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可以平等获得的欲望诉求,会让人重新反思伴侣机器人被许多专家和学者被冠以的性别歧视标签。《机器人伴侣》中,当被问及如何看待与伴侣机器人的关系时,一位深度用户表示,他的机器人伴侣使他一见钟情,他不会因为人类女孩背叛她,他能够从她身上获得所有想要得到的。显而易见,当下的伴侣机器人,已经从性伴侣逐渐演变成人类的身心伴侣。

被物化的机器人,已经逐渐地被人格化了吗?当被问及“是不是性爱机器人”时,一位男性机器人这样回答人类的提问,我是伴侣机器人,生理和心理的需求我都能满足,说我是性爱机器人,就好像说电脑是计算机一样。尽管机器人的回答是复杂程序作用的结果,但不愿意被物化的机器人在被设定的语境中,已经有了“人格的觉醒”。他们的回答,甚至带有哲人的思考。

并且,透过伴侣机器人的深度用户可以发现,这种人格化的转变已经在消费领域中得到了少数用户的认可。只是,这一切是否会带来伦理观的重构、造成人类繁衍的瓶颈?这些会引发受众观剧时接二连三诘问的访谈,想必也是纪录片拍摄的初衷。一件重要的事:对科技的敬畏之心当下的人类,已经越来越能接受机器人作为生活生产工具,与人类共存、互补,提高工作效率、解放机械化的劳动力。

正如钛媒体影像栏目在《我和我的机器人同事》中所记录的仓储机器人与人共事的状态,机器人在颠覆人类的同时,确实在解放人类。钛媒体纪实文章中拍摄的物流仓库操作员,如此回答这个问题,“你将来是否会因为它们失业”?他觉得,如果到某一天,这个仓库不再需要人力,机器人可以代劳一切,那也未尝不是件好事,“我们可以进一步解放自己的双手,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钛媒体影像《我和我的机器人同事》(下载钛媒体 App 查看全文)不过,伴侣机器人,和工作机器人毕竟不同,TA更接近某种灵魂的拷问。制片人朱凌卿对媒体透露,Realdoll目前已在产品线中加入了若干美国“成人电影”的明星。未来,有受众在观剧后感慨的“订制一个蔡徐坤”,可能都不再是梦。像这样的机器人对人类未来生活可能产生的解构,想必叫人毛骨悚然。

著名出版人张立宪在6月8日纪录片的首映观影后的话令人印象深刻:“AI伴侣的发展,最终将颠覆原有的婚姻制度。” 钛媒体编辑在读完陈楸帆的短篇小说《云爱人》后亦有同感。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刘胜义曾经在与钛媒体的对话中,如是表达“人性”与”智能”矛盾的理解:在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为了尽量降低人工智能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的并不是‘中立的科技’,而是‘科技向善’和以及‘AI向善’。

 4/5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机器人  OFweek  生活  OFweek机器人网  生活中哪些属于机器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