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想问下鱼中之最

比目鱼鱼眼最大~无目鱼鱼眼最小~吃素的鱼最温顺~什么都吃鱼鱼最凶猛~标本鱼最长寿~煮熟的鱼最短命~美人鱼最漂亮,遍体是伤的鱼最丑~没有吃到的鱼最好吃~不想吃的鱼最难吃~死鱼生命力最强~活鱼生命力最弱,大磷鱼鱼鳞最大~无鳞鱼鱼鳞最小
木鱼
是河豚的一种·一般市场上有卖两种河豚 一种就是潜水艇 一种是橡皮艇·别看它游动样子很笨 咬起鱼来 非常狠·
鲈鱼天下美味嘛
小丑鱼 尼莫哈哈
在菲律宾群岛周围的海参洋里,生活着一种虎鱼,长约6至7毫米,重约0。3至0。4克,即是世界上最小的鱼,又是世界上最小的无脊椎动物。 是产自印度洋的一种微虎鱼(Trimmatom nanus)。成熟母鱼体长小于1公分。

想问下鱼中之最

2,什么之鱼四字成语

漏网之鱼、吞舟之鱼、穷池之鱼、盈车之鱼、牛蹄之鱼、涸辙之鱼、纵壑之鱼、瓦影之鱼、曝腮之鱼

什么之鱼四字成语

3,子之鱼安知鱼之乐是什么意思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是出自惠子的一句话,被记录在《庄子.秋水》中。说明了不要总是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他人,也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味在其中。

子之鱼安知鱼之乐是什么意思

4,这是什么鱼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Z1)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H1)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Z2)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H2)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Z3)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两人都在诡辩,而且是水平很低的诡辩,浪费了深入探讨重要哲学议题的机会。在(H1)中,惠子向庄子提出了一个认识论问题:一个个体(庄子)如何可能“知道”另一个个体(鱼)的真实感受(快乐)?换句话说,当前者断言自己“知道”后者的感受时,这类断言如何可能得到辩护?——当然,在提出这个问题时,惠子也一并挑战了庄子在(Z1)中所给出的辩护的有效性:仅从“鯈鱼出游从容”这个观察,并不足以推出(或者说得知)“鱼乐”。此时如果要进行有哲学意义的讨论,则该对证据的类型及有效性做进一步分辨;但庄子并未如此,而是利用(Z2)回应(H1),旨在将同一个难题抛回给惠子。但(Z2)与(H1)在两个方面并不同构。首先,(Z2)利用和压缩了(H1)中“鱼”一词的歧义。(H1)并未指明其中的“鱼”究竟是指鱼这一整类生物,还是指庄子在(Z1)中具体指涉的鯈鱼个体。若是前者,则(H1)相当于问:(A) 一*类*个体(作为人类一员的庄子)如何可能知道另一*类*个体(任何鱼类个体)的真实感受?反之,若是后者,则(H1)相当于问:(B) 一*个*个体(庄子)如何可能知道*其它任何一个*个体(鯈鱼、惠子等等)的真实感受?显然,(A)远不如(B)那么极端,至少默认了同类之间互相知道对方感受的可能性与合理性。但当庄子在(Z2)中问出“子非我”时,其实预设了(H1)应当理解为(B)而非(A)。其次,无论理解为(A)还是理解为(B),(H1)都只关乎对其它个体*感受*的知识,而(Z2)则关乎对其它个体*知识*的知识,二者的证据类型并不完全相同。举个例子:我只要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就能知道任何人都不“知道”0=1。因为0=1是一个错误的命题,而“知道”是个叙实性动词,没有人能够“知道”一个错误的命题;我们只可能“知道”0≠1,不可能“知道”0=1。类似地,惠子完全有可能根据某类证据φ而“知道”庄子不知道鱼的感受,同时这类证据φ却完全不适用于为“庄子知道鱼的感受”辩护。但惠子并没有注意到庄子在(Z2)中设下的这两个圈套(忽视同类个体与异类个体的潜在差异、将对第三者感受的知识偷换为对第三者知识的知识),而是试图以诡辩回应诡辩,结果使得(H2)陷入逻辑悖论:如果后半句的“子不知鱼之乐”成立,则前半句的“我非子,固不知子矣”便不再成立;因为当惠子说出“子不知鱼之乐”时,实际上已经通过言说这个行动本身,宣示了自己对“子不知鱼之乐”这一点的知识。要想避免这个逻辑悖论,唯有认识到前面所说这一点:对知识的知识与对感受的知识,其证据类型并不相同。可是庄子同样没有意识到惠子已经在(H2)中陷入了逻辑悖论;相反,庄子大概觉得自己沿着前一条路已经辩输了,干脆另辟蹊径,抓住“安知”这个词耍起赖皮。惠子在(H1)中是以反问的方式使用“安知”(切,你怎么知道?你凭什么说你知道?),追究的是庄子断言自己“知道”时,这种断言在辩护层面的合理性,以及相关知识如何有可能得到奠基。到了(Z3),庄子却把“安知”从反问用法强扭为疑问用法(哇你太厉害了你是怎么知道的呀能教教我吗?),由此推出“惠子提问安知”这个行为本身便预设了庄子“已知”(所以才会“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借此逃避了惠子对知识奠基的追问。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Z1)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H1)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Z2)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H2)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Z3)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两人都在诡辩,而且是水平很低的诡辩,浪费了深入探讨重要哲学议题的机会。在(H1)中,惠子向庄子提出了一个认识论问题:一个个体(庄子)如何可能“知道”另一个个体(鱼)的真实感受(快乐)?换句话说,当前者断言自己“知道”后者的感受时,这类断言如何可能得到辩护?——当然,在提出这个问题时,惠子也一并挑战了庄子在(Z1)中所给出的辩护的有效性:仅从“鯈鱼出游从容”这个观察,并不足以推出(或者说得知)“鱼乐”。此时如果要进行有哲学意义的讨论,则该对证据的类型及有效性做进一步分辨;但庄子并未如此,而是利用(Z2)回应(H1),旨在将同一个难题抛回给惠子。但(Z2)与(H1)在两个方面并不同构。首先,(Z2)利用和压缩了(H1)中“鱼”一词的歧义。(H1)并未指明其中的“鱼”究竟是指鱼这一整类生物,还是指庄子在(Z1)中具体指涉的鯈鱼个体。若是前者,则(H1)相当于问:(A) 一*类*个体(作为人类一员的庄子)如何可能知道另一*类*个体(任何鱼类个体)的真实感受?反之,若是后者,则(H1)相当于问:(B) 一*个*个体(庄子)如何可能知道*其它任何一个*个体(鯈鱼、惠子等等)的真实感受?显然,(A)远不如(B)那么极端,至少默认了同类之间互相知道对方感受的可能性与合理性。但当庄子在(Z2)中问出“子非我”时,其实预设了(H1)应当理解为(B)而非(A)。其次,无论理解为(A)还是理解为(B),(H1)都只关乎对其它个体*感受*的知识,而(Z2)则关乎对其它个体*知识*的知识,二者的证据类型并不完全相同。举个例子:我只要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就能知道任何人都不“知道”0=1。因为0=1是一个错误的命题,而“知道”是个叙实性动词,没有人能够“知道”一个错误的命题;我们只可能“知道”0≠1,不可能“知道”0=1。类似地,惠子完全有可能根据某类证据φ而“知道”庄子不知道鱼的感受,同时这类证据φ却完全不适用于为“庄子知道鱼的感受”辩护。但惠子并没有注意到庄子在(Z2)中设下的这两个圈套(忽视同类个体与异类个体的潜在差异、将对第三者感受的知识偷换为对第三者知识的知识),而是试图以诡辩回应诡辩,结果使得(H2)陷入逻辑悖论:如果后半句的“子不知鱼之乐”成立,则前半句的“我非子,固不知子矣”便不再成立;因为当惠子说出“子不知鱼之乐”时,实际上已经通过言说这个行动本身,宣示了自己对“子不知鱼之乐”这一点的知识。要想避免这个逻辑悖论,唯有认识到前面所说这一点:对知识的知识与对感受的知识,其证据类型并不相同。可是庄子同样没有意识到惠子已经在(H2)中陷入了逻辑悖论;相反,庄子大概觉得自己沿着前一条路已经辩输了,干脆另辟蹊径,抓住“安知”这个词耍起赖皮。惠子在(H1)中是以反问的方式使用“安知”(切,你怎么知道?你凭什么说你知道?),追究的是庄子断言自己“知道”时,这种断言在辩护层面的合理性,以及相关知识如何有可能得到奠基。到了(Z3),庄子却把“安知”从反问用法强扭为疑问用法(哇你太厉害了你是怎么知道的呀能教教我吗?),由此推出“惠子提问安知”这个行为本身便预设了庄子“已知”(所以才会“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借此逃避了惠子对知识奠基的追问。这是什么鱼?以前有水的地方就能捞到这种鱼,现在就很少了,只有在水质较好的地方才有这种鱼。你问这是什么鱼?我就介绍一下吧:这种鱼叫鳑鲏(学名:Rhodeinae)是鲤形目鲤科鱊亚科(鳑鲏亚科)所属鱼类的通称,又称四方皮、镜鱼、彩圆儿,为一群小型淡水鱼,分为鳑鲏属、鱊属、田中鳑鲏属。体形呈卵圆形或菱形;头短,口小。鳑鲏是杂食性鱼类,栖息在缓慢流动或静止的水域,依靠谈淡水河蚌繁殖,活动范围小,寿命短。广泛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和欧洲。鳑鲏类鱼有着极高的观赏性价值和药用价值,因此被许多鱼类饲养爱好者和医药学家青睐。1977年在下乡知青点旁的水库边,就有很多这种小鱼,现在就不得而知了。亲们现在能常常看到这种鱼呢?

5,什么什么之鱼成语

  什么什么之鱼——这样成语有8个:  1、瓦影之鱼wǎ yǐng huā yú  【解释】比喻求庇于人。  2、牛蹄之鱼niú tí zhī yú  【解释】牛蹄印坑里的鱼。比喻死期迫近。同“牛蹄中鱼”。  3、穷池之鱼qióng chí zhī yú  【解释】穷池:无水的池子。干涸池中的鱼。比喻处境艰难。  4、吞舟之鱼tūn zhōu zhī yú  【解释】能吞舟的大鱼。常以喻人事之大者。  5、纵壑之鱼zòng hè zhī yú  【解释】纵:任意地。壑:深沟。自由地在大壑间游泳的鱼。比喻自得其乐。  6、漏网之鱼lòu wǎng zhī yú  【解释】逃脱鱼网的鱼。比喻侥幸逃脱的罪犯或敌人。  7、釜中之鱼fǔ zhōng zhī yú  【解释】在锅里游着的鱼。比喻不能久活。  8、涸辙之鱼hé zhé zhī yú  【解释】涸:水涸,干涸;辙:车轮的痕迹。干涸的车沟里的小鱼。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援助的人。

文章TAG:什么鱼之鱼什么  鱼之  之鱼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