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果的严重性,显然是谨慎对待证据、尽量避免伤害无辜的一个重要考虑。但光有后果严重性这点,恐怕还不足以将刑事司法与其它情境完全区别开来。比如有人会说:假如有无辜者被公共舆论千夫所指,丢掉工作,无以谋生,流落街头,这种后果不可谓不严重吧?那么凭什么说公共舆论不应该和刑事司法一样采取无罪推定原则?这里还需要考虑(刑事)司法过程的另一个特征:相关惩罚的严格单向性。

作为刑诉结果的司法制裁,是单向的而不是双向的:如果法官或陪审团裁定被告B有罪,B就会遭受法律惩罚;如果裁定B无罪,B不会遭到法律惩罚,但原告A同样并不因此而遭到法律惩罚。只有当被告B反诉原告A(造谣诽谤、侵犯名誉权、精神伤害等等),启动一场新的诉讼,A才有可能遭到法律惩罚,但这时B已经从被告变成了原告,而A则从原告变成了被告。

在很多国家的刑事司法体系中,这种单向性又以一种更特定的方式体现出来:刑事诉讼是一种公诉过程,原告方总是国家(或者其它能够代表公权力者),被告被指控的罪行,不仅仅是针对作案受害人的,而且是针对全体人民的。比如在英国,刑事诉讼的形式是R(x) v. y,其中R是王室,x是呈情要求诉讼的受害人,y是被告,R(x)的意思是“王室应x的请求对y提起诉讼”。

美国的刑事诉讼也是类似,比如The People of Illinois v. xxx什么的,意思就是由伊利诺伊州检察官代理受害人提出公诉。为什么“公诉”得以可能?前提之一就是刑事诉讼的单向性:“国家”这个抽象实体不会因为败诉而遭到法律惩罚。反过来,对于双向的民事诉讼(严格说来,民事诉讼中不存在“罪”[guilt],只有“责”[liability]),举证责任就是双方共有的;同时,既然司法后果是双向的,当然“证据优势”原则是最直观合理、不偏不倚的标准。

公共舆论的后果,同样是双向而非单向的。假设A站出来指控B性侵。如果大家(或者至少B所在的社区与工作单位)普遍相信A、认为B确实性侵,并据此对B进行道德谴责和(非司法意义上的)惩罚,比如开除其工作——这当然是B承受了公共舆论的后果。但反过来,假如大家(或者至少A所在的社区与工作单位)普遍地不相信A、认为A是在诬告B,或者甚至即便相信A、却仍然因为文化观念而看不起A,那么A就会反过来承受被排挤、被耻笑、被开除等等遭遇。

在判断的后果是双向而非单向的情况下(和场合里),对是非的判断、以及相应采取的态度与行动,在保护一方的同时,是必然伤害另一方的,这中间没有超脱的办法。比如现在A向媒体指控B做了某件坏事,列出证据一二三。作为旁观者(而不是司法裁决者),如果你说“我对B采取无罪推定;B不需要做任何回应,只要A的指控没有排除我的所有合理怀疑,我就拒绝相信A的证据和指控”,意思其实就是说“我对A采取有罪推定;除非A的指控排除我的所有合理怀疑,我就认为A在造B的谣,并据此对A采取相应的态度和行动”。

刑事司法之所以能够采用(且应当)采用无罪推定原则,除了司法惩罚的严重与严肃之外,其单向性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为正是单向性让其得以摆脱上述的这种两难。不过就算对于刑事案件,也只是案件的裁决者(法官、陪审团)才需要采用无罪推定;对于没有参加裁决的旁观公众来说,每个人心里仍然可以保留各自判断。辛普森杀妻案被判无罪,不妨碍其他人心里面仍然相信他是凶手。

我们也可以换个说法:司法判决和惩罚,只是从整个社会互动中划出的、一个有着严格边界的过程和领域。还有一点:“刑事司法应当采取无罪推定(排除合理怀疑)原则”,这个说法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怎样算是“合理怀疑”,并没有告诉我们怎么去估算被告作案的概率、到底什么样的证据能让我们确定其概率超过99%。特别是在性侵案件中,以往人们常常用“你当年如果被性侵,干嘛不当时就报警”;“你既然愿意孤男寡女同处一室,谁知道你是不是主动”之类说法来discredit受害人的证词。

但是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让我们对性侵受害者的行为模式有更多了解,从而消解这类质疑的有效性,这样一来,我们对于受害人证词可靠性的【默认判断】就应当有一个调整、导致其整体上更有可能排除合理怀疑。对【默认置信度】预期的这种调整,是和社会文化的整体观念(比如“强奸文化”的强弱)相联系的,而这种文化改造,也是近年Me Too运动的一大方面。

说了这么一大圈,什么意思呢?总结起来就是:公共舆论对曾志伟有否性侵蓝瑛洁的讨论,是“各人心里有杆秤”,不同人根据对证据强弱的不同判断来衡量,不受“无罪推定”原则的约束;只有在走司法程序审判曾志伟时,无罪推定原则才适用,没有充分证据不得将他判刑。与此同时,由于男权社会文化往往贬低受害者女性的证词、对她们的证词默认地保持怀疑和不予采信,因此我们许多人才判断性侵指控是否成立时,其实是暗中调低了“确实发生过性侵”的概率的,因此当真正有人站出来指控时,我们已经不需要再把这个概率往下调低了,相反应该多倾听受害者的声音,给她们提供更多的信任。

 6/6   首页 上一页 4 5 6 下一页

文章TAG:innocence  presumption  innocence  presumption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