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起源是什么

在我国古代,人们以12地支记载年历。其中“寅”为岁首,正月为寅月,二月为卯月,依次,五月为午月。五月初五,是午月开始的第五天,“午”与“五”同音,端五这一天又称端午。爱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殉国,人们为了缅怀屈原,逐渐演变成每年的五月初五划龙船、吃粽子的传统节日,同时,还有在家门上挂艾草和纸葫芦的习俗。

你知道端午的来历吗?

路漫漫而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时伟大诗人屈原,满怀一腔热血,写出这个千古名言,在楚国因正直而受到朝中众臣排挤,使一身报复无处施展。楚国灭亡时,感到对生活失去信心,抱着石头走入汨罗江中自尽,后人为了记念这个伟大爱国诗人,就是在他投江这一天取名端午节,每年这一节气,就举行赛龙舟,包粽子等活动作为一种纪念。

端午节的由来,又有什么禁忌?

对于上班族的我们来说,公休日是最好的福利了。加班有三倍的工资,不加班可以有个小长假还不扣工资(要是天天这样就好了)。可是关于即将到来的端午节,你知道它的由来吗?除了吃粽子,让我们一起听听端午节的故事,再来纪念一下我们的先辈。一、纪念屈原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

他用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千百年的中华儿女。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当秦军攻破楚国京都的时候,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这天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着大石头投汨罗江死了,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很多渔夫们划起船只,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所以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对我们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所以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二、纪念伍子胥 纪念伍子胥的说法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原本是楚国人,可是他的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向吴国,帮助吴来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伍子胥建议,要彻底的消灭越国,可是夫差不听。

而且吴国的大宰受越国的贿赂,向夫差进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也认为伍子胥原本就是楚国人而相信大宰的话,于是就赐子胥宝剑。伍子胥原本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人,就这样被陷害了。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

一个忠诚的人,却落得这样的下场,人们替伍子胥感到惋惜,于是就将端午节定为纪念伍子胥之日。三、纪念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时期上虞人。她的父亲溺水江以后,好几天没有见到尸体。当时孝女曹娥才十四岁,昼夜在江边嚎嚎大哭。过了十几天以后,在五月初五那天也投进了江中去寻找父亲,五日后抱出父亲的尸体。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在当时较为流传。 随着人类的繁衍和历史的发展,端午节就成了人们用于祭祖的节日。也由当时的局部活动变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更在今天,变成了公休日。

有谁知道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回答:五月初五吃粽子,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一生忧国忧民而投汨罗江自杀。楚人为了保护他的身躯不受鱼虾的侵害,于是包了粽子投入江中,从南北朝开始至今。为什么要吃粽子:1.是纪念屈原。2.是求子端午节中,人们互赠粽子寓意是求子。九子粽,九个粽子连在一起。3.功名得中,因为“粽”和“中”音近,古时寓意考中功名。

端午节快到了,一起谈谈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等。节日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一、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粽子花样很多,大多是用糯米包的,里面有肉粽、蛋黄粽、栗子粽、豆沙粽、红枣粽等等,我们家乡有种习惯,是用稻草灰水煎粽子的,煮出来颜色也好看,黄金色的,吃起来特别好吃香喷喷的。

二、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为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过去相救,但终末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初五以划龙舟作为纪念,借龙舟驱逐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三、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戴香囊,香囊内有艾叶、硃沙、雄黄、香药,清香四溢,可做为驱邪,香囊外观很美,小孩子都很喜欢戴。

四、悬艾草,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把艾草挂在门上,艾草还可以煎鸡蛋,艾草水可以洗头洗脸。听父母说吃了鸡蛋和艾草水洗身体,驱除身上的温气和邪气。其实艾草平常我们也可以多摘些泡脚,对身体有很好的保健作用。五、在南方还流行吃五黄,黄鱼、黄鳝、黄瓜、蛋黄、雄黄酒。农历五月,南方人称“五黄月”,因有五种带“黄”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

在端午节的中午,最适宜吃五黄餐,就是把五种带音的颜色食物混在一起吃,因为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以用端午节的力量,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力。六、雄黄酒:把雄黄酒喷洒在房内外各个角落里,可以驱蚊、蛇、蝎、蜈蚣等。用雄黄酒涂在小孩身上,脑门、耳朵、鼻子、手腕、脚腕等多处涂抹,可以驱赶一切毒害侵扰。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其由来和文化内涵是什么?

一,端午名称趣谈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西晋周处《风土记》解释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都有初五、十五、二十五三个带五的日子。初五是开头的一个五,故叫端五。据说唐玄宗八月五日生辰,为了避五之讳,下令把端五改为端午,并把端午节视为大节,常有赏赐。杜甫《端午日赐衣》中就有“端午被恩荣”的诗句。

午,属十二支,农历十一月为子月以此为序顺推,五月恰逢午字。故五月又有午月之称。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所以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有叫“五月节”的。民谣唱道:“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蒲剑斩百邪,鬼魅入虎口。”端午节这天,为“驱魔避邪”,民间有把艾叶、菖蒲悬于门上的习俗。因此,“端午节”也称作“菖节”、“蒲节”。

农历五月也有叫做“菖月”或“蒲月”的。民间传说,战国时代的大诗人屈原是五月五日投江自沉的。为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我国一些地方每年端午节要进行龙舟比赛。龙舟竞渡往往在风和日丽,艳阳高照的中午进行,叫着“端阳竞渡”,故端午节又名“端阳节”。端午节还叫“女儿节”。清末江苏长洲彭蕴章在他的《幽州土风吟•女儿节》中说:“女儿节,女儿归,耍青去,送青回。

球场纷纷插杨柳,去看击球牵裙走;红杏单衫花满头,彩扇香囊不离手。谁采艾,装拏衣?女儿娇痴知不知。”形象生动地叙述了端午节已婚妇女回娘家,未婚女子结伴游玩的喜悦心情和欢快场面。在劳动妇女被压在社会最低层的旧社会,妇女能得到这么一个“解放日”是不容易的。看来端午节叫做“女儿节”,不是沒有道理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府后,曾规定“阴历四月,藉使民时,以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

从此,端午节又有“夏节”之称。因各地习俗不同,端午还有“午日节”、“地腊节”、“天中节”等名称。二,端午节溯源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历来说法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这么几种说法:其一,纪念名人说。端午节名人说法,流传很广,涉及到的人物也比较多。最主要的说法是纪念屈原、伍员等。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最广。据南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说:“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筒贮米祭之。

”南北朝时期成书的另一部著作《荆楚岁时记》中提到龙舟比赛的三种起因,其中之一是“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并将舟揖以拯之,今竞渡是其迹”。由此可见,端午节民间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都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彰明法度,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靳尚等人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

顷襄王即位后,屈原被赶出都城,流放于沅、湘流域。在流放中,屈原忧国忧民之情更笃,写下了《离骚》、《天问》等不朽诗篇,叙述自己的家世、生平和政治主张,揭露当权者的昏庸腐朽、排斥贤能的种种罪行,表现了屈原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和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在绝望中抱石自沉于洞庭湖东南的汨罗江,时为农历五月初五日。

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设法搭救,众艀争相划入汨罗江中,以后便发展成为今天的龙舟竞赛。又传说屈原遇难后,楚国百姓纷纷往江里扔筒粽,使屈原之尸免遭鱼虾之侵吞。从此也就有端午节食粽的习俗。端午节纪念屈原之说相沿至今,普遍流传,充分表达了我国人民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深切怀念和崇敬。另一种说法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

此说江浙一带流传甚广。其依据也出自《荊楚岁时记》:“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引文中提到的屈平,即战国时期楚国的阖大夫屈原。此说不仅否定了端午节纪念屈原的说法,而且把端午节出现的时间,由战国时代提前到春秋时期。子胥,即春秋时期的吴国大将伍员,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伍子胥帮吴王阖闾打败了劲敌楚、越两国,完成霸业。此后伍子胥遭大宰伯嚭馋言诽谤,吴王夫差赐“厉镂”剑令伍子胥自刎,尸体被装袋中投进钱塘江。据说从此钱塘江常起怒潮,尤以五月五日伍子胥遇难日潮水势头最猛,直冲越国境内。人们说这是伍君显灵。江浙一带遂有了“五月五日,以迎伍君”之举。每到五月五日晚间,人们驾舟在江上奏节舞蹈,娱慰死者。

以后便相沿成端午龙舟竞渡的习俗。此外,还有端午纪念勾践、曹娥、介子推、岩红窝等的说法。勾践是春秋时期的越王。据西汉《越绝书》载:当年吴越之战越国失败后,勾践为雪国耻,常在五月五日这天演习破吴水兵,以后民间相袭下来,便有了端午竞渡的习俗。曹娥是东汉时期东海孝女,传说她14岁的时候,因其母弱水而死,“乃缘江号哭,昼夜不绝声”。

遂于五月五日“投江而死”。为表示对这位孝女的崇敬,浙江绍兴、会稽一带的百姓,每年五月五日都为她举行纪念活动。历史上,还有说端午节是纪念介子推的。东汉蔡邕的《琴操》说,晋文公为纪念被烧死的介子推,曾下令“五月五日不得举火。”“不得举火”指的应该是寒食节,与五月五日无关。此说可能是蔡邕的一种误记。一些少数民族也有纪念本民族历史名人的传说。

如云南傣族就流传着端午节是纪念傣族古代英雄岩红窝的传说。其二,图腾说我国著名教授闻一多在《端午考》和《端午节的历史教育》等文中,用大量的考证证明:端午节是古代吳越民族——一个龙图腾团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换句话说,端午节是龙的节日。在古代,人们的文化水平跟低,在自然力的威胁下,人们常常疑心某种生物或无生物有着不可思议的超自然力量。

所以,他们认定那些东西是他们全民族的祖先和保护神,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图腾。凡属某一图腾的成员,都要在自己身上和日常用具上刻着该图腾的形状,想以此来强化人们和图腾的关系,求得图腾保护。当时吳越民族逞以“龙”为图腾的。为了表示他们“龙子”的身份,故有以“龙”纹身的风俗。每年五月五日这天,他们还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活动。

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里,包在树叶里,扔进水里献给图腾吃。同时还在急烈的鼓声中划着刻画成龙形的木舟,在水面上游戏,给图腾取乐。这种活动以后就成了端午节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的习俗。闻一多先生的论证,较之民间流传的各种说法更可靠。目前,学木界多沿用此说。其三,夏至说。也有些研究者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

其依据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是吃粽子、赛龙舟。而在记述屈原故乡荊楚地区民俗话动的《荊楚岁时记》中,五月初五的风俗并无吃粽子的记载。而在夏至节中却有“夏至节食粽。周处谓为角黍”的记述。这里所说周处,就是西晋《风土记》的作者。在《风土记》中,吃粽子是作为夏至节的一种习俗记述的。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在《玉烛宝典》中也提出这是夏至节的娱乐活动,并把竞渡放到夏至这一天去分析。

司马彪在《后汉书•礼仪志》中说得更为明確。他认为汉代五月初五的风俗是自夏、商、周时代的夏至节。《岁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夏。”意思是端午节是夏季之中,太阳正合于正阳的位置。从端午节又名天中节看来,这种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其四,恶日说。近几年,有些研究者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

这大概是因为《风俗通义》、《论衡》、《后汉书》等书中有“不举五子”的记载。“不举五子”就是不要五月生的孩子抚养成人,以免后患。据说战国孟尝君田文五月五日生,其父不让家人抚养,说明当时五月初五已作为俗忌。宋徽宗等人也有同样的遭遇。另外,端午节挂文虎、菖蒲,飲雄黄酒之俗,似乎也与五月是“恶月”,五月初五是“恶日”有关。

目前,关于端午节起源的说法颇多。至于哪种说法更符合实际,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研究,揭开这个中国文化谜。尽管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但是,它仍然是我国名族人民普遍共庆的节日之一。在藏族同胞聚居的地区,传说这一天是藏族药王的生日。端午这天,藏胞纷纷携酒至郊外围花而坐,将花瓣置酒中,称为饮百花酒。朝鲜族妇女喜欢在端午节比赛荡秋千。

傣族同胞在这天敲起象角鼓,扣着芒锣,燃放爆竹,载歌载舞。苗族同脑则举行隆重的赛马、射猎话动。至于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民族共同的习俗。端午节习俗的科学性在端午节的习俗中有不少带有迷信色彩。但根据现代科学的分析,有些习俗也的确有一定的科学性。仲夏,天气开始炎热,各类病菌毒虫繁衍滋生,门上挂蒲插艾,是有一定好处的。

据科学分析得知:艾含有挥发性芳香油、鞣酸、氯化钾等成份,有杀虫、驱寒湿等作用;菖蒲含有芳香油树脂和挥发性油,有杀虫、灭菌之功效;香荷包内装的丁香,白芷等,是挥发性强的药未,有利于预防一些传染病;雄黄有抑制真菌、结核杆菌和耻垢杆菌的功效,对毒疮、癣疥等皮肤病的病菌,有杀灭和抑制作用,用其煮水沐浴,对于通透毛孔汗腺和散热都有很大帮助,不仅能清除皮肤上的污垢,还有消除疲劳、舒筋活血和防暑作用。

至于夏日食粽、赛龙舟的作用,则是人所共知的。粽子能清热消火;赛龙舟是很好的群众性体育活动,能愉悦身心,增强体质。故又可认为端午节为健康节。五月端午话屈原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一首长达二千余字的抒情自述诗。标题是“遭逢忧患”的意思。另有《九章》,包括九篇短诗。这些作品反复陈述他的政治主张,揭露反动贵族昏庸腐朽、排斥贤能的种种罪行,表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念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天问》对有关自然现象、社会历史等方面的许多传统观念,提出了怀疑和质问,体现出仆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此外,屈原还作了《九歌》、《招魂》等诗篇。屈原在楚国民间歌谣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它比之《诗经》,句式较长,篇幅扩大,词采瑰丽,想象奇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又具有“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浓厚的地方特色。

这种以楚人独创而又以《离骚》为代表作的特殊形式的诗歌,自汉以来,就被称为“楚辞”或“骚体”,又称为“赋”。屈原是“楚辞”的创始者,其后宋玉、唐勒、景差及汉代贾谊等,都以这种形式创作了一些诗歌。西汉未年,刘向将这些作品汇为一集,名为《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常常以“风”、“骚”并称,风指《诗经》,骚指《楚辞》。


文章TAG:关于「端午节」起源  端午节起源  关于  端午节  起源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