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位与妻子离婚已长达15年的、多个机器人伴侣的深度用户在纪录片中就不愿脸部出镜。不被认可,是这个目前刚兴起的小众市场的用户,面临的最严峻的生存挑战。曾宝仪在首映分享会上也曾表示,以前会觉得视娃娃为伴侣的人有点怪异,但这次接触让她感受到他们对娃娃真实的伴侣感知。“汽车、手机发明的时候,人们也惧怕它们,但现在人们不会了。

”有专家表示,对于这个新兴市场的亚文化人群,缺乏的是超前的认知和包容。科技伦理,要怎么定义?一个惊人的现实是:我们身边真真切切有人在与伴侣机器人朝夕相处!使用伴侣机器人的大多数群体,通过《机器人伴侣》纪录片逐渐浮现:选择机器人做伴侣,究竟为什么?他们也提供了答案:在现实的人类情感关系中屡屡受挫,伴侣机器人给予了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慰藉。

用一句中国古话说:食色,性也。在对于有着社交压力、经济负担的当下年轻人来说,伴侣机器人或许能弥补有着情感空缺的消费者,这一点,在部分年轻受众看来,或许已无可厚非。然而,涉足于原本和谐的两性关系之中的、伴侣机器人的存在,显然会引起更多关于科技伦理的争议。在《机器人伴侣》片中,一位本身也是AI工程师的受访者表示:“我和我的丈夫感情挺好的,但是丈夫可能只能满足我50%的性需求,而不是100%,机器人对我的生理、心理需求,是一个互补,就像Alexa一样。

”这位工程师对机器人伴侣的观点,对很多人来说都是社会伦理的颠覆。Realdoll实验室现代社会的婚姻观,已经不是我们一厢情愿相信的情况了。正如日本NHK于2019年初公布的一份关于日本人结婚倾向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7%认为“结婚是理所当然的”,回答“可以不结婚”的占68%;认为“即使结婚,也可以不要孩子”的占60%;30-39岁年龄段接受可以终身不婚的比例最高,达到88%。

上述纪录片中的工程师显然认为,真人与机器人伴侣的共存符合人伦道德。然而,像日本调查所显示的,当代生活中原本就更低欲望的两性生活,会不会在人机双伴侣的存在下彻底丧失原有的社会秩序与生态繁衍平衡,不免激起人们的忧惧。一些人工智能教育家与学者坚决反对伴侣机器人的存在。在他们看来,这是第一次将人与人的关系,推向了“分离”,远离了“结合”,这种发展一旦极化,会解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种警示确实耐人寻味。主持人曾宝仪在回顾纪录片拍摄体验时,感慨说,在拍摄该片之前,她曾一度认为Sexdoll是物化女性的代表。去年年初,巴黎市议会就曾有许多人因女权主义的想法抗议为客户提供Xdolls性爱服务店铺的开张。然而,当曾宝仪来到伴侣机器人制造厂,亲眼看到性感的男性Sexdoll的时候,对女人的冒犯感便不再强烈。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机器人  OFweek  生活  OFweek机器人网  生活中哪些属于机器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