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受益者 是什么意思

得到利益的人
得到好处的人

受益者 是什么意思啊

2,高级钓者是啥意思

高级钓者一般可以理解为在水钓鱼的人,也可为像姜子牙在钓人,为设局的人

高级钓者是啥意思

3,鲁人有好钓者的好是什么意思

鲁人有好钓者译文:鲁国有个人喜欢钓鱼。他用香料做诱饵,用黄金做鱼钩,上面还镶嵌着雪亮的银丝和碧绿的宝石作为装饰;他用翡翠鸟的羽毛捻成细线。他钓鱼时选择的位置和摆出的姿势都很正确,但是钓到的鱼却寥寥无几。因此说:“钓鱼的追求不是漂亮的装饰;事情的迫切不在于能言善辩。”原文: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锻黄金之钩,错以银碧,垂翡翠之纶,其持竿处位即是,然其得鱼不几矣。故曰:“钓之务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辩言。”出处:战国·阙子《鲁人有好钓者》扩展资料寓意:做任何事情,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不仅仅要依靠华丽却虚浮的外表来完成。不是依靠绘声绘色、无懈可击的语言办成的,而是真正的能力 。做事情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要讲究实效。阙子认为, 从大的方面讲, 从事各种学说的创立和广义的文艺创作与从事社会实务相比, 后者才是最急需的,从言辞本身讲, 要借助言辞解决实务问题、阐明道理, 不在于要不要言辞修饰, 关键在于言辞修饰是否合乎规范。作为纵横家学派人物的阙子, 能提出与本学派相悖的言辞理念。人物生平:阙子, 生平无考,《阙子》,因战乱已失传,《水经注》、《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中辑录佚文有六节。《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梁元帝补《阙子》十卷。知《阙子》南朝梁时已佚。今梁元帝所辑补《阙子》亦佚。

鲁人有好钓者的好是什么意思

4,拍钓鱼视频时如果是一个人操作怎样兼顾远近镜头拍好钓者和漂相

我在钓鱼时通常用手机拍攝漂相,湖面风光等。手机用直播架装好,直播架立杆绑在钓箱拉饵盘下面的立杆上,这样即能很好的操作手机又能避免手机打窝。在身后合适的角度会架上Dv,把能拍到范围默默记在心里,把DV的遥控器用细绳吊在手腕上,上鱼后用遥控器打开Dv开关开始录制。在溜鱼时,由于鱼的冲力经常超出手机的拍摄范围,这时Dv就发挥出作用记录下这段景象。希望能帮到你。

5,钓者负鱼什么意思

你好,钓者负鱼是说钓鱼的人背着鱼(他们是用鱼篓装鱼背着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直说吧:鱼被钓者的诱耳所吸引,从而被钓,大家都说是鱼的不是,而只要我说是钓者的不是……

6,游鱼贪食钓者诱之人皆为鱼我则钓者的意思

你好,这句话应该是“游鱼贪食,钓者诱之,人皆责鱼,我责钓者” 意思大概就是与《郑伯克段于鄢》里面一样, 垂钓的人知道鱼贪食就利用它的这一点来钓到鱼,这句话就是批评了垂钓者的这一心态。 就像孔子批评郑伯一样,做哥哥的故意让弟弟去犯错好找到理由去除掉他。 历史上,秦始皇对自己的母亲与嫪毐也是用了这一招。 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

7,飞沫是什么意思

喷溅或激起沫子飞沫传播即空气飞沫传播,是空气传播的一种方式。病原体由传染源通过咳嗽、喷嚏、谈话排出的分泌物和飞沫,使易感者吸入受染。流脑、猩红热、百日咳、流感、麻疹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飞沫传播只有与传染源近距离接触才可能实现,而距离传染源1米以外是相对安全的,距离2米以上是绝对安全的。因为,没有外部条件(如风力)的帮助,飞沫喷射到两米以外的可能性几乎没有。飞沫传染是许多感染源的主要传播途径,藉由患者咳嗽、打喷嚏、说话时,喷出温暖而潮湿之液滴,病原附着其上,随空气扰动飘散短时间、短距离地在风中漂浮,由下一位宿主因呼吸、张口或偶然碰触到眼睛表面时黏附,造成新的宿主受到感染。

8,钓人是什么意思

早些年仿武侠玄幻小说的不伦不类的破诗,这是旁人接的前两句: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这是想表达一种温柔一刀的概念,人影倒映在春天的湖水表面,很有诗意吧。然后花瓣落下时,随着花瓣落下,这个人的脑袋就被摘走了那会流行血滴子,丢出去裹着人脑袋就回来了,好像钓鱼甩杆收杆的动作,所以称之为钓,切人头不是太不文艺范儿了么就这么简单。以前有个瞎写鱼玄机的(中国史上几大名妓貌似是)。似乎有用过这句。
骗人
以上的解释都对,但有一点关键的大家都没说明。所谓钓行程就是要把铅坠向漂座方向移动,使饵与铅坠之间的距离增大,这样才有行程可钓。

9,下利者是什么意思

1,下利,简称利。亦称下痢,是一种病症。早期古医籍中痢疾与泄泻的统称。后世区分为利与痢,以利为泄泻,痢为痢疾。2,下利:水气不从小便出反而渗于大肠。利下则是一种治法,即利小便,多用于外寒里热证。3,下利者,就是得痢疾与泄泻的人。
1、如何提现?答:打开百度知道App,点“我的”-“现金”,即可查看我当前的现金余额。在本页面点“立即提现”,可进入提现流程。提现需绑定微信。现金将进入您绑定的微信账号零钱中。2、多少钱可提现?答:满1元(临时改为30元以上,本周五12月21号可恢复)即可提现。每日仅可提现一次。提现一次后,需再次提现,可第二天再提现。。
“利者,义之和也。”的意思是:要得到利益,就要讲求与道义的统一。此句出自《易传·乾文言》第一段。“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译文:《文言》说:元,是众善的首领。亨,是众美的集合。利,是义理的统一。贞,是事业的主干。君子履行仁义就足够可以号令大众,众美的结合就足够可以符合礼义,利人利物就足够可以和同义理,坚持正道就足够可以成就事业。君子身体力行这四种美德,所以说:“《乾》卦具有这四种品德:元、亨、利、贞。”

10,中夜相从知者谁是什么意思

出自汉代大辞赋家司马相如的作品《凤求凰》,原文如下: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皇兮皇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翻译】  凤鸟啊凤鸟,回到了家乡。行踪无定,游览天下只为寻求心中的凰鸟。 未遇凰鸟时啊,不知所往。 怎能悟解今日登门后心中所感? 有位美丽而娴雅贞静的女子在她的居室, 居处虽近,这美丽女子却离我很远?。思念之情,正残虐着我的心肠。 如何能够得此良缘,结为夫妇,做那恩爱的交颈鸳鸯? 但愿我这凤鸟,能与你这凰鸟一同双飞,天际游翔。 凰鸟啊凰鸟愿你与我起居相依,形影不离, 哺育生子,永远做我的配偶,情投意合,两心和睦谐顺。半夜里与我互相追随,又有谁会知晓? 展开双翼远走高飞,徒然为你感念相思而使我悲伤。  【赏析】  第二首写得更为大胆炽烈,暗约文君半夜幽会,并一起私奔。“孳尾”,指鸟兽雌雄交媾。《尚书·尧典》:“厥民析,鸟兽孳尾。”《传》云:“乳化曰孳,交接曰尾。”“妃”,配偶。《说文》:“妃,匹也。”“交情通意”,交流沟通情意,即情投意合。“中夜”,即半夜。前两句呼唤文君前来幽媾结合,三四句暗示彼此情投意合连夜私奔,不会有人知道;五六句表明远走高飞,叮咛对方不要使我失望,徒然为你感念相思而悲伤。盖相如既已事前买通文君婢女暗通殷勤,对文君寡居心理状态和爱情理想亦早有了解,而今复以琴心挑之,故敢大胆无忌如此。  这两首琴歌之所以赢得后人津津乐道,首先在于“凤求凰”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思想。相如文君大胆冲破了封建礼教的罗网和封建家长制的樊篱,什么“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滕文公下》)什么“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仪礼·丧服》)什么“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班昭《女诫》)什么“男女无币不相见,”(《礼记·坊记》)“门当户对”等等神圣礼法,统统被相如文君的大胆私奔行动崐踩在脚下,成为后代男女青年争取婚姻自主、恋爱自由的一面旗帜。试看榜样的力量在后代文学中的影响吧:《西厢记》中张生亦隔墙弹唱《凤求凰》,说:“昔日司马相如得此曲成事,我虽不及相如,愿小姐有文君之意。”《墙头马上》中李千金,在公公面前更以文君私奔相如为自己私奔辩护;《玉簪记》中潘必正亦以琴心挑动陈妙常私下结合;《琴心记》更是直接把相如文君故事搬上舞台……足见《凤求凰》反封建之影响深远。  其次,在艺术上,这两首琴歌,以“凤求凰”为通体比兴,不仅包含了热烈的求偶,而且也象征着男女主人公理想的非凡,旨趣的高尚,知音的默契等丰富的意蕴。全诗言浅意深,音节流亮,感情热烈奔放而又深挚缠绵,融楚辞骚体的旖旎绵邈和汉代民歌的清新明快于一炉。即使是后人伪托之作,亦并不因此而减弱其艺术价值。

11,初果者是什么意思

初果者的素养(摘自-初果与初果以后-谭尼沙罗尊者)(2010-12-26 21:09:59)转载标签: 初果素养信心戒德慷慨明辨初智第二智文化 分类: 解脱道巴利经藏中以四个素质描述初果者,有一个标准公式。初果四个素质的前三个因素与斩断疑惑的束缚直接有关。第四个因素与斩断对戒律与修持的执取这个束缚有关。“有这样一个情形,圣者的这位弟子拥有对佛陀不可动摇的信心…对法不可动摇的信心…对僧伽不可动摇的信心…他/她拥有受圣者们欣赏的戒德: 不破不坏、无暇无疵、利于解脱、受智者赞扬、清净无染、走向正定。”----AN X 92 (增支部)尽管这是入流者四个素养的标准条目,在经中某些地方该四个素养则被其它名称所替代。SN LV32 里把第四个素养定义如下: “进一步地,圣者的这位弟子住在家里,带着洗净了吝啬之染的知觉,慷慨、大方、宽宏大度、有求必应、乐于分享供养。”SN LV 33 里是这样定义的: “更进一步地,圣者的弟子们有明辨,拥有明察生灭的能力----尊贵、有洞察力、走向苦的正确止息。”把这些条目汇集起来,我们得到的是描述一位入流者的四个素养:信心、戒德、慷慨、明辨。AN VIII 54 把这些描述成是“使一位居家人来世快乐安宁的四种素养。经藏中有其它段落则对于这四个素养的每一个怎样体现在入流者的行为中,进行了探索。”信心:对佛法僧三宝的信心,不仅仅是信仰或者崇拜。这需要他信赖业的原理----也就是他借以证得入流初果的因果原理。“一位居家人有了这五个素质,便是众居士之宝、众居士之莲、众居士之卉。哪五个素质?他/她有信心、有戒德、不追求护身符与仪式、信赖业而不信赖护身符与仪式、不在僧伽以外寻找受供者,而是首先在这里作供养。”----AN V.175 (增支部)初果者持守戒德,也是出于他对业的原理的深刻信赖,以及因为这种信赖对他人产生的同情。尽管入流者仍可能破小戒,但是他们具有的深刻洞见为戒德注入了力量,确保他们对于基本道德原则的遵守不可动摇。“有这样的情形,圣者的这位弟子作这般思索:我好生、不好死。我爱好幸福、憎恶苦痛。----若被杀死,是我不乐不愿的。如果我杀死另一个好生、不好死,爱好幸福、憎恨苦痛的人,是他不乐不愿的。我不乐不愿的,也是他人不乐不愿的。我怎能把自己不乐不愿的事加诸于他人? 他这般思索后,便会避免杀生、劝人不杀生、称赞不杀生。这样,他的行为便在三方面是纯净的。“再者,他这般思索: 如果我尚未赠与,有人便从我处盗走(物品),那是我不乐不愿的…如果有人与我的妻子们通奸,那是我不乐不愿的…如果有人以谎言破坏我的安宁,那是我不乐不愿的…如果有人以谗言离间我的朋友,那是我不乐不愿的…如果有人要我加入闲谈,那是我不乐不愿的。我不乐不愿的,也是他人不乐不愿的。我怎能把自己不乐不愿的事加诸于他人? 他这般思索后,便会避免闲谈、劝他人不闲谈、赞扬不闲谈。这样,他的言语便在三方面是纯净的。”----SN LV7 (相应部)“比丘们,每隔半月就要持诵多于一百五十条的戒律,欲达解脱目标的僧伽按照这些戒律进行训练。这些戒律总体归集成三类训练。哪三类?对于提高戒德的训练、对于提高心智的训练、对提高明辨的训练。这就是戒律总体归集成的三类训练。“有这样的情形,有一位比丘的戒德修持圆满、定力修成一部分、明辨修成一部分。对那些较为细小的戒律,他违反了,会自己改正。为什么?因为那不能说是他(的尊贵成就)的失格,但是对于那些对于圣道生活所必须而适当的基本戒律,他的戒德是永久的,他的戒德是稳定的。对于(前三种束缚)的彻底终结,他就是一位入流者,永远不坠恶趣,稳步走向自我觉醒。”----AN III 87 (增支部)布施是在入流之前必须培养的素质。但是,入流果的证得,给了布施以特殊的完整性。“比丘们,吝啬有这样五类。哪五类?对本寺院住宿的吝啬、对护持者家族的吝啬、对个人收益的吝啬、对个人地位的吝啬、对法的吝啬。这就是五类吝啬。这五类中最有害是对法的吝啬…“没有抛弃这五类吝啬,他不能证得初果。哪五类?对本寺院住宿的吝啬、对护持者家族的吝啬、对个人收益的吝啬、对个人地位的吝啬、还有忘恩负义。”----AN V 254, 257 (增支部)“这五类是有德者布施时的素质:哪五类?有德者带着信心布施、有德者带着专注布施、有德者应时布施、有德者带着热心布施、有德者布施时不伤害自己与他人。”----AN V 148 (增支部)明辩这个素质与初果者斩断自我观念的束缚最直接相关。然而,这个素质的蕴涵也推及正见的其它方面。实际上,“有具足见”是初果者的称号之一。具足见的影响不仅在于他的精神生活,还在于他的情感生活。“有这样的情形,一位比丘去野外、去树下、或去空静之处,这般思索: 我是否还有不曾抛弃的内在迷惑,使我受其纠缠,不能得到如实的知与见? 如果一位比丘为贪欲所牵引,他的心就受纠缠。如果他被恶意所牵引,他的心就受纠缠。如果他受懒散与麻木所牵引,他的心就受纠缠。如果他被焦躁所牵引,他的心就受纠缠。如果他被疑问所牵引,他的心就受纠缠。如果一位比丘耽于对这个世界的猜想之中,他的心就受纠缠。如果一位比丘耽于对其它域界的猜想之中,他的心就受纠缠。如果一位比丘耽于争执、吵架、争论、以口舌为武器相互刺戳,他的心就受纠缠。“他看清了,我内心已没有不曾抛弃的迷惑,受其纠缠,我不能得到如实之知、如实之见。我的心得到充分培养、走向对真相的了悟。 这便是他所得的初智,它尊贵、出世、是凡夫不具的。“再者,圣者的弟子这般思索:当我修习、培养、练习这个(具足)见时,我是否亲身得到宁静、我是否亲身得到解脱?“他看清了,当我修习、培养、练习如是见时,我亲身得到宁静、我亲身得到解脱。这便是他所得的第二智,它尊贵、出世、是凡夫不具的。“再者,圣者的这位弟子这般思索:是否有其他(教外)僧侣行者拥有我具备的如是见?“他看清了,没有(教外)其他僧侣行者拥有我具备的如是见。这便是他所得的第三智,它尊贵、出世、是凡夫不具的。“再者,圣者的弟子这般思索: 我是否有具足见者的素养?具足见者的素养是什么?这便是具足见者的素养:尽管他也许会触犯某条戒律,而那个错误是可以改正的,他仍然立即对师尊或者修行同伴们忏悔、检讨、报告,在将来约束不犯。就如一位年幼柔弱的婴儿仰面而躺,手脚触到火星末子,会立刻回缩,同样地,有具足见者,尽管他也许会触犯某条戒律,而那个错误是可以改正的,他仍然立即对师尊或者修行同伴们忏悔、检讨、报告,将来约束不犯。“他看清了,我拥有了具足见者的素养。 这就是他所得的第四智,它尊贵、出世、是凡夫不具的。“再者,圣者的弟子这般思索: 我是否有具足见者的素养?具足见者的素养是什么?这便是拥有具足见者的素养:尽管他也许会积极参与修行同伴们的各种活动,他仍然重视高等戒德的训练、高等心智的训练、高等明辨的训练。正如一头母牛带着小牛,一边吃草、一边看着小牛,同样地,拥有至高正见的人,尽管他也许会积极参与修行同伴们的各种活动,他仍然重视高等戒德的训练、高层心智的训练、高等明辨的训练。“他看清了,我拥有具足见者的素养。这就是他所得的第五智,它尊贵、出世、是凡夫不具的。“再者,圣者的弟子这般思索: 我是否有具足见者的力量?具足见者的力量是什么?这便是具足见者的力量:当如来宣说法与律时,他尊重、专注、全心全意地投入、全神贯注地倾听。“他看清了,我有具足见者的力量。这就是他所得的第六智,它尊贵、出世、是凡夫不具的。“再者,圣者的弟子这般思索:我是否有具足见者的力量?具足见者的力量是什么?这便是具足见者的力量:当如来宣说的法与律时,他获得了理解,他理解了法义、为得法而喜悦。“他看清了,我有具足见的力量。这就是他所得的第七智,它尊贵、出世、是凡夫不具的。“圣者这位具足七个因素的弟子,已善加探察了实现初果的素养。圣者的这位具足七种因素的弟子,已得初果。”----MN48 (中部)“有这样一个判断方法,一位初学比丘站在初学者的层次,通过判断可以看清,我是初学者。而一位熟练者(原注: 即阿罗汉),站在熟练者的层次,通过判断可以看清,我是熟练者。“那么,一位初学比丘站在初学者的层次,通过判断可以看清: 我是初学者。这个判断方法是什么?有这样的情形,有一位初学比丘。他如实看清这是苦…这是苦因…这是苦的止息…这是灭苦之道。这就是一个判断方法,一位初学比丘可以站在初学者的层次,可用以判断,我是初学者。“再者,这位初学比丘作这般思索: 是否有(教外)其他僧侣行者如世尊那样传授真正、真实、准确的法?他看清了,不,没有其他僧侣行者能如世尊那样传授真正、真实、准确的法。 这也是一个判断方法,一位初学比丘站在初学者的层次,可用以判断,我是初学者。“再者,这位初学比丘明察五力: 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明辨力。他(对五力)亲身接触,通过明辨,清楚地看见它们有目标、卓越、有果报、具足。这是一个判断方法,一位初学比丘站在初学者的层次,可用以判断,我是初学者。"那么,一位熟练的比丘站在熟练者的层次,通过判断可以看清: 我是熟练者。这个判断方法是什么?有这样的情形,这位熟练的比丘明察五力: 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明辨力。他(对五力)亲身接触,通过明辨,清楚地看见它们有目标、卓越、有果报、具足。这是一个判断方法,一位熟练比丘站在熟练者的层次,可用以判断,我是熟练者。“再者,这位熟练者明察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他看清了: 这六根将会彻底消解、杳无踪迹、不着余痕,没有其它六根会从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升起。 这也是一个判断方法,一位熟练比丘站在熟练者的层次,可用以判断,我是熟练者。”----SN XL VIII 53 (相应部)居家者安那塔品迪卡去看(教外)其他行者。到达时,他有礼地向他们问候。在相互作友好的问候与致意之后,他在一旁坐下。他正坐下时,那些行者说: “居家者,告诉我们,行者乔达摩有什么看法?”“尊者,我不完全了解世尊的看法。”“好吧、好吧,你不完全了解行者乔达摩的看法。那么告诉我们,那些比丘们有什么看法。”“我甚至也不完全了解比丘们的看法。”“那么说,你既不完全了解行者乔达摩的看法,甚至也不了解比丘们的看法。那么告诉我们,你有什么看法。”“要阐述我的看法并不难。不过请让尊者们各自阐述个人的看法,然后就不难由我来阐述我的看法。”他这样说了,就有一位游方者对居家者安那塔品迪卡说, “宇宙是永恒的。只有这点是真的、其它毫无价值。我的看法是这样的。”另一位游方者对安那塔品迪卡说,“宇宙不是永恒的。只有这点是真的、其它毫无价值。我的看法是这样的。”另一位游方者说,“宇宙是有限的…” “宇宙不是有限的…” “身与心是一回事…” “身是一回事,心是另一回事…” “死后一位如来还存在…” “死后如来不存在…” “死后如来既存在又不存在…” “死后如来不能既存在又不存在。只有这点是真的、其它毫无价值。我的看法是这样的。”他们这样说完后,居家者安那塔品迪卡对那些游方者说道: “对那位说了宇宙是永恒的,只有这点是真实的、其它毫无价值的尊者,我的看法是这样的:他的观点来自他本人的不当思考、或者对他人言辞的依赖。如今这个看法产生、造作、意欲、缘起之后,它是无常的。任何无常之事都是苦。这位尊者于是粘着于那团苦、屈服于那团苦。”(针对其它看法由此类推。)他说完后,那些游方者对居家者安那塔品迪卡说:“我们每个人都阐述了自己的看法。现在把你的看法告诉我们。”“无论什么,只要产生了、造作了、意欲了、缘起了,都是无常的。任何无常之事都是苦。任何苦都是非我、不是我的组成部分、不是我自身。我的看法就是这样的。”“那么,居家者,无论什么,只要产生了、造作了、意欲了、缘起了,都是无常的。任何无常之事都是苦。于是你粘着于那团苦、自己屈服于那团苦。”“尊者们,无论什么,只要产生了、造作了、意欲了、缘起了,都是无常的。任何无常之事都是苦。任何苦都是非我、不是我的组成部分、不是我自身。以正确的明辨,我也如实看清了从中解脱的高等途径。”这话说完后,那些游方者们沉默了、羞愧了,坐在那里双肩耷拉、低头沉闷、无话可说。居家者安那塔品迪卡注意到那些游方者们沉默了、羞愧了、坐在那里双肩耷拉、低头沉闷、无话可说,就起身去见世尊。到达时他顶礼世尊,然后坐在一旁。他坐着,把与那些游方者的对话尽数告诉了世尊。〔世尊说〕“说得好,居家者,说得好。你间或就应该那样,端正地反驳那些蠢人。接着,他为居家者安那塔品迪卡开示,教导、敦促、激励、鼓励他。当居家者安那塔品迪卡接受了世尊的开示,受到教导、敦促、激励、鼓励。他起身顶礼世尊,之后离去,让世尊留在他的右方。之后不久,世尊对比丘说:比丘们,即使是早已洞察法的义与律的比丘,间或也可以象居家者安那塔品迪卡那样,端正地反驳其他教派的游方者。”----AN X93 (增支部)原文出处:(初果与初果以后-谭尼沙罗尊者)不知道你说的是否是这个,搞自新浪博客
初果(须陀洹)、二果(斯托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所以初果不是罗汉。初果灭的三下心结:邪见结、疑结、戒禁取邪见=身见=我见初果圣人断除了我见结、戒禁取见结及疑结--三结。所谓"结"就是束缚的意思。有时候"结"又称为烦恼,断三结既是断除此三种烦恼。初果圣者得到四不坏信:即佛不坏信;法不坏信;僧不坏信;戒不坏信。对此四不坏信的信心很强,任何人都不可毁坏。根据南传上座部佛教,初果已经是圣者,菩萨还是凡夫,他们之间不能做对比。初果的境界具体描述如下:要证得初果必须完成慧学十六观智的修行:1、名色分别智--------见到构成世界的最小单位色聚及究竟色法,见到构成精神的最小单位心及心所。2、缘摄受智--------亲证亲见了前世来生,解除了三世十六疑。(舍三世的十六疑)他以如是之缘而见名色的转起之后,亦如于现在,而观察于过去世由缘而转起,于未来世亦将由缘而转起。他如是观察关于所说的前际的五疑:(一)我于过去世存在吗?(二)我于过去世不存在吗?(三)我于过去世是什么?(四)我于过去世是怎样(的状态)?(五)我于过去世从什么至什么?关于所说后际的五疑:(一)我于未来世存在吗?(二)我于未来世不存在吗?(三)我于未来世将是什么?(四)我于未来世将是怎样(的状态)?(五)我于未来世将从什么至什么?关于所说的现在的六疑:其次关于现在世的疑惑:(一)我是存在的吗?(二)我是不存在的吗?(三)我是什么?(四)我是怎样(的状态)?(五)而此有情(我)从何处而来?(六)他将至何处去?他断此一切的疑。3、思惟智---------完成以分组的方式觉照行法的智能。要培育这种观智,需要将行法分组——分成两组:名与色;或五组:五蕴;或十二组:十二处及十二缘起支;或十八组:十八界。然后需要觉照每一组的无常、苦、无我三相。4、生灭随观智--------完成透视行法的因缘生灭(paccayato-udayabbaya)之观智,以及透视行法的刹那生灭(khanato-udayabbaya)之观智。行法包括了过去、现在、未来内在与外在的名色、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四圣谛及十二缘起支。5、坏灭随观智-------见到行法完全不断地坏灭。6-9、怖畏现起智(bhaya-bana)、过患随观智(adinava-bana)、厌离随观智(nibbida-bana)、欲解脱智(mubcitukamyata-bana)-------因见到行法坏灭而生起的智慧,希望获得解脱的智慧。10、审察随观智(patisavkha-bana)11、行舍智-----------决定是行菩萨道还是行解脱道。12-16、随顺智、种姓智、道智、果智、省察智--------能够断除烦恼的是道智。道智生起后即证悟相应的圣果。道智与果智两种属于出世间慧。省察智是可以检查自己获得那种果位。

文章TAG:钓者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是什么  什么  什么意思  
下一篇