,皇帝权臣也有美化自己的可能性。我们也只能参读史料,发表一些个人见解,也未必完全正确,请笑纳?1明朝制度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2皇帝的态度只能说王守仁这样能文能武还有很大号召力的人,皇帝不会让他入阁的。


文章TAG:一句话扳倒四朝元老  杨一清  一句  一句话  扳倒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